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绿色矿山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

作者

丁凯健

身份证号码:32068119871116301X

引言

随着全球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矿产资源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其开采规模和强度不断加大。我国作为矿产资源生产和消费大国,矿山开采活动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传统的矿山开采方式粗犷,导致大量土地损毁、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水资源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对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居民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威胁。

一、绿色矿山建设与生态修复概述

1.1 绿色矿山建设的内涵与目标

绿色矿山建设是指在矿产资源开发全过程中,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采用先进适用的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矿山建设模式。其内涵包括资源开发方式科学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企业管理规范化、生产工艺环保化、矿山环境生态化等多个方面。绿色矿山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具体包括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降低废弃物排放。恢复和改善矿山生态环境,使矿区生态系统达到或接近自然状态。

1.2 生态修复在绿色矿山建设中的重要性

生态修复是绿色矿山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生态修复可以有效解决矿山开采造成的生态破坏问题,恢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矿山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修复有助于改善矿山企业的形象,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和竞争力,促进企业与当地社区的和谐发展。生态修复能够恢复受损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价值,为矿山废弃地的再开发利用创造条件,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修复对于维护区域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二、生态修复技术分类与原理

2.1 植被恢复技术

生态恢复中植物的修复主要对破坏区域进行植被修复,从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程度,植物种类的选择主要考虑“因地制宜”,选择乡土耐旱、瘠薄的抗污植物,利用植物的吸附作用降低土壤污染物。植物的种植尽量选择直播、扦插,再根据植物特性采用客土喷播、三维网植草等植物工程措施,为植物提供合适的生存条件;养护工作中主要通过滴灌、使用微生物菌剂调整土壤,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和植被群落稳定性。

2.2 土壤修复技术

修复的重点则是针对矿山开采遗留下来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采用客土置换、电动等物理修复技术可将污染物直接去除或固结,适合污染体集中的地点;采用淋洗剂、稳定剂进行化学修复可有效溶解重金属、固化污染物,但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以及采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植物萃取重金属等的生物修复方式,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其绿色性,例如印度芥菜将锌的含量由土壤中减少 30% 以上,实际应用中更多的是将这些方法结合在一起来,采用化学—生物组合修复技术,可以首先应用固化剂降低重金属的迁移性,再采用植物进行长期的净化。

2.3 水土保持技术

水土保持技术采用工程、生物和农业措施共同治理水土流失。工程措施是通过构筑挡土坝、截排水沟,构建物理防护;生物措施是以乔灌草的混交营造带构建植被缓冲区,如矿山边坡种上狗牙根+刺槐,利用植物根系固土保水;农业措施是在坡地上采取等高耕作、免耕法,对土壤扰动较小,如采取梯田式复垦,坡面径流减少。

2.4 生态系统重建技术

生态恢复是从功能和种群两个角度出发,恢复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种源选择生态位互补原则,恢复食物链,如在采煤塌陷区湿地中引入芦苇、鱼类、鸟,达到生态能量的循环,恢复动物的物态循环链;建立生态廊道,连通种群个体、种群片段的零散分布,建立栖息地联系,如建立矿山与自然保护区之间的植被走廊,提高种群间的基因交流。人工促动演替,模拟自然界生态演替过程,以人工促进自然植被群落由单一个人工植被向稳定的自然群落发展,逐步形成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和维护多种服务功能。

三、生态修复技术应用中的问题与挑战

3.1 技术适应性问题

不同矿山所处的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有着极大差异,生态破坏类型与破坏程度也不同,目前的生态修复技术在部分矿山中会存在不适用的情况。一些在实验室或其他矿山地区试验成功的修复技术,将修复技术运用在特定的矿山地区中,由于受到当地的土壤、气候等条件限制,就无法达到其预期效果。

3.2 修复成本问题

生态修复项目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包括土地整治、土壤修复、植被恢复、工程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费用。一些先进的生态修复技术,如生物修复技术中的基因工程菌应用、物理修复技术中的电动修复技术等,设备和材料成本较高,使得修复成本居高不下。生态修复项目的周期较长,在修复过程中需要持续投入资金进行养护管理和监测评估,这也增加了修复成本。对于一些经济效益较差的矿山企业来说,难以承担如此高额的修复成本,影响了生态修复工作的推进。

3.3 修复效果长期稳定性问题

部分生态修复项目在短期内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如植被覆盖率提高、土壤污染指标下降等,但从长期来看,修复效果的稳定性存在一定问题。由于矿山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受到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较大,修复后的生态系统可能出现退化现象。一些生态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可能只注重了短期的修复指标,而忽视了生态系统的长期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的恢复,导致修复效果难以持久。

结语

综上所述,生态修复技术是绿色矿山建设的关键路径,在土地复垦、植被重建、污染治理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环境,推动了矿业与生态保护的协同发展。当前技术仍面临适应性不足、成本高昂、长效性待提升等挑战。深化多学科交叉研究,研发更具针对性的生态修复技术。加强政策引导与资金支持,探索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长期监测与评估体系,保障修复效果稳定。通过持续创新与实践,生态修复技术必将为绿色矿山建设和生态文明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海龙,桑立,李奇,等.绿色矿山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J].世界有色金属,2024,(21):109-111.

[2] 张玲燕. 绿色矿山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3,(22):142-144.

[3]张衎,王成楠,王彪,等.生态文明背景下江西绿色矿山建设现状及思考[J].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24,45(06):123-128.

[4] 张玲燕. 绿色矿山建设中生态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J]. 内蒙古煤炭经济,2023,(22):142-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