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一种AGV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设计

作者

王悦

苏州镁伽科技有限公司 江苏苏州 215000

摘要:本文针对AGV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设计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设计需求与工作原理,明确了装置在手动模式下实现精确转向和快速响应的目标。随后,详细阐述了装置的结构设计,包括机械结构和控制系统两部分。机械结构设计重点考虑了转向机构的灵活性和可靠性,而控制系统设计则注重实现手动与自动模式的无缝切换。在性能分析部分,通过转向精度与稳定性的测试以及模式切换响应时间的评估,验证了装置的性能。最后,提出了优化方向与改进建议以进一步提升装置的性能和可靠性。

关键词:AGV;手动辅助转向;转向精度;模式切换;控制系统;性能优化

引言

随着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AGV(自动导引车)在工业生产、仓储物流等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然而,在某些特定场景下,如狭窄空间、复杂地形或需要高精度转向的任务中,仅凭AGV的自动导航系统可能难以满足转向需求。因此,设计一种能够手动辅助转向的操作装置,以提高AGV在这些场景下的转向灵活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

1. 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设计需求与原理

在复杂多变的工业生产环境中,AGV(自动导引车)虽具备强大的自主运行能力,但面对某些极端或特殊场景时,自主运行模式便显得力不从心。比如,在狭窄过道中,AGV 需实现毫米级的精准停靠,稍有偏差便可能导致碰撞,影响生产流程;在一些特殊工艺环节,又要求 AGV 以特定姿态进行作业,自主模式难以灵活调整。这些情况下,人工干预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催生了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设计需求。

该装置的工作原理依托机械传动与电子控制的协同运作,二者相辅相成,确保操作的精准与高效。操作人员通过操纵类似飞机操纵杆的控制部件,发出转向指令。操纵杆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握感舒适,便于精准操作。此时,安装在操纵杆上的高精度传感器会迅速采集这一动作信息,无论是细微的转向幅度,还是施力的轻重变化,都能精准捕捉,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该电信号沿着屏蔽良好的线路,以近乎光速的速度快速传输至车辆的控制系统。控制系统内部预设了精密算法,它如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指挥官,会对输入信号进行多维度解析、复杂运算,从信号的强弱、变化速率等方面精准判断出操作人员期望的转向角度与力度。最终,依据处理结果,控制系统精准控制电机运转,电机输出稳定扭矩,驱动转向机构运转,进而改变 AGV 的行驶方向,精准满足手动辅助转向的操作要求,助力 AGV 在复杂工况下灵活作业 。

2. 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结构设计

2.1 机械结构设计

机械结构作为整个装置的根基,其设计水平直接关乎装置性能与稳定性,在整个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该机械结构主要由转向连接部件、传动组件以及支撑框架这三大核心部分构成。转向连接部件选用了经过严格筛选的高强度万向节,这种万向节具备卓越的性能,能够在各类复杂工况下维持转向动作的灵活与稳定。无论是小角度的细微调整,还是大幅度的转向操作,它都能从容应对,出色地满足不同应用场景下的转向需求。

传动组件采用高精度的齿轮齿条或蜗轮蜗杆传动方式,这些精密的传动部件能够将电机输出的旋转运动,以极高的精度转化为 AGV 车轮的转向运动,从源头上保障了转向的准确性,使 AGV 能够严格按照预定路径精确行驶,大大提高了运行的可靠性。

支撑框架采用坚固耐用的钢材制作而成,不仅为整个装置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安装平台,还具备出色的抗震与抗冲击性能。在振动强烈、冲击频繁的恶劣工业环境下,依然能够确保整个装置稳定运行,不会出现位移、变形等影响正常使用的情况,为装置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2.2 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在整个装置中扮演着 “大脑” 的角色,承担着信息处理与指令执行的重任。从硬件层面来看,选用一款高性能的微控制器作为核心,这款微控制器具备出色的运算速度与强大的处理能力,能够高效处理来自各个传感器的信号。同时,系统配备了多种类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被用于实时监测转向角度,它能将极为精确的角度信息迅速反馈给微控制器,使得微控制器能够依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转向动作,确保转向操作的准确性。电流传感器则时刻监控电机的运行电流,一旦电流出现异常波动,便会迅速发出警报,有效保障电机运行安全,避免因电流过大而烧毁电机,大大提高了电机的使用寿命与装置的可靠性。

在软件层面,团队专门开发了针对性的控制算法。该算法经过无数次的优化与严苛测试,能够对转向指令做出快速响应,实现精确控制,让转向操作更加流畅、精准。系统还精心设置了手动与自动模式切换模块。在狭窄空间内,手动操作往往更加灵活,操作人员可随时切换至手动模式;而在常规作业场景下,自动模式能大幅提高工作效率,操作人员可按需灵活选择操作模式。此外,系统具备完善的故障诊断与报警功能。一旦检测到潜在问题,系统能够及时发出警报,并通过内置的故障诊断程序精准定位问题所在,便于维修人员快速发现并解决问题,全方位保障装置持续稳定运行。

