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中的结构抗震设计与优化策略
石召伦
武汉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省 430056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工程的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地震作为一种极具破坏力的自然灾害,给建筑结构带来了巨大威胁。因此,结构抗震设计在建筑工程中至关重要。本文深入探讨了建筑工程中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以及优化策略,旨在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字:建筑工程;结构抗震;优化
引言
地震是地球上一种自然现象,其释放的巨大能量能够在瞬间对人类的建筑设施造成严重破坏。历史上,许多地震灾害给人类带来了惨痛的教训,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这些地震不仅导致大量建筑物倒塌,还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建筑工程中,科学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是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关键措施之一。通过有效的抗震设计和优化策略,可以提高建筑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降低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
一、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
(一)地震作用的特点
地震作用是一种动态的、复杂的荷载。其具有随机性和不确定性,不同地区的地震特性差异较大,包括地震的震级、震源深度、地震波的频谱特性等。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P波)、横波(S波)和面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横波传播速度较慢,引起地面水平方向的摇晃;面波则对建筑物产生更为复杂的破坏作用。
(二)结构抗震设计的目标
结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在不同强度的地震作用下,确保建筑物具有足够的安全性和适用性。一般分为“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三个水准。小震作用下,结构应保持弹性状态,不发生损坏或仅有轻微损坏,经过简单修复即可继续使用;中震作用下,结构允许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但应能通过修复恢复其正常使用功能;大震作用下,结构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和耗能能力,避免发生倒塌,确保人员安全。
(三)结构抗震的基本措施
适当增加结构构件的截面尺寸、选用高强度的建筑材料等可以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但需要注意的是,过高的刚度可能会导致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承受更大的地震力,因此要合理控制结构的刚度分布。延性是指结构在破坏前能够承受较大变形而不丧失承载能力的性能。通过合理设计结构构件的配筋、采用耗能装置等方式,可以提高结构的延性。例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采用适当的箍筋加密区设置、保证纵筋的锚固长度等措施,能够提高构件的延性。结构体系的布置应遵循规则、对称、均匀的原则,避免出现结构的薄弱层和扭转效应。合理的结构体系布置可以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更均匀地分配内力,提高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
二、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
(一)底部剪力法
底部剪力法是一种简化的抗震设计方法,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该方法将多质点体系等效为单质点体系,先计算结构底部的总地震剪力,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将总地震剪力分配到各个质点上。底部剪力法计算简便,但精度相对较低。
(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是目前工程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抗震设计方法。该方法首先计算结构的自振频率和振型,然后根据地震反应谱确定各振型的地震作用,最后通过一定的组合方法将各振型的地震作用组合起来,得到结构的总地震作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考虑了结构的多个振型对地震反应的贡献,计算精度较高,适用于大多数建筑结构。
(三)时程分析法
时程分析法是一种直接动力分析方法,它通过输入实际的地震波记录或人工模拟的地震波,对结构进行动力时程分析,得到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反应。时程分析法能够更真实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响应,但计算工作量大,需要专业的计算软件和大量的计算资源。在一些重要的建筑结构或复杂的结构体系中,通常需要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三、结构抗震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概念设计优化
建筑结构应尽量做到平面规则、竖向规则。平面规则要求结构平面布置对称、均匀,避免出现过大的凹凸和偏心。竖向规则要求结构的侧向刚度、质量分布均匀,避免出现刚度突变和薄弱层。规则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受力明确,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反应。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应设置多道防线。例如,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作为第一道防线,承担大部分地震力;框架作为第二道防线,在剪力墙出现破坏后,能够继续承担剩余的地震力,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多道防线设计可以提高结构的冗余度,增强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可靠性。加强结构的整体性,确保结构各构件之间能够协同工作。
(二)结构体系优化
根据建筑的功能要求、场地条件、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合理选择结构形式。例如,在抗震设防烈度较高的地区,对于高层建筑,采用筒体结构或框架-核心筒结构等抗侧力性能较好的结构形式;对于多层建筑,可以采用框架结构、砖混结构等。不同的结构形式具有不同的抗震性能和适用范围,应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选择。通过结构分析软件,对结构构件的尺寸进行优化设计。在满足结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减小结构构件的尺寸,既能降低工程造价,又能减轻结构自重,从而减小地震作用对结构的影响。例如,在设计钢筋混凝土梁时,可以通过调整梁的截面高度和宽度,使梁的受力性能达到最优。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一些新型结构体系逐渐应用于工程实践中。
(三)材料选择与优化
在建筑结构中,选用高强度的钢材、混凝土等建筑材料,可以提高结构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同时,材料的延性也非常重要,高延性材料能够使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较大变形而不破坏。根据结构不同部位的受力特点,合理搭配使用不同性能的材料。在结构的关键部位,如梁、柱节点等,采用性能较好的材料,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在一些次要部位,可以采用相对经济的材料,以降低工程造价。例如,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在节点区采用高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而在其他部位采用普通等级的混凝土。
(四)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优化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是一种先进的抗震设计理念,它以建筑结构在不同地震水准下应达到的性能目标为设计依据,通过对结构进行多工况、多尺度的分析和优化,实现结构的抗震性能与经济指标的平衡。在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中,首先要明确结构的性能目标,如结构的位移限制、构件的损伤程度等。然后,通过结构分析和优化设计,调整结构的布置、构件尺寸和材料选用等,使结构在满足性能目标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
结论
结构抗震设计是建筑工程中保障结构安全的重要环节。通过深入理解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原理,合理运用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设计方法,并采取有效的优化策略,如概念设计优化、结构体系优化、材料选择与优化以及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优化等,可以显著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在实际工程中,应综合考虑建筑的功能需求、场地条件、经济因素等,制定科学合理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案,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可靠保障。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和方法也将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建筑工程的抗震安全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许宏.现代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加固处理措施[J].大众标准化,2023,(14):90-92.
[2]李涛.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抗震设计及其大震弹塑性分析[J].四川水泥,2022,(12):79-81+84.
[3]孙杰,王飞.建筑工程中钢结构的抗震设计要点研究[J].房地产世界,2022,(2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