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
杨凡
身份证号码:642221199409201057
一、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大型、复杂建筑层出不穷。然而,建筑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受环境侵蚀、荷载变化、材料老化等因素影响,结构性能会逐渐下降,潜在安全隐患增加。传统依靠人工巡检的结构安全评估方式效率低、准确性差,难以满足现代建筑安全管理的需求。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信息技术,实现对建筑结构状态的实时监测与评估,为建筑结构的安全运维提供了新途径,对保障建筑安全、延长建筑使用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二、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近年来,因建筑结构安全问题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一方面,既有建筑服役年限增长,结构老化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新型建筑结构形式和材料的应用,使得结构受力特性更为复杂,安全风险评估难度加大。同时,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2.2 研究意义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能够实时获取结构的应力、应变、位移等数据,及时发现结构损伤和性能退化情况,为结构维护、加固提供科学依据,有效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通过长期监测数据的分析,可深入了解结构性能变化规律,优化建筑设计和施工方法,推动建筑行业技术进步。此外,该技术有助于实现建筑结构的智能化管理,降低运维成本,提升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水平。
三、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的原理与方法
3.1 监测原理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基于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技术和数据分析技术,通过在建筑结构关键部位布置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在环境作用和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数据,如振动、变形、温度等。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运用信号处理算法去除噪声、提取特征信息,再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对结构的健康状态进行评估和预测 。
3.2 常用监测方法
传感器监测是最主要的方法,包括应变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应变传感器可监测结构构件的应力应变状态,判断构件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位移传感器用于测量结构的变形,及时发现结构的异常位移;加速度传感器则适用于监测结构的振动响应,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变化 。
光纤监测技术利用光纤的光学特性对结构进行监测。当结构发生变形或受力时,会引起光纤中光信号的变化,通过对光信号的分析,可获取结构的应变、温度等信息。该技术具有抗电磁干扰、灵敏度高、可实现分布式监测等优点 。
基于计算机视觉的监测方法通过摄像头采集结构图像,利用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技术,分析结构表面的裂缝、变形等损伤特征。此方法具有非接触、可视化等优势,可对结构进行宏观和微观层面的监测 。
四、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现存问题
4.1 传感器可靠性与耐久性不足
部分传感器在复杂环境下工作稳定性差,易受温度、湿度、电磁干扰等因素影响,导致监测数据不准确。同时,传感器的使用寿命有限,长期暴露在恶劣环境中,其性能会逐渐下降,需要频繁更换,增加了监测成本和维护难度 。
4.2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有限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产生的数据量大且复杂,现有数据处理技术在数据清洗、特征提取等方面效率较低。数据分析方法多基于传统算法,难以准确识别结构损伤的微小变化,对结构健康状态的评估和预测精度不足,影响监测结果的可靠性 。
4.3 监测系统集成度低
目前,建筑结构健康监测系统中各组成部分之间缺乏有效协同,不同类型传感器的
数据难以融合,监测设备与数据处理平台兼容性差。系统集成度低导致监测信息分散,无法形成全面、系统的结构健康评估报告 。
4.4 专业人才短缺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涉及多学科知识,需要既懂结构工程,又熟悉传感器技术、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但当前高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不完善,实践教学不足,企业内部培训体系也不健全,导致专业人才匮乏,制约了该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
五、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优化策略
5.1 提高传感器性能
加强传感器技术研发,开发耐高温、耐潮湿、抗干扰能力强的新型传感器,提高传感器的可靠性和耐久性。采用先进的封装技术,延长传感器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同时,推动传感器的智能化发展,使其具备数据预处理和自我诊断功能 。
5.2 强化数据处理与分析
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优化数据处理算法,提高数据清洗和特征提取效率。利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结构健康评估模型,提高对结构损伤识别和性能预测的准确性。加强数据可视化技术应用,以直观的方式展示监测结果,便于管理人员理解和决策 。
5.3 提升系统集成度
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通信协议,促进不同类型传感器和监测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与融合。开发集成化的监测系统平台,实现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和分析的一体化,提高监测系统的协同性和实用性 。
5.4 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高校应优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增加传感器技术、信号处理、数据分析等课程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培养复合型专业人才。企业要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定期组织技术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现有人员的专业水平 。
六、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发展趋势
6.1 智能化与自动化
未来,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将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实现监测数据的自动采集、分析和结构健康状态的智能评估。系统能够自动识别结构损伤,预测结构性能变化趋势,并根据评估结果自动制定维护方案,提高监测系统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 。
6.2 多技术融合与协同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将与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通过与 BIM 模型结合,实现监测数据与结构模型的可视化交互;借助物联网实现监测设备的互联互通;利用云计算进行大数据存储和分析,形成多技术协同的综合监测体系 。
七、结论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是保障建筑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尽管当前在应用过程中面临传感器性能、数据处理、系统集成和人才等方面的问题,但通过采取针对性优化策略,并顺应智能化自动化、多技术融合、低成本普及化等发展趋势,能够不断完善该技术,为建筑结构的安全运维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推动建筑行业向智能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任小芳,贾栋,赵辉,等. 基于光纤Bragg光栅的古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研究?[J].传感技术学报,2015(1):34-38. DOI:10.3969/j.issn.1004-1699.2015.01.007.
[2] 朱后勇. 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技术与结构维护管理研究[J]. 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23,11(26):13-15.
[3] 游弘宇. 基于 BIM 技术的古建筑木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D]. 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