农村初中语文学习主动性培养的路径研究
王雪原
承德市第六中学 067000
一、引言
农村初中教育作为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生学习环境单一等现实挑战。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往往因缺乏学习兴趣、找不到学习与生活的关联而表现出被动接受的状态,学习主动性普遍偏低。冀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在选编内容时,既注重经典文本的传承,也包含了大量贴近生活、反映社会发展的篇目,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何立足农村实际,盘活教材资源,探索出符合农村学生认知特点的学习主动性培养路径,不仅关系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更对其终身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针对农村初中语文学习主动性培养路径的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必要性与实践价值。
二、挖掘本土资源,构建生活化学习场景
(一)以乡土文化为载体设计主题学习
七年级下册 “ 民俗风情” 单元收录了《端午的鸭蛋》《本命年的回想》等展现传统民俗的文章。农村地区保留着更为鲜活的民俗活动,如春节贴春联、清明祭祖、中秋打月饼等。教师可围绕 “ 家乡的民俗记忆” 设计主题学习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文本开展探究。例如,在学习《端午的鸭蛋》后,组织学生调查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有的学生采访长辈记录包粽子的步骤与寓意,有的收集端午歌谣与谚语,有的拍摄邻里挂艾草、系五彩绳的场景。学生在整理资料时,自然会借鉴课文中汪曾祺对鸭蛋的细节描写手法,用生动的语言记录家乡民俗。这种将文本学习与乡土文化探究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意识到语文不仅存在于课本中,更融入在生活里,从而主动运用语文知识表达对家乡的情感。
(二)依托自然生态开展观察性学习
八年级上册 “ 自然之美” 单元中的《三峡》《答谢中书书》等篇目,以精炼的语言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灵秀。农村地区的田野、山林、河流等自然景观,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观察对象。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将课文中的景物描写方法转化为观察生活的 “ 工具” 。例如,在学习《三峡》前,组织学生观察村旁的小河:春季河水上涨时的湍急、夏季雨后的清澈、秋季岸边的芦苇荡、冬季结冰后的静谧。学生在观察中会自觉联想到教材中 “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的光影描写,尝试用 “ 早晨的阳光穿过树梢洒在河面上,像撒了一把碎金” 等句子记录所见所感。这种将文本语言与自然观察结合的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语文是描述生活、表达感受的 “ 工具” ,进而主动在生活中积累语言素材,提升观察与表达能力。
三、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激发探究欲望
(一)任务驱动式学习激活参与热情
冀教版九年级上册 “ 议论文阅读” 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农村学生对抽象的议论文知识往往缺乏兴趣,教师可设计 “ 家乡发展小辩论” 任务。以 “ 农村是否应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为辩题,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要求结合教材中《敬业与乐业》的论证结构准备辩论材料。正方学生需要收集家乡的自然风光、民俗资源等论据,借鉴课文中 “ 举例论证” 的方法,列举邻村发展旅游致富的案例;反方则从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角度,运用 “ 道理论证” 阐述过度开发的危害。在准备过程中,学生为了赢得辩论,会主动研读教材中的议论文范文,分析论证逻辑,甚至自发走访村干部、村民获取一手资料。任务的挑战性与生活关联性,促使学生从 “ 被动听课” 转变为 “ 主动钻研” ,在实践中掌握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
(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八年级下册 “ 科学之光” 单元中的《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说明文。农村学生对农作物生长与季节变化的关系有一定生活经验,教师可组织 “ 物候观测小组” 开展合作学习。将学生分为 5 个小组,每组负责记录一种农作物(如小麦、玉米、果树)的生长周期与气候变化的关联。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定期观测并记录数据(如小麦返青时间、抽穗高度),有的查阅教材中 “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的相关内容,有的采访老农获取传统农谚(如 “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最后共同撰写《家乡的物候报告》。在合作过程中,学生需要主动沟通、协调分工、解决矛盾(如观测数据不一致时的验证),并运用说明文的写作方法呈现研究成果。这种基于生活经验的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运用教材知识,培养了自主学习与团队协作能力。
四、搭建多元支持体系,强化学习动力
(一)分层任务设计兼顾个体差异
农村初中学生语文基础差异较大,统一的学习任务会导致部分学生因难度过高而退缩。冀教版教材每个单元都设置了 “ 基础积累” “ 阅读理解”“ 拓展提升” 三个层级的练习,教师可在此基础上细化分层任务。例如,在七年级上册 “ 亲情” 单元学习《背影》时,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设计 “ 摘抄文中描写父亲动作的词语,并模仿写一句父亲关心自己的话” ;为中等水平学生设计 “ 分析‘ 父亲爬月台买橘子’ 的细节描写,说说体现了怎样的父爱” ;为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 “ 对比《背影》与自己父亲的日常,写一篇《我的父亲》片段” 。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 “ 最近发展区” 获得成功体验,基础薄弱的学生通过完成简单任务建立自信,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在挑战中激发潜能,从而主动投入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中。
(二)多样化成果展示激发成就感
农村学生往往因缺乏展示平台而忽视自身的学习成果。教师可利用教室墙面、校园广播、微信公众号等载体,为学生搭建多样化的成果展示平台。例如,在学习冀教版九年级下册 “ 戏剧天地” 单元后,组织学生改编课本剧。农村学生对地方戏曲(如河北梆子)有一定了解,可将《愚公移山》改编为融入地方戏曲元素的小话剧。学生在编写剧本时参考教材中戏剧的冲突设计,表演时结合农村生活场景布置简易道具(如用锄头代替开山工具)。最终通过校园文化节进行展演,并将精彩片段拍摄成视频在家长群分享。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认可时,会产生强烈的成就感,这种积极反馈会转化为持续的学习动力,促使他们主动参与更多语文实践活动。
五、结束语
农村初中语文学习主动性的培养,需要立足农村教育实际,将冀教版教材资源与本土生活场景深度融合,通过生活化学习场景的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的创新、多元支持体系的搭建,让学生在 “ 用语文” 的过程中感受其价值,在 “ 主动学” 的实践中提升能力。这一路径的实施,不仅能有效提升农村学生的语文素养,更能培养其适应社会发展的自主学习能力。农村语文教师应持续探索符合本地学情的教学策略,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农村学生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有力工具,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六、参考文献
[1] 张培英。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J]. 语文教学与研究,2024(06):78-80.
[2] 王建军。任务驱动式教学在农村初中语文课堂的实践探索 [J]. 中学语文,2023(12):45-47.
[3] 李梅。家校协同视角下农村初中生语文学习主动性培养研究 [J].基础教育参考,2024(03):3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