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
曾小莺
海口经济学院
摘要:本文聚焦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分析了其在拓宽学生视野、提升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重要意义,探讨了当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师资、课程等问题,并提出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优化课程体系等发展策略,以期为推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进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
引言: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文化交流日益频繁,音乐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其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成为高校音乐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不仅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音乐人才,还能促进不同文化间音乐艺术的交流与融合。然而,目前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深入研究其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具有多方面深远意义。在文化层面,它是多元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渠道。不同国家的音乐文化各具特色,如西方的古典音乐体系严谨、结构复杂,有着深厚的历史传承;而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则蕴含着独特的民族精神和哲学思想,如古琴音乐所传达的文人意境。通过国际化发展,各国音乐文化得以相互碰撞、交流。音乐欣赏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毕竟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从教育理念的角度看,国际化发展促使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念。在提升音乐艺术教育水平方面,国际化发展带来了竞争与合作的双重机遇。国际交流使国内高校能够与世界一流音乐院校同台竞技,了解自身在教学、科研、表演等方面的差距。
2.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现状
2.1国际交流合作项目情况
目前,中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一方面,学生交换项目逐渐增多。许多高校与国外音乐院校达成协议,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音乐专业学生到对方学校进行短期或长期的学习交流。例如,一些国内知名音乐学院与欧洲、美国的音乐学府之间的交换生项目,让中国学生有机会亲身体验西方音乐教育的教学模式,学习不同的音乐理论和表演技巧。
在学术交流方面,国际音乐学术会议的参与度不断提高。国内高校经常举办或参与国际音乐学术研讨会,吸引了世界各地的音乐学者、专家汇聚一堂。这些会议涵盖了音乐理论研究、音乐教育方法探讨、音乐表演实践分析等多个领域。通过这些交流,国内外音乐学术界能够及时了解彼此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学术动态,促进了音乐学术研究的国际化发展。
2.2师资队伍国际化程度
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是衡量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中国高校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部分高校开始引进具有国际教育背景或海外工作经验的音乐教师。这些教师带来了不同的教学风格和音乐理念,例如,一些在欧美接受过系统音乐教育的教师,他们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探索音乐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同时,也有高校鼓励本校教师到国外进修、访学或参加国际音乐教育培训项目。这有助于教师拓宽国际视野,更新教学理念,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然而,整体而言,师资队伍的国际化程度仍然有待提高。
2.3课程设置的国际化水平
在课程设置方面,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水平也有一定的体现。一些高校开始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国际音乐课程内容。例如,开设西方音乐史、世界民族音乐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发展历程、音乐风格特点等。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 发展,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音乐教学中引入信息技术,不仅能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能为学生创造更加丰 富多样的学习体验。但是,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仍然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课程体系缺乏深度整合。虽然增加了一些国际音乐课程,但与国内传统音乐课程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密,存在两张皮的现象。例如,在教学实践中,西方音乐课程与中国传统音乐课程往往是独立教学,缺乏相互渗透和融合,导致学生难以将不同音乐文化进行有机整合。
3.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3.1国际化师资短缺
国际化师资短缺是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国际化发展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音乐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对国际化师资的要求较高。优秀的国际化音乐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精湛的演奏或演唱技能,还需要熟悉国际音乐教育的理念、方法和国际音乐文化市场的动态。在中国,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音乐教师数量有限。一方面,培养这样的教师需要较长的周期和大量的资源投入。从音乐专业学习到海外留学或进修,再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这一过程需要多年的时间。另一方面,国内高校在吸引国际化音乐教师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国内高校在薪酬待遇、科研环境、文化氛围等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使得一些优秀的国际音乐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国外或选择其他更具吸引力的国家和地区任教。
3.2课程体系缺乏国际特色
当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在国际特色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国内传统的音乐课程体系主要以中国音乐文化为核心,侧重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表演形式等方面的教学。由于音符 的音高不同所用的手势也就不同,不同的手势再辅以不同的空间位置,可使学生产生对音符唱名及相对音高的联想,将学生觉 得难以捉摸的高音在一定程度上予以视觉化、形象化。例如,西方音乐课程往往集中在古典音乐领域,对于现代流行音乐、世界民族音乐等其他音乐类型的介绍不够全面和深入。而且,课程内容更新缓慢,难以跟上国际音乐文化发展的步伐。国际音乐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新音乐风格、新音乐创作技术等未能及时反映在课程内容中。
3.3国际交流合作深度不足
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中的国际交流合作深度不足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现有的国际交流合作中,很多项目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人员往来和文化展示层面。例如,国际音乐文化节、音乐艺术展览等活动,虽然能够让国内高校师生了解国外音乐文化的一些表面现象,但缺乏深入的学术探讨、课程共建以及人才联合培养等深层次合作。从联合科研的角度看,国内高校与国外音乐院校之间的科研合作项目相对较少。由于音乐学科的特点,科研合作需要双方在音乐理论研究、音乐创作技术、音乐教育实践等方面进行深度对接,但目前双方在这些方面的合作还不够紧密。例如,在音乐创作技术领域,国内外都有各自的研究优势和创新成果,但双方在共享研究资源、共同开展前沿技术研究方面的合作还非常有限。
结束语: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国际化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目前面临着一些问题,但通过采取有效的发展策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师资队伍,我国高校音乐艺术教育一定能够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突破,培养出更多适应国际音乐艺术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推动音乐文化的全球交流与繁荣。
参考文献
[1]孟楠.高校国际化音乐教育的发展及融通策略分析[J].戏剧之家,2024,(22):178-180.
[2]孟楠.国际化视野下音乐教育发展路径研究[J].大众文艺,2021,(24):183-184.DOI:10.20112/j.cnki.issn1007-5828.2021.24.115.
[3]杨柳.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的音乐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青春岁月,2019,(05):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