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对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朱艳华 王国恒

吉林省榆树市五棵树镇前进中学校

一、引言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生物教学应立足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等活动,认识生物特征与规律,培养探究能力和社会责任。农村初中周边有丰富资源,为生物教学提供“天然实验室”。但实际教学中,许多农村初中生物课堂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课本、轻生活”现象,未充分发挥本土资源优势,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应用能力薄弱。所以,结合农村实际优化生物课堂教学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当前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教学内容脱离农村生活实际

部分农村初中生物教师教学过度依赖教材,照搬城市教学案例,忽略学生生活经验。如讲“植物的光合作用”未结合农村种植场景,介绍“生态系统”优先举城市例子,导致学生难将知识与生活关联,学习主动性受挫。

2.2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生物学科实践性强,但农村初中受实验设备、课时、安全顾虑等因素影响,实践教学常被简化或省略。一方面,实验室器材陈旧、药品缺失,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显微镜不足;另一方面,户外探究活动缺乏组织和安全保障,流于形式,学生难通过实践深化知识理解。

三、优化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具体思考与实例

3.1 立足农村场景,激活学生经验

农村学生的生活与农业生产、自然环境紧密相连,教学中应将课本知识与农村生活场景结合,让生物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以“植物的生长需要水和无机盐”的教学为例,传统教学中,教师多通过“无土栽培实验”讲解植物对无机盐的需求,但农村学校缺乏无土栽培设备,实验难以开展。可调整教学方案:课前让学生观察家中或农田里的作物(如水稻、番茄),记录“浇水与不浇水”、“施农家肥与不施肥”的作物生长差异;课堂上,组织学生分享观察结果,结合课本知识分析“水对植物运输营养物质的作用”“农家肥中的氮、磷、钾对植物生长的影响”;课后布置实践任务——帮助家人给作物浇水、施肥,每周记录作物生长变化,并撰写观察日记。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将课本知识与农业生产实践结合,不仅理解了“植物生长的条件”,还体会到生物知识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3.2 聚焦探究实践,培养科学素养

针对农村初中实践资源特点,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小型实验 +, 户外探究+项目式学习”的组合模式,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提升探究能力。以“种子萌发的条件”的实验教学为例,农村家庭普遍种植作物,学生对种子并不陌生。教学中,可将“实验室实验”转化为“家庭微型实验”:课前,让学生从家中收集水稻、大豆、玉米种子,准备透明塑料瓶(代替烧杯)、棉花(代替滤纸)、水;课堂上,教师讲解实验变量(水分、温度、空气),指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方案,如“一组种子加水(有水分),一组不加水(无水分),均放在室温下”“一组种子放在室内(适宜温度),一组放在冰箱冷藏(低温),均加水、透气”;课后,学生在家中开展实验,每天拍照记录种子萌发情况,填写实验记录表;下次课堂,组织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分析“种子萌发需要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这种“家庭微型实验”无需复杂设备,既能解决学校实验器材不足的问题,又能让学生在长期观察中培养耐心和科学记

录能力。

3.3 挖掘农村优势,丰富教学载体

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农业生产工具、乡土文化等,都是可利用的生物教学资源。教师应善于挖掘这些本土资源,将其转化为教学素材,降低教学成本,提升教学趣味性。

如可以利用农业生产工具开展“生物与环境”教学:农村常见的“稻草人”“防虫网”“灌溉设备”等,均可作为教学素材。在讲解“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时,引导学生分析:“稻草人为何能驱赶鸟类?”(利用鸟类对人类的恐惧,属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农田里的防虫网如何保护作物?”(阻止害虫进入,减少害虫对作物的影响,体现人类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利用);“滴灌设备与传统漫灌相比,对植物生长有何好处?”(精准供水,避免土壤积水导致植物烂根,体现对植物生长环境的优化)。通过分析身边的农业工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生物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知识。

四、提升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引进专职生物教师,优化师资结构;另一方面,通过“线上培训+线下教研”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如组织教师参加新课标解读培训、生物实验技能培训,开展“农村生物教学案例设计”教研活动,分享优秀教学经验。此外,可与城市优质学校建立“师徒结对”关系,让农村教师学习先进教学理念和方法。

4.2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学校应加大对生物实验室的投入,更新实验器材和药品,确保基础实验能正常开展;同时,利用农村资源建设“生物实践基地”,如在校内开辟“实验田”,种植水稻、蔬菜、花卉等,供学生开展观察和实验活动。此外,可利用网络资源,如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的生物教学视频、虚拟实验,弥补农村教学资源的不足。

4.3 建立科学评价体系

要改变传统评价方式,构建“过程性评价+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实验操作、户外探究、观察日记、小组合作等表现;结果性评价结合课堂检测、单元测试,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通过科学评价,引导教师重视实践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五、结语

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教师应立足农村实际,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将教学内容与农村生活结合、教学方法与探究实践结合、教学资源与本土特色结合,让生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在亲近自然、动手实践中提升科学素养,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生物,从生物走向社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朱尕五.浅谈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0,(23):44-45.

[2] 阙智清, 黄玉莲. 农村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教学初探[J]. 文理导航( 中旬),2015,(08):49.

[3]农彩艳.如何提高农村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率[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5,(16):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