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

李瑶燕

身份证号码:441721199801162522

引言

全过程管理要求覆盖设计、施工、验收以及运维等多个阶段,同时强调各阶段之间的动态联动与系统协同[1]。在管理实践中,由于涉及多主体、多环节以及多技术交叉,建筑工程项目容易在计划编制、执行控制和信息整合方面出现困难,影响项目的整体推进效率与质量安全水平,深入探讨全过程管理的实际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成为推动建筑工程项目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内容,对提升行业管理水平具有理论与现实价值。

一、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特点

建筑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涉及立项、设计、施工、竣工验收以及运营维护等多个阶段,它属于一种工程管理模式,该模式具有系统性强、信息高度集成且管理环节复杂的特点。从整体性角度来看,全过程管理强调各阶段之间实现有机衔接以及统一协调,防止因阶段割裂而导致责任真空和资源浪费,以此保证管理行为与项目生命周期目标相符。就动态性而言,建筑工程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受到市场环境、政策法规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管理工作要拥有适应变化的机制以及调整策略,借助持续反馈和动态优化提高决策的时效性与准确性。在系统性方面,全过程管理涉及目标、组织、技术、资源等多个子系统协同运作,要构建清晰的逻辑关系与管理机制,实现各子系统之间结构合理以及运行高效的目标,推动项目整体价值实现最大化。

二、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一)项目目标定位与计划管理不明确

建筑工程项目在初期阶段,表现出目标定义模糊以及规划逻辑不清晰,使各参与方对于项目预期成果的理解出现差异,导致执行效率受到削弱。目标分解一般缺少系统的方法,没能有效地将项目规模、技术路径与施工周期相结合,形成结构合理且层级清晰的管理指标体系。在计划管理层面,施工进度安排依靠经验判断,缺少数据支持以及动态调整机制,在项目推进过程中,容易出现资源调配冲突或者关键节点滞后,导致原定目标难以实现。

(二)施工阶段质量与安全管理薄弱

建筑施工阶段具有现场条件复杂、作业链条长以及专业交叉频繁等特点,质量与安全管控体系容易出现形同虚设的情况,质量管理制度执行缺少持续性和约束力,部分工程单位对质量标准掌握不准确,使施工工艺偏差经常发生,结构质量难以稳定控制。在安全管理方面,风险评估机制还不完善,个别现场存在对危险源识别不够的问题,安全技术交底落实不好,监管力量配置与专业化水平和实际风险等级不匹配,再加上部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淡薄,现场隐患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整治,容易引发事故事件。

(三)成本控制与资金使用效率不足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结构繁杂,受到材料价格波动、工期调整以及设计变更等因素的影响,如果成本控制体系没有构建有效的预测与调整机制,直接导致预算失控。预算编制时存在数据依据不充足、项目清单不完整的情况,造价评估缺少精度与透明度,在资金使用上,支付计划和实际需求脱节,资金分配无法实时体现工程进展,资金流动性调控能力欠缺,一旦出现资金滞后或者使用失衡,工程推进会受到限制[2]。

(四)信息化与协同管理水平不高

建筑工程项目协作环节,对信息传递以及数据整合具有较高的依赖程度,然而当前其管理方式主要还是传统手工方式或者分散系统,信息更新滞后以及数据交互不畅的问题广泛存在,各参建单位使用的平台标准不一致,信息接口不兼容使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造成进度、质量、设计、采购等环节缺乏有效的联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文档传输、问题反馈以及进度协调高度依赖人工沟通,缺少统一且可追溯的流程机制,使决策效率变低,信息失真率升高。在数字化程度较低的项目中,管理层难以依据真实数据及时做出判断,严重限制工程全过程的响应能力与执行效率。

三、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科学制定项目目标与计划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项目的目标管理需以项目全生命周期为着眼点,依据项目特性以及实际需求,搭建包括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以及分项指标的分层次目标体系,以此保证目标逻辑清晰且指标可量化评估,在计划编制工作中,充分运用网络计划技术、BIM 施工模拟以及关键路径法等精细化管理手段,构建出可视化的进度计划模型,提高计划的可执行性与响应能力。计划体系还要引入责任矩阵以及绩效考核机制,把任务节点与岗位职责关联起来,构建上下联动的执行保障机制,通过设立计划预警机制以及滚动调整程序,提高计划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动态调节能力,提升整个管理链条的协调效率以及项目运行的节奏控制能力。

(二)健全施工质量与安全控制机制

建筑施工质量控制要依靠全过程的制度化管理以及技术化手段共同推进,在项目启动阶段,确立清晰明确的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针对各关键工序建立样板引路和工艺交底制度,保证施工人员理解且严格执行相关标准。质量追溯体系,依据过程数据记录以及多级复核机制,构建从材料进场、工序验收到成品移交的闭环控制链[3]。在安全管理方面,需推行基于风险源识别与作业环境评估的预控模式,配套制定专项施工安全方案并进行动态修订,强化岗位安全技术培训以及班前技术交底,提高人员风险感知与操作规范性,同时引入智能监测装置与可视化安全管理平台,实现安全风险实时预警以及隐患快速响应,提高施工现场的安全保障能力与管控效率。

(三)完善动态成本控制与资金管理措施

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体系需要覆盖整个过程,并且有实时监控以及反馈调整的功能,在成本管理开始阶段,依据市场数据和设计方案构建多维预算模型,模型要包括人工、材料、设备、管理以及不可预见费用等各项组成部分,形成结构合理、指标清晰的成本基准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动态成本控制依靠施工日志、进度数据以及财务支出信息,利用成本偏差分析和趋势预测工具,及时找出支出异常和资源配置失衡的问题。在资金管理方面,设立基于工程节点的分期付款机制,保证资金支付和工程进展同步,防止资金闲置和滞后,同时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识别资金链断裂风险点。依靠预拨机制、流动资金调节以及合同支付条款优化,提高资金调度灵活性和工程财务稳健性,为项目成本控制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与协同管理平台应用

建筑工程项目开展信息化建设时,应以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作为导向,构建统一标准的数据管理体系以及平台架构,保证各参建单位之间的信息实现互联互通。应优先引入 BIM 技术,针对设计图纸、施工过程以及运维参数开展数字建模工作,通过模型数据驱动施工计划、材料采购以及施工组织,实现信息的可视化、精准化传递目标[4]。在数据协同方面,搭建一个将进度、质量、安全、成本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平台,实现信息的集中管理、权限控制以及实时更新,提高多方协同效率,协同平台需要嵌入问题反馈、变更管理以及文件归档等功能模块,保证工程信息记录的全流程有可追溯性。运用大数据分析工具挖掘项目运行规律以及风险点,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以及趋势研判能力,全方位提升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透明度以及响应速度。

结论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高效运行,依靠管理体系进行系统性构建以及实践机制持续优化,通过科学设定目标、强化计划逻辑、建立严密的质量安全控制途径、推动成本与资金动态管控,并且依托信息化手段提升协同效率,可以有效化解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障碍,提高项目执行的可控性与响应力。在建筑项目朝着不断复杂化和精细化发展的趋势下,全过程管理的系统集成能力,将成为工程项目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司徒维灼.建筑项目工程全过程管理措施及实践探讨[J].居舍,2023,(28):135-138.

[2]胡亮.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3,(10):112-114.

[3]姜运哲.新形势下全过程管理在建筑项目工程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4,(03):51-53.

[4]饶强.全过程管理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中应用研究[J].陶瓷,2024,(10):18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