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

作者

郑艳容

罗源县第二实验幼儿园 350600

省级课题Fjxczx23-395《畲族非遗文化融入幼儿园美育课程的实践研究》

摘要:幼儿园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对幼儿的早期教育至关重要。畲族非遗文化的融入,不仅能够帮助幼儿了解和体验地方文化,还能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通过多感官教学、游戏化教学、跨学科融合等策略,幼儿可以在互动和实践中感知畲族传统手工艺、语言、歌曲等文化特色。此外,社区与家庭的参与进一步增强了非遗文化教育的效果。本文提出的设计与实施策略,为幼儿园开展畲族非遗文化教育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路径,旨在推动畲族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教育活动

引言

畲族是一个从最初的游牧民族逐渐发展为以农耕为主的少数民族,其历史可追溯到远古时期,现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等地。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畲族非遗技艺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是近年来地方政府切实抓好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不断加大畲乡文化厚植力度,持续开展畲族非遗传习活动,培养非遗传承人,让畲族非遗文化焕发新生机。随着文化保护政策的落实和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畲族的传统技艺和文化逐渐得到更广泛地传播,并且成为多元文化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畲族非遗文化教育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为现代教育提供了独特的教学素材和思考路径。

1. 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概述

1.1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的作用

幼儿园阶段以文化认知和情感的发展为主要目标,运用非遗文化教育可以拓宽幼儿的文化视野和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认知及尊敬,这不仅仅是单纯对某些文化知识的教育而是采取多种方式如实践、游戏、参与性的文化互动等激活幼儿对本土文化的激情和探究兴趣,也同时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多元感觉中交互学习更加容易理解文化的内涵,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重要性。如手工、舞蹈、民俗艺术等等都可以增强幼儿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力和艺术表现力。

1.2 畲族非遗文化的内涵

畲族是我国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族群精神生活的展现。畲族文化有着各种类别的表现形式,诸如语言、音乐、舞蹈、手工技艺、民间习俗以及各种节庆等等,这些内容都有着鲜明地域特色以及高度的文化价值。畲语是畲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其独特的方言保障了畲族文化传承的稳定性。另外畲族的手工技艺,譬如编竹、刺绣、编制草帽等都是日常生活中所需,也体现了畲族的智慧和审美意识。再者畲族的歌谣舞蹈、节庆典礼等也是畲族文化的主要展现方式,在节庆节日,畲族人民会以自己独有的舞蹈歌声庆祝,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 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设计

2.1 幼儿园非遗文化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因此,要针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兴趣发展,在尊重孩子的同时完成他们的需求和传承以及文化普及多样化的继承。在活动方案的安排过程中,要确保趣味性和多样性,营造良好的氛围,轻松快乐地感受畲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我们一起做有趣的活动,通过各种游戏、故事、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及创新热情,增强孩子们对文化的接受。同时,注重活动的参与度和互动,让他们积极参与到手工制作、舞蹈表演等各项实践中去,从而使他们通过动手制作更充分地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些生动的体验和互动活动,孩子们不仅能加深对畲族文化的理解,还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培养起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兴趣。

2.2 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目标

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主要目标是通过生动的教学形式,将畲族的传统文化传递给幼儿,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并帮助他们树立文化自信。首先,教育活动要促使幼儿了解畲族非遗文化的基本元素,如语言、舞蹈、歌唱、传统节庆等,通过这些文化符号使孩子们认识到畲族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独特地位和重要性。其次,活动应引导幼儿在参与过程中感知非遗文化的美和价值,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感。通过亲身体验、动手操作等方式,帮助孩子们建立对传统手工艺、民族歌舞等文化形式的直观认知,从而提升他们的艺术感知力和表达能力。

2.3 畲族传统手工艺与艺术的融入设计

畲族传统手工艺术可以视作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体现的民族审美观的一种符号,幼儿可以体验畲族人民的智慧及审美。在进行相应活动时,可以选取畲族传统文化中的刺绣艺术、编织工艺、草帽制作等来进行体验,通过手工制作活动可以提升幼儿动手制作能力。例如,让幼儿使用工具简单地制作小型的编织工艺品或手缝工艺品,体验传统的手工技艺。畲族的传统舞蹈或者歌唱表演也应该成为相应活动的策划内容,这不仅让幼儿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能够在互动中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与合作精神,增强文化认同感。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可以传承畲族的文化精髓,还能提升幼儿的综合能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

