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与人文融合发展实践探索
周毅
包头医学院 内蒙古包头市 014040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医学与人文融合发展的趋势与意义,紧密结合国家战略要求,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为“干”,以需求为“本”,分析出影响医文结合的主要因素,并提出针对性解决对策,尝试性提出促进医文结合的有效路径。同时也为其他领域教学积累提供一个新的思路与方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人文;医文结合;
一、引言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明确强调以新内涵强化医学生培养,致力于培育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人民健康守护者。其中特别指出,要深化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改革,推动专业实践与人文素养协同发展。党的二十大提出建设教育强国、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2023年教育部等五部门进一步推动医科与多学科深度交叉,为医学人文融合创造政策环境。2024年10月,国家多部门联合发布《医学人文关怀提升行动方案(2024 - 2027年)》(国卫办医急发〔2024〕18号),进一步将医学生人文素养培育纳入重点行动,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指明方向。
二、医学与人文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医学作为研究人类健康与疾病的科学,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医学典籍到现代医学技术,医学知识体系始终融合着不同民族的文化智慧。现代医学不仅需要遵循科学规则,更需要人文精神的支撑,唯有兼具科学探索勇气与人文情怀,才能真正实现医学造福人类的使命(高唏,2020.1)。
(二)《辞海》中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总体来讲,医学与人文其核心都是“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加珍爱生命,追求健康。医学也越发呈现出与人文科学以及其他学科的交叉与融合程度越来越深、越来越广的趋势,充满人文等多学科交互融合在现代医疗中越来越彰显其重要作用。
三、医学与人文融合发展的现状
医学同其他学科融合发展,形成了社会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社会学等许多具有人文色彩的新兴学科,推动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多元化发展,现代医学已经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以及微观等生物学属性,快速向环境、社会、心理以及文化等多属性融合发展,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开始向更加完善的生物+社会+心理+x的医学模式转变。
当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倾向。在专业学位培养中,过度强调临床操作、科研能力,人文课程设置不足且教学形式单一。临床实践中,因工作忙碌,临床指导教师忽视对学生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方面的培养,导致后续医患沟通不畅。
随着健康需求升级,医学人文融合将向更深层次发展。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将更加注重人文教育与临床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完善评价体系,培养具备人文关怀能力的临床医师。同时,人文关怀将成为衡量医疗质量的核心指标,推动医疗服务向更人性化方向发展。但现阶段,医学人文融合在专业学位教育中的实践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缺乏成熟经验。
四、医学与人文融合发展的意义
医学技术引发的伦理、法律与社会问题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从而激发了医学界与社会各界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广泛关注。
“医学人文学”的概念已被学界所接受,有人仅仅将之视为医学伦理学的同义词,或将其作为人际沟通技巧、行为科学的一部分。也有人提出医学人文学实质上是一种人文的医学。著名的生命伦理学家佩莱格里诺(E.D.Pellegrino)则从医生素质的构成上来阐述他所理解的医学人文学。他认为作为医学基础的人文学科包括文学、哲学、历史、艺术、音乐、法律、经济、政治学、神学和人类学等。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临床医师的关键环节。推动医学与人文深度融合,既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满足人民健康需求的必然要求。医学人文关怀是指在传统医学开设专门的医患沟通实训环节,结合标准化病人(SP)教学,模拟门诊、查房、术前谈话等临床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沟通能力。同时,将沟通能力纳入专业学位考核体系,通过多维度评价(如患者反馈、同行评议、教师评估)促进学生重视人文技能培养。
培养具备扎实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能在医疗卫生、医学教育、健康传播、医学史研究、医学政策制定等领域,从事跨学科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使学生既掌握医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又具备良好的文学创作、文化研究、医学伦理分析及沟通表达能力,能够用人文视角解决医学领域问题,推动医学人文发展。
五、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育中医文结合的实践路径
(一)建立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深化临床实践,将人文素养融入培养全过程,有助于培养兼具精湛医术与人文情怀的医学人才,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提供坚实保障。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医文融合模式,推动临床医学教育高质量发展。
(二)临床实践中强化“语言”能力培养
在专业学位临床实践教学中,引入语用学理论指导医患沟通训练。学生们应该意识到不适(illness)可能对生活各个方面(包括工作、家庭和人际关系)以及患者的自我意识或身份认同产生潜在的干扰。教导学生如何获取和理解患者对不适的叙述(患者对不适的发生及其影响的理解)既是医疗活动的道德所在,即患者说的话医生要倾听并重视,同时也直接影响准确的诊断和制定最佳治疗方案。
(三)深化“叙事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中,将“叙事医学”纳入临床培训。通过开展病例讨论会等活动,引导学生倾听患者故事,分析疾病背后的因素。同时记录诊疗过程中对患者人文关爱,培养对患者经历的“共情”能力。帮助学生从更宏观的视角理解患者需求,结合临床案例,分析患者家庭背景、社会支持系统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了解病情背后的故事,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这种实践模式不仅提升临床决策能力,更能增进医患信任,改善医疗服务质量。
通过情景模拟,虚拟仿真技术构建医患沟通场景,让学生在模拟实践中掌握沟通技巧。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通过真实案例培养人文关怀意识。将人文精神贯穿临床培养全过程,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亚楠,王锦帆.基于中国学者观点的中国医学人文学科结构探讨[J].中国医学伦理学,2023,36(1):89-94.
[2]段志光.健康模式转变带给医学人文的挑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2022,43(21):5-8.
[3]王鑫瑶,龙囿霖,曾雅婷,等.医学人文素养对岗位胜任力的影响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23,23(3):286-291.
[4]申亚雪.医学人文视域下医学史的学科价值和发展路径探析[J].中国医学人文,2023,9(2):11-14.
[5]马淑兰,曾勇.医学实验教学中医学人文素养自评量表的编制[J].基础医学教育,2023,(11):977
课题:包头医学院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BYJJ-GDJY202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