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不一样的光
赵鹏 郭玉坤
河西学院 信息技术与传媒学院,甘肃 张掖 734000
摘要:基于“双碳”战略与绿色可持续发展背景,公共照明系统的能耗优化成为绿色发展的核心议题。针对传统照明设备智能化不足的缺陷,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多模态传感协同的智能节能照明方案。通过集成红外热释电传感器(HC-SR501,适配走廊等狭长空间探测)与光敏电阻(GL5528,响应时间<20ms),结合高频电子镇流器技术,设计了一种具备环境自适应能力的照明控制系统。通过数据对比分析,该装置预计实现:在光照阈值50 Lux、人流量30次/小时的模拟场景下,系统日均能耗降低61.9%,且支持与安防监控联动,为智慧节能校园建设提供了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人体感应灯;光线自适应调节;多模态传感;节能优化;物联网(IoT)
基金: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遇见不一样的光——人体与光线感应灯的普及应用”(项目编号:S202210740009);
Abstract:Under the "Dual Carbon" strategy and the background of gree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nergy consumption optimization in public lighting systems has become a core issue for green development. To address the insufficient intelligence of traditional lighting equipment, this study proposes an intelligent energy-saving lighting solution based on multimodal sensing collaboration. By integrating a pyroelectric infrared sensor (HC-SR501, suitable for corridor and other narrow space detection) and a photoresistor (GL5528, response time <20ms), combined with high-frequency electronic ballast technology, an environmentally adaptive lighting control system is designed. Through comparative data analysis, the device is projected to achieve a 61.9% reduction in daily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simulated conditions (light threshold: 50 Lux, human traffic: 30 times/hour) and supports integration with security monitoring systems, providing a cost-effective solu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mart energy-efficient campuses.
Keywords: human body sensor lamp; light adaptive adjustment; multimodal sensing; energy conservation optimization; Internet of Things (IoT)
0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公共照明系统能耗占比逐年上升。传统照明设备普遍存在“长明灯”现象,尤其在楼道、走廊等低频使用场景中,电能浪费严重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部分高校为例,尤其是公共教室,走廊等公共区域,照明系统长期无效工作,电能浪费现象严重。
综合对比国内外节能照明系统应用情况可知:市场上已有单一功能的人体感应灯或光控灯,但其技术局限性导致节能效果不足。国外产品多采用白炽灯光源,无法适应频繁开关场景;国内技术尚不成熟,成品市场占有率低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为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创新方案,通过红外人体感应与光线传感的协同控制,结合T5荧光灯与高频镇流器技术,实现“按需照明”与设备寿命优化的双重目标。该装置兼具环境光线自适应调节、设备寿命延长及多场景拓展功能,为绿色建筑与节能智慧校园提供技术支撑。
1 系统设计原理与技术路线
1.1 系统架构
系统由以下四部分构成(图1):
红外传感单元:采用HC-SR501传感器,检测人体活动信号(探测角度120°,探测距离5-7米),专为走廊等狭长空间设计,输出数字触发信号。
光敏控制单元:基于GL5528光敏电阻,实时采集环境光照强度(响应时间<20ms)。
主控电路:STM32F103芯片搭载阈值判断算法,支持PWM调光(亮度范围10%-100%)。
执行单元:AC 220V输入,经整流滤波输出DC 12V,驱动T5荧光灯管与高频电子镇流器(工作频率40kHz)。
模块说明与连接关系
1.红外传感单元
功能:检测人体活动信号。参数:HC-SR501传感器,探测角度120°,探测距离5-7米。输入:人体红外信号(模拟/数字信号)。输出:触发信号至主控电路。
2.光敏控制单元
功能:采集环境光照强度。参数:GL5528光敏电阻,响应时间<20ms,阈值50 Lux。
输入:环境光强度(模拟信号)。输出:光照数据至主控电路。
3.主控电路
功能:数据处理与逻辑控制。参数:STM32F103芯片,支持PWM(“脉宽调制技术(PWM)”)调光(10%-100%亮度)。输入:红外触发信号 + 光照数据。输出:控制指令至执行单元。
4.执行单元
功能:驱动照明设备。参数:电源输入:AC 220V → DC 12V(LM2596降压模块)。负载:T5荧光灯管 + 高频电子镇流器(40kHz)。输出:灯光开关及亮度调节。
数据流向
红色箭头:人体红外信号(红外传感单元 → 主控电路)。
蓝色箭头:环境光信号(光敏控制单元 → 主控电路)。
绿色箭头:控制指令(主控电路 → 执行单元)。
黑色实线:电源供应(AC 220V → 执行单元 → 其他模块)。
1.2 关键技术
1.双模传感融合
触发条件:当环境光照强度<50 Lux且检测到人体活动时,触发照明;反之关闭电路。
抗干扰设计:采用分体式电路板布局,隔离红外模块与镇流器,降低电磁干扰;引入延时关闭功能(默认30秒),避免短暂停留导致的频繁开关。
2.荧光灯寿命优化
选用T5荧光灯管与高频电子镇流器,支持百万次开关循环,解决传统白炽灯易损问题。
2 系统实现与功能验证
2.1 硬件实现
传感器模块:HC-SR501红外传感器与GL5528光敏电阻协同工作,信号经滤波电路输入主控芯片。
主控单元:STM32F103通过ADC采集光敏电阻数据,结合GPIO读取红外信号,动态调节PWM输出。
电源管理:采用LM2596降压模块,实现AC 220V至DC 12V的稳定转换。
2.2 软件逻辑
系统软件基于FreeRTOS实时操作系统开发,核心逻辑如下:
代码示例(图2)
3 应用拓展与创新价值
1.安防联动
与监控摄像头集成,夜间自动补光,提升监控画面清晰度。
2.数据联网
通过ESP8266 Wi-Fi模块上传用电数据至云平台,支持能耗可视化分析与远程控制。
3.市场潜力
单套成本<200元,适用于社区、停车场等场景,投资回收期约1.2年(按日均节能1.3kW·h计算)。
4 结语
本研究通过多模态传感融合与电路优化,实现了智能照明系统的低成本、高可靠性设计。模拟实验数据表明,该装置可显著降低公共区域照明能耗,并具备良好的扩展性。未来将进一步探索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推动节能产品的规模化应用,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志刚, 王磊. 公共照明系统节能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照明电器, 2023, 51(2): 45-50.
【2】张伟, 李敏. 基于红外感应的智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J]. 电子技术应用, 2022, 48(7): 89-93.
【3】陈立, 周涛. 高频电子镇流器在荧光灯中的应用[J]. 电力电子技术, 2021, 55(4): 112-115.
【4】国家发改委.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R]. 北京: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2.
【5】李明, 张晓. 多模态传感融合技术在智能照明系统中的应用研究[J]. 传感器与微系统, 2022, 41(6): 78-82.
【6】王强, 周芳.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照明系统中的远程监控与能耗优化[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23, 40(3): 102-107.
【7】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 荧光灯寿命测试方法及能效等级标准: GB/T 13434-2023[S].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2023.
【8】陈华, 刘洋. 高频电子镇流器对荧光灯开关寿命的影响实验分析[J].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2021, 49(12): 156-161.
【9】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 (IEA). Energy Efficiency 2023: Lighting Systems in Public Buildings[R]. Paris: IEA Publications, 2023.
【10】赵磊, 吴敏. 智能照明系统经济性评估模型构建与应用[J]. 能源经济研究, 2022, 28(4): 4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