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交通设施在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保障中的作用
朱瑞瑞
身份证号码:370322199011200235
引言
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公路养护施工任务日益繁重。传统的安全保障方式,如设置警示标志、人工指挥交通等,存在信息传递不及时、安全防护能力有限等弊端,难以满足现代公路养护施工的安全需求。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交通设施逐渐应用于公路养护施工领域,为安全保障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智能交通设施凭借其智能化、自动化的特点,能够实现对施工区域的实时监测、精准预警和高效管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智能交通设施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深入研究智能交通设施在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保障中的作用,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对提升公路养护施工安全水平、推动交通行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智能交通设施在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保障中的重要性
1.1 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在公路养护施工中,作业人员的安全至关重要。智能交通设施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为作业人员构筑起坚实的安全防线。实时定位与预警系统是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关键设施。一旦有车辆靠近危险区域,系统会立即向作业人员和驾驶员发送预警,如震动提醒、语音警报等,让双方及时做出反应,避免碰撞事故发生。智能安全帽不仅具备传统安全帽的防护功能,还集成了生命体征监测、定位、紧急呼叫等功能,能实时监测作业人员的心率、体温等身体指标,一旦出现异常可及时采取救援措施,保障作业人员的生命健康。智能交通设施还可通过设置电子围栏,明确划分施工区域与车辆通行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有效降低意外发生的概率。
1.2 保障车辆通行安全
智能交通设施在保障车辆通行安全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智能警示与引导设施能有效提醒驾驶员注意施工路段,提前做好应对准备。智慧安全锥桶内置传感器和通信模块,可实时感知车辆靠近,并通过闪烁灯光、语音提示等方式警示驾驶员减速慢行;镭射激光预警灯能在地面投射醒目的警示标识,引导车辆安全绕行施工区域。这些设施通过多维度的警示方式,显著提高了驾驶员的警觉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交通流量优化系统利用智能摄像头、雷达等设备,实时监测施工路段及周边的交通流量、车速等信息。
1.3 保障施工现场安全
智能交通设施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隐患实时监测系统借助物联网技术,对施工现场的各类设备、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在施工质量管控方面,智能监控设备可对施工过程进行全程录像和数据采集,管理人员通过远程监控平台,可随时查看施工进度和质量情况,对关键工序进行严格把关。利用图像识别、人工智能等技术,可自动检测施工中的违规操作和质量缺陷,如混凝土浇筑厚度不足、钢筋绑扎不规范等,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要求,从源头上减少因施工质量问题引发的安全事故,保障施工现场的长期安全稳定。
二、智能交通设施在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保障中存在的问题
2.1 数据传输与处理
智能交通设施依赖大量数据的实时传输与高效处理,然而当前技术仍存在诸多瓶颈。在数据传输方面,公路养护施工环境复杂多变,部分偏远施工路段网络覆盖不足,4G/5G 信号微弱甚至无信号,导致智能设备采集的数据无法及时上传至管理平台,出现数据延迟或丢失现象。不同品牌、功能的智能交通设施数据接口和通信协议不统一,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易出现兼容性问题,增加了数据整合与传输的难度。
2.2 成本投入与效益
智能交通设施的推广应用面临较高的成本投入与短期效益不明显的矛盾。在设备购置方面,高精度传感器、智能监控设备、先进通信模块等硬件成本高昂,一套完整的智能交通设施系统往往需要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投入。除了硬件采购,系统的安装调试、后期维护升级也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智能交通设施中的传感器需要定期校准、更换,通信网络需要缴纳流量费用,软件系统需要不断更新迭代以修复漏洞、优化功能,这些都进一步增加了使用成本。
2.3 人员素质与意识
人员素质与意识问题也制约着智能交通设施在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保障中的有效应用。部分作业人员文化水平较低,对智能交通设施的操作使用不熟悉。作业人员对智能交通设施的维护保养意识淡薄,随意丢弃、损坏智能设备的现象时有发生,缩短了设备使用寿命,增加了维护成本。
三、提升智能交通设施在公路养护施工安全保障作用的措施
3.1 技术创新与优化
数据传输的关键是要加强技术创新,重点发展低功耗广域网(LPWAN)等通信技术,比如 NB-IoT、LoRa 等具有广覆盖、低功耗等优点,用以解决施工路段,尤其是偏远施工路段信号差的弊端,有效保障智能设备采集的车辆及其他交通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稳定上传。统一数据接口标准及数据通信协议,促进不同厂商的智能交通设施之间数据互通,消除兼容障碍。可由行业协会牵头制定规范,规范要求设备制造企业必须符合统一的数据传输格式和通信规则,方便统一整合分析。
3.2 成本控制与效益提升
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是实现智能交通设施大规模运用的有力保证,在降低成本上,企业可以选择设备租赁的方式代替设备购买,以缓解前期资金压力,还可以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通过大批量采购、技术合作,达成购买优惠及技术支持协议。在维护费用上,设置远程的维修程序,依托物联网对设备运营情况进行监控,将可能出现的故障防患于未然,减少额外费用。
3.3 加强人员培训
合理组织职工培训是确保智慧交通技术设备有效运用的前提,按照岗位职工特点进行培训。对年纪偏大、对信息化不太熟悉的工人,采取“手把手”一对一指导、现场演示等方式开展培训,培训重点放在智慧交通技术设备的基本功能操作上,比如智慧穿戴设备如何正确佩戴使用,简单故障怎样查找等;对青年、学习能力较强、好学上进的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掌握设备功能扩展技术、设备维修保养技术等。设立激励机制,比如奖励正确运用设备、维护良好的职工等,增强员工的参与性。
结语
交通安全设施工以技术手段,在公路养护安全施工方面为保障人员安全、车辆安全以及施工安全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其技术缺陷、成本和利益问题、施工人员素质上也需要各方形成合力,通过技术攻关、提升成本收益及强化人员能力培训,今后交通安全设施工会更好地为公路养护安全施工保障赋能,助力交通行业安全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彦男.智能公路养护技术在交通运输安全中的应用与挑战[J].中国航务周刊,2024,(38):79-81.
[2] 闫 玉 芳 . 智 慧 交 通 下 的 智 能 道 路 养 护 分 析 [J]. 智 能 建 筑 与 智 慧 城市,2024,(05):180-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