2.4 畲族医药文化教育活动设计

畲族传统医学文化构成了畲族文化宝库的核心要素,涵盖了深厚的自然疗法知识和别具一格的医疗手段。在幼儿园阶段,开展与畲族医疗传统相关的教学活动,不仅有助于幼儿对这一文化遗产的初步认识,也有助于唤起他们对自然和生命健康的关注。此类活动可围绕阐述畲族古老草药的效能、采集方法及使用技巧进行,培养孩子们对自然的亲切感。比如,运用绘本书、角色游戏、植物观察等手段,向孩子们介绍畲族常用草药及其在生活中的运用。举办“自制草药香包”或“草药知识互动课堂”等实践活动,使孩子们在游戏中掌握传统医疗的基本概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引导他们尊重和理解畲族医学文化,同时增强他们对健康生活和环境保护的重视。

3. 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实施策略

3.1 多感官教学策略在非遗文化教育中的应用

多感官教学策略是运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途径促进儿童去更好地获取和记忆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知识。孩子们在学习畲族文化时,可以通过观看表演者们演奏的传统歌舞、手工等,听畲族民间音乐,甚至是亲身体验和接触这些传统手工等等,去了解并感受这个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比如孩子们的手触摸着精致的竹子制品,聆听着优美的畲歌、观赏手工过程等等,都能更直接、生动地去感受和领悟到畲族文化所蕴含的内容和意义所在。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植入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如讲畲族的故事,播放他们的民歌、欣赏他们的传统手工等等,通过这些方式来全方位地刺激孩子们五种感官,促使孩子们在全感官体验过程中加深对畲族文化的认知。

3.2 游戏化教学与非遗文化教育的结合

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方式,在非遗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可以提高幼儿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通过设计与畲族非遗文化相关的游戏,幼儿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文化学习。游戏化教学不仅能够让幼儿在实践中感知畲族文化的魅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造力。例如,教师可以设计“制作竹编手工艺”的小游戏,幼儿分组进行竹编作品的拼接和创作,从中了解竹编艺术的技巧与文化价值。通过“畲族歌曲模仿赛”这种形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畲族的歌曲和舞蹈,感受畲族人民的情感和文化特点。游戏化教学可以打破传统教育的单一模式,使幼儿在玩乐中获得知识,提升他们对畲族文化的兴趣和认同。

3.3 社区与家庭合作在非遗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在幼儿园阶段进行畲族非物质文化的学习,离不开社区及家庭的作用。畲族文化并不仅仅依靠幼儿园进行传承,家庭和社会同样是其传承的参与者。为了提高影响力,幼儿园可以寻求与社区畲族社会进行联系,邀请当地具有传承能力的非遗艺人亲身实践并教授幼儿进行传统畲族产品的制作。而在社区里,通过老人和民间艺人用讲古、演奏畲歌、表演畲族舞蹈动作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们耳濡目染,加深畲族文化的认同感。家庭方面,父母可以在陪伴孩子的学习中进行活动,如制作畲族民俗产品、学习畲族歌曲等,这种家校合作的形式能够让家长参与文化教育中,提高孩子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度。

3.4 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的实践与探索

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是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结合,以实现更加全面的教育目标。在畲族非遗文化的教育中,可以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将语言、艺术、历史等领域的内容结合,帮助幼儿更加全面地理解和体验畲族文化。比如,在教授畲族歌曲时,不仅要学习歌曲的旋律和歌词,还可以通过讲解歌曲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增强孩子们的文化理解力。在手工艺活动中,除了动手制作工艺品,还可以结合数学和几何的元素,帮助孩子们理解传统工艺中所包含的空间构造和比例关系。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幼儿不仅可以在实践中接触到多方面的知识,还能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综合素养。跨学科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让孩子们在多维度的学习中更加主动和积极地参与。

结语:通过对幼儿园畲族非遗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策略的研究,可以看出,畲族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教育不仅有助于孩子们了解和认同传统文化,还能增强其文化自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感官教学、游戏化教学、跨学科融合等多种策略,有效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和参与感,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深入体验和学习畲族文化。社区和家庭的合作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的共同参与促进了畲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未来,随着教学策略的不断优化,幼儿园在畲族非遗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为孩子们的全面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文化土壤,为非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婧,叶薇.畲族特色饮食文化研究——以"畲族乌饭"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 2023(8):54-56.

[2]郑丽莉,蒋妍奕.非遗活态传承下畲族银饰创新设计及营销策略探索——以畲族银饰品牌"珍华堂"为例[J].艺术生活, 2022(4):68-75.

[3]王莉娜,顾任飞.当代畲族传统鞋履的活态反思--基于对景宁畲族自治县的考察[J].西部皮革, 2022, 44(1):48-51.

[4]钟恬静,陈昕瑶.生态翻译学视角下少数民族非遗的外宣翻译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2023(36):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