3.装置的性能分析与优化

3.1 转向精度与稳定性的测试

为深入探究该 AGV 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转向精度与稳定性,搭建了一套模拟测试平台。此平台模拟了实际工业场景,包括地面材质、坡度变化及周边电磁干扰环境,力求与真实工况一致,以确保测试结果的可靠性。

测试过程中,采用高精度测量仪器,测量精度可达小数点后多位。AGV 接收不同转向指令后,仪器迅速且精确地捕捉并记录 AGV 的实际转向角度。将实测数据与理论值进行对比,通过严谨的计算公式得出转向误差。为全面评估 AGV 在转向过程中的稳定性,运用先进监测设备对 AGV 转向时的姿态变化进行全方位监测,包括车身倾斜度与晃动幅度。

经过大量重复性测试,结果表明,在正常工况下,该装置的转向精度可达 ±0.5°。这意味着 AGV 在转向操作时,能够高度精确地遵循预设路径,将偏差控制在极小范围内。以工业生产中的物料搬运场景为例,AGV 在狭窄通道中精准转向时,该精度可确保其不会因转向偏差而碰撞周边设备或货架。在稳定性方面,监测数据显示,该装置在转向过程中,车身姿态保持相对平稳,晃动幅度与倾斜度均在可接受范围内。即使在高速转向或地面略有不平时,AGV 仍能平稳运行,充分满足工业生产中对 AGV 转向操作的基本要求,为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3.2 手动与自动模式切换的响应时间

为精准测定手动与自动模式切换的响应时间,采用一款具备纳秒级精度的专业测试设备。该设备能够敏锐捕捉模式切换瞬间产生的细微时间延迟,确保所采集数据具有高度精确性。在测试过程中,精心模拟实际工作场景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模式切换情形,反复执行大量的切换操作。

每次切换操作均设置不同环境条件,包括模拟 AGV 从空载到满载的不同负载状态,以及在低速、中速、高速等多种运行速度下的切换。通过这种全面且细致的测试,旨在获取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数据。经对大量采集数据进行深度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手动模式切换至自动模式的平均响应时间为 0.2 秒,自动模式切换至手动模式的平均响应时间为 0.3 秒。

在实际工况下,如此短的响应时间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当操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前方突发障碍物,需紧急手动干预时,借助这一快速响应机制,操作人员可在 0.3 秒内迅速从自动模式切换至手动模式,及时对 AGV 进行精准控制,有效规避碰撞等事故的发生。而当工况恢复正常后,又能在 0.2 秒内迅速切换回自动模式,使 AGV 继续维持高效、稳定的运行状态。这不仅极大地保障了工作效率,避免因模式切换迟缓导致的生产停滞,还显著提升了工作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因响应不及时造成的安全隐患,为 AGV 在复杂工作环境中的可靠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3.3 优化方向与改进建议

依据性能测试结果,确定了多个优化方向。在提升转向精度方面,首先可对传动部件的制造工艺进行优化,采用更先进的加工技术,提高部件的制造精度,减少因部件精度不足导致的转向偏差。同时,注重装配精度,严格按照标准流程进行装配,确保各部件间的配合精准无误。此外,对控制算法进行更精细的参数调校,根据不同工况与需求,调整算法参数,使转向控制更加精准。在响应速度优化上,可升级硬件设备,选用运算速度更快的微控制器,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同时,对软件代码进行深度优化,仔细排查并减少程序运行中的冗余环节,提升代码执行效率。再者,考虑到复杂电磁环境对装置的影响,通过增加屏蔽措施,如使用屏蔽罩等,阻挡外界电磁干扰;优化布线,合理规划线路布局,减少信号干扰,从而加强装置的抗干扰能力,确保其在复杂电磁环境下也能稳定运行。

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AGV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设计需求、结构设计及性能分析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一种兼顾转向精度、稳定性和快速响应的设计方案。测试结果表明,该装置在大多数工况下能够满足设计要求,但在复杂环境和高负载条件下仍需进一步优化。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集中在引入更先进的传感器技术、优化控制算法以及增强系统的冗余性等方面,以提升装置的整体性能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高河山,李佳燕,温东荧,等. 一种AGV手动辅助转向操作装置的设计[J]. 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25,54(1):144-146. DOI:10.3969/j.issn.1672-6413.2025.01.050.

[2]王鸣远. 基于模拟退火逆向并行蚁群算法的AGV控制与研究[D]. 山西:中北大学,2023.

[1]张洪宁,刘建军,赵进昌,等.工业升降机手动缓降释放系统设计分析[J].建筑机械化,2023,44(04):84-86.DOI:10.3969/j.issn.1001-1366.2023.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