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注浆扩散规律分析

作者

张尤才

身份证号码:445222198308294351

引言

在建筑土木工程建设中,注浆技术作为地基加固、防渗堵漏、结构修复的核心手段,广泛应用于隧道、深基坑、矿山巷道等工程领域。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向复杂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工程地质条件日趋多样,对注浆效果的精准控制提出更高要求。浆液在土体或岩体中的扩散过程受地质特性、材料性能、施工工艺等多因素耦合作用,呈现高度复杂性与不确定性。若无法准确掌握注浆扩散规律,易导致注浆范围不足、材料浪费、环境污染,甚至引发工程安全事故。

一、注浆技术基础理论

1.1 注浆技术概述

注浆技术是指利用压力将具有一定流动性和胶凝性的浆液,通过钻孔或预埋管路注入土体、岩体或混凝土结构的裂隙、孔隙等空间中,使其填充、扩散、胶结硬化,从而改善被注介质物理力学性能的一种工程技术手段。按注浆目的分类,主要有加固注浆、防渗注浆、堵水注浆等;按注浆材料划分,可分为水泥注浆、化学注浆、水泥 - 水玻璃双液注浆等;从施工工艺角度,又可分为静压注浆、高压喷射注浆、劈裂注浆等。在建筑土木工程领域,注浆技术应用广泛,如在地基加固中,通过向软弱地基注入浆液,提高地基承载力,减少沉降。

1.2 注浆扩散基本理论

注浆扩散基本理论依据不同的注浆方式有所差异。渗透注浆是在压力作用下,浆液在孔隙介质中以渗透方式扩散,遵循达西定律,适用于砂土等颗粒较粗、渗透性较好的地层。其扩散半径与注浆压力、时间、浆液黏度、土体孔隙率等因素相关,通过理论公式可估算浆液扩散范围,但实际应用中需考虑土体的非均质性等影响。劈裂注浆则是当注浆压力超过土体的抗拉强度时,土体产生劈裂裂缝,浆液沿裂缝扩散,常用于黏性土等渗透性较差的地层,能有效改善土体的力学性能,其扩散形态呈脉状或网状,影响因素包括土体强度、注浆压力和速率等。

1.3 注浆材料性能与特性

注浆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注浆扩散效果和工程质量。水泥是最常用的注浆材料,其具有强度高、耐久性好、价格低廉等优点,普通硅酸盐水泥适用于一般的注浆工程,而特种水泥如快硬水泥、膨胀水泥等则可满足特殊工程需求。水泥浆的凝结时间、强度发展受水灰比、温度等因素影响,水灰比过大,浆液流动性好但强度增长缓慢。水灰比过小,浆液易沉淀、堵塞管路。水玻璃(硅酸钠溶液)常与水泥或其他材料配合使用,形成双液浆,可调节凝结时间,提高早期强度,广泛应用于紧急堵漏和快速加固工程。

二、影响注浆扩散规律的因素分析

2.1 地质条件因素

地质条件是影响注浆扩散规律的基础因素,不同类型的土体或岩体对注浆效果产生显著差异。在砂土等颗粒较粗、孔隙率大、渗透性良好的地层中,浆液更易发生渗透扩散,扩散速度快且范围广,遵循达西定律的特征明显。但由于颗粒间孔隙大,浆液易出现漏浆、流失现象,需合理控制注浆压力与浆液配比。黏土类地层颗粒细小、孔隙率低、渗透性差,常规渗透注浆难以实施,常采用劈裂注浆方式,通过高压使土体产生劈裂通道,浆液沿裂隙扩散,其扩散形态受土体结构、强度及初始应力状态影响,土体中存在软弱夹层或裂隙发育带时,浆液易沿这些薄弱区域扩散,导致扩散方向与范围不可控。

2.2 注浆工艺参数因素

注浆工艺参数直接决定了注浆扩散的过程与效果。注浆压力是驱动浆液扩散的关键动力,压力不足时,浆液扩散范围小,无法达到预期加固或防渗效果。压力过大则可能导致地面隆起、土体劈裂过度,甚至引发邻近建筑物变形破坏。注浆速率影响着浆液的扩散形态与均匀性,速率过快,浆液在局部区域迅速堆积,易形成浆泡或产生压力集中,造成土体破坏。速率过慢,浆液凝固时间延长,可能出现浆液沉淀、堵塞管路问题,且扩散范围受限。注浆时间与注浆量紧密相关,合理的注浆时间能保证浆液充分扩散并填充目标区域,时间过短,注浆量不足,加固或防渗效果不佳。

2.3 注浆材料因素

注浆材料的性能特点属于影响扩散规律的内部条件。如水泥的水化特性因水泥品种而异,如采用普通硅酸盐水泥早期强度较低,不利于对早期强度要求较高的工程;如采用快硬水泥,可尽早凝结硬化,用于急需抢险和快速施工的情况。水泥浆的水灰比直接影响浆液的可流动性和凝结时间,水灰比越高,浆液越稀,流动性越强,可扩展范围较大,但浆液的强度较低;水灰比过低,浆液黏度高,可扩展性差。由于水玻璃与水泥组配成双液浆,因此其掺量、浓度等可以调节浆液的凝结速度,掺量高、浓度大时,可加快浆液凝结,用于迅速堵漏,但扩散范围受到影响。

三、注浆扩散规律的数值模拟研究

3.1 数值模拟方法选择

数值模拟方法的选择对注浆扩散规律研究的结果准确性与可靠性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有限元法(FEM)以变分原理为基础,离散连续体为有限的单元,能有效地求解具有复杂的边界条件与材料非线性的问题,适用于模拟渗透注浆过程中浆液在含水土中扩散过程,可通过流-固耦合建立模型,进行土体变形与浆液扩散耦合作用的分析。

3.2 模型建立与参数设置

有限元模拟以实际工程为对象,模拟现场实际注浆情况。计算单元应依据勘察报告取值并设计好边界条件(如固定面、渗流边界或自由面)模拟实际地层。对模拟计算单元合理划分网格(尤其是注浆源影响部分),确保计算精度而又不失计算效率。在模拟材料参数时,土体参数应结合室内试验资料和现场实测结果进行,如土体密度、孔隙比、渗透系数、弹性模量及泊松比等参数,不同的土体参数对浆液扩散产生不同影响。

3.3 模拟结果分析

模拟结果分析主要是分析注浆扩散规律和验证模拟的有效性。借助可视化技术可以获得不同时刻浆液压力分布、浓度分布和扩散形态,可以分析浆液在土体或岩体中扩散方向和扩散范围,可以对比在注浆参数不同时模拟的扩散结果,比如改变注浆压力下浆液扩散半径和压力影响的范围变化,来量化注浆压力对扩散的影响;改变浆液黏度分析改变浆液黏度对扩散速度和扩散均匀性的影响;可以将模拟结果和室内试验结果或者现场监测的数据相比较,分析数值模型的误差,然后对模型以及模型参数予以修正。

结语

本研究系统分析了建筑土木工程施工注浆扩散规律,明确地质条件、工艺参数和材料性能等因素的影响机制,通过实验与模拟揭示扩散过程规律,并经工程案例验证研究成果的有效性。研究成果为注浆设计与施工提供科学指导,但复杂工况下多因素耦合作用研究仍待深入。未来将结合新技术,深化理论研究,助力注浆技术精准应用与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文 阳. 注浆 加固 技术 在桥 梁桩 基施 工中 的应 用 [J]. 工程 建设 与设计,2024,(24):178-180.

[2]李一鸣.房屋建筑土木工程施工中的注浆技术分析与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03):28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