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

曾小莺

海口经济学院

摘要:本研究聚焦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了高校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现状、价值,探讨了有效融合策略,包括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方法、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等,旨在提升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策略

引言: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在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中,音乐教育起到关键性作用。高校要多层次强化音乐教育,巧妙融入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中,在陶冶情操中有效缓解学生压力,实时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真正落实人本教育理念。因此,探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校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现状

在当今中国的高校教育领域,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呈现出一种复杂的态势。从整体来看,虽然二者的融合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一方面,部分高校已经开始意识到音乐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并且尝试在课程体系或者校园文化建设中体现这种融合。课程内容大多只是简单地介绍音乐对情绪的影响,或者列举一些音乐治疗的案例,而没有深入挖掘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教育目标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成为制约二者融合的重要因素。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往往在音乐专业技能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但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不足。

2.高校音乐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2.1情绪调节作用

高校音乐教育在学生的情绪调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音乐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直接触及人类情感深处的力量。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够引发不同的情绪反应。例如,舒缓的古典音乐,如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其节奏平稳、旋律优美,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焦虑和紧张情绪。当学生处于学习压力或者人际关系困扰下时,聆听这样的音乐就像是给情绪做了一次温柔的按摩,使内心的烦躁逐渐平静下来。从生理机制上讲,音乐能够影响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当人们聆听音乐时,大脑中的神经元会被激活,释放出如多巴胺等神经递质,这些递质与愉悦感和放松感密切相关。在心理层面,音乐提供了一种情感的寄托和宣泄的途径。对于那些难以用言语表达内心感受的学生来说,音乐就像是一位无声的朋友,能够倾听他们的喜怒哀乐。比如,当学生感到孤独时,一首充满温暖和慰藉的民谣可能会让他们找到情感的共鸣,从而减轻孤独感。而且,通过音乐创作或者演奏,学生还能够将内心压抑的情绪转化为艺术的表达,这种创造性的宣泄方式比单纯的倾诉更具深度和效果。

2.2人格塑造功能

高校音乐教育在人格塑造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音乐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价值观和人生哲理,这些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形成。例如,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其充满抗争精神的旋律和磅礴的气势,能够激发学生的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在欣赏贝多芬的交响曲时,学生能够感受到作曲家在面对命运的重重磨难时所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精神力量会在无形之中融入到学生自己的人格特质中。从音乐教育的过程来看,学习音乐需要长期的坚持和耐心。无论是学习乐器演奏还是声乐演唱,都需要不断地克服技术上的困难和反复练习带来的枯燥感。这个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律性和毅力。

2.3社交能力培养

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对于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意义。音乐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社交平台。以校园合唱团为例,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学生因为对音乐的热爱而聚集在一起。在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过程中,学生们需要相互倾听、相互配合。他们通过共同学习和演唱歌曲,建立起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系。这种基于音乐的社交关系不同于普通的同学关系,它更加紧密和富有深度。音乐表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当学生在舞台上进行音乐表演时,他们需要将自己的情感和音乐作品的内涵通过表演传达给观众。这个过程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音乐技能,还需要良好的舞台表现力和沟通能力。通过多次的音乐表演经历,学生能够逐渐克服内心的羞涩和紧张,学会自信地展示自己。

3.高校音乐教育中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优化课程设置

在中国高校的教育环境下,优化音乐教育中的课程设置对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首先,应构建全面而系统的音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一体系不应仅仅局限于现有的音乐欣赏课程,而是要涵盖从音乐基础知识到音乐创作、音乐表演等多个层面的课程内容。例如,可以设置“音乐与情绪管理”这样的课程,专门探讨音乐如何影响人的情绪以及如何利用音乐进行情绪调节。在课程的纵向结构上,要体现出层次性和递进性。对于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开设一些以音乐体验和基础音乐知识为主的课程,如“音乐入门与心理健康”,通过简单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音乐与心理的联系。

3.2丰富教学方法

丰富高校音乐教育中的教学方法对于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音乐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而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关注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体验式教学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例如,在音乐欣赏课上,教师不再是简单地讲解音乐作品的背景和创作手法,而是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沉浸在音乐中,去感受音乐带来的情绪变化。教师可以在音乐播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一些问题,如“你在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画面”“音乐让你想起了哪些经历”等,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自我探索。情境教学法也能够增强音乐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教师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内容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音乐的内涵。

3.3开展课外音乐活动

在中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中,开展课外音乐活动是实施音乐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策略之一。课外音乐活动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校园音乐节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课外音乐活动形式。在校园音乐节期间,可以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演出,包括流行音乐演唱会、古典音乐会、民族音乐演奏会等。这些演出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欣赏不同风格音乐的机会,还能够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在音乐节的筹备过程中,学生可以参与到舞台布置、节目策划、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这对于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责任感有着积极的作用。音乐社团也是开展课外音乐活动的重要载体。高校可以设立多种类型的音乐社团,如合唱团、乐队、民乐社等。音乐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长期稳定的音乐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结束语:高校音乐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是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教育实践。通过优化课程、创新方法和开展活动等策略,能有效发挥音乐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两者融合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探索新的途径和方法,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参考文献

[1]李晓婧,江吉琳.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表演专业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中国音乐剧,2024,(06):148-151.

[2]朱英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需科学干预、协同关注[N].人民政协报,2023-07-12(009)

[3]白乐.论音乐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疗愈功能[N].阳光报,2024-09-2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