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控措施分析
应方毅
宁海县雁苍山电力建设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600
一、引言
电力建设是支撑国民经济运行的关键领域,其安全风险防控具有显著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近年来,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电网规模扩大及施工环境复杂化,电力建设领域面临的安全挑战日益严峻。设备老化引发的故障、人为操作失误导致的安全事故、自然灾害对设施的破坏,以及管理漏洞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此背景下,构建科学、高效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成为保障电力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二、电力建设中的主要安全风险类型
2.1 设备风险
电力设备长期运行易出现老化、磨损等问题,导致故障频发。例如,变压器绝缘层破损可能引发短路,输电线路接头松动可能引发火灾。此外,设备更新滞后、检修计划执行不到位,会加剧故障风险。数据显示,设备故障引发的停电事故占电力建设事故总量的 30% 以上。
2.2 人为操作风险
操作人员技能不足、安全意识淡薄是导致事故的重要原因。例如,未佩戴绝缘手套进行带电作业、违规操作高压设备等行为,均可能引发触电事故。此外,疲劳作业、情绪波动等心理因素,也会增加操作失误的概率。
2.3 自然灾害风险
电力设施多暴露于自然环境中,台风、暴雨、雷电等极端天气可能对设备造成直接破坏。例如,雷击可能导致输电线路跳闸,洪水可能淹没变电站。据统计,自然灾害引发的电力设施损坏占事故总量的 20% 以上。
2.4 技术与管理风险
技术缺陷和管理漏洞是系统性风险的根源。例如,施工方案未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安全管理制度未有效执行、应急预案缺乏可操作性等,均可能导致事故扩大。此外,第三方施工破坏电力设施、公众安全意识不足等外部因素,也增加了风险防控的难度。
三、电力建设安全风险防控措施
3.1 强化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
建立设备定期检修与更新制度,制定详细的检修计划,明确设备使用年限、检修周期及责任人。引入物联网技术,对关键设备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数据分析预警潜在故障。例如,通过传感器监测变压器油温、振动等参数,提前发现绝缘老化问题。此外,推广使用防雷、防水等防护设备,提升设备在极端天气下的安全性。
3.2 完善人员培训与考核体系
对操作人员进行系统化安全培训,内容涵盖设备操作规范、安全防护知识及应急处理能力。定期组织技能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激励员工提升安全意识。例如,针对高压设备操作人员,需通过模拟触电事故演练,掌握紧急断电及救援流程。此外,建立奖惩机制,对安全操作优秀的员工给予奖励,对违规操作人员实施再培训。
3.3 构建多层级应急预案体系
针对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不同风险类型,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预案需明确应急响应流程、责任分工及资源调配方案。例如,针对雷击导致的输电线路跳闸,预案应包括快速定位故障点、启动备用线路及恢复供电的具体步骤。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并根据演练结果优化流程。
3.4 优化施工环境与安全管理
在项目选址阶段,需充分考虑地质、气象等环境因素,避免在极端天气频发区域建设重要设施。例如,变电站应远离洪涝灾害高发区,输电线路需避开地质断裂带。施工过程中,设置安全警示标志,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及时发现并整改隐患。对关键施工环节,如高空作业、带电作业,需安排专人监护,确保操作规范。
3.5 推动标准化与智能化建设
制定电力建设安全标准,明确设备选型、施工工艺及验收规范。例如,电缆接头制作需符合国家标准,变压器安装需通过耐压试验。引入智能化技术,如无人机巡检、机器人作业等,减少人员暴露于高风险环境。例如,利用无人机对输电线路进行巡检,可快速发现绝缘子破损等问题。
四、实施效果评估与持续改进
4.1 量化指标评估
量化指标评估是衡量电力建设安全风险防控效果的核心手段。通过设定风险识别率、事故发生率、应急演练覆盖率等关键指标,可实现对防控措施有效性的精准评估。例如,风险识别率需达到 90% 以上,确保潜在风险被及时发现并记录;事故发生率需在三年内下降 30% ,通过对比历史数据验证防控措施的实际效果。此外,可引入“隐患整改完成率”“安全培训覆盖率”等辅助指标,全面反映安全管理水平。评估周期建议设定为季度或年度,结合数据分析工具生成可视化报告,直观展示风险趋势。若某指标未达标,需深入分析原因,如风险识别率不足可能源于监测设备覆盖率低或人员报告意识薄弱,需针对性改进。通过量化评估,可建立“目标设定 - 过程监控 - 结果反馈”的闭环管理机制,为持续优化防控策略提供数据支撑。
4.2 反馈机制优化
反馈机制是安全风险防控体系的重要补充,需构建多渠道、高效能的隐患上报与处理机制。建立安全风险反馈平台,通过移动端 APP、内部网站等形式,鼓励员工实时上报隐患,并设置匿名举报功能以保护员工权益。平台需具备自动分类、流转功能,确保隐患信息直达责任部门。对典型问题,需组织跨部门专家团队进行根因分析,例如针对变电站接地电阻超标问题,需从土壤电阻率、接地网材料、施工工艺等多维度排查原因,并通过优化接地网设计、增加降阻剂等措施消除隐患。同时,建立反馈闭环机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至上报人,形成“上报- 分析- 整改- 反馈”的完整流程。此外,可设立“隐患排查之星”等奖励制度,激发员工参与积极性,持续提升风险防控的主动性。
4.3 技术升级迭代
技术升级迭代是提升电力建设安全风险防控能力的关键路径。需每年对智能监控系统进行效果评估,重点分析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异常事件响应速度等核心指标。例如,若设备故障预测准确率低于 80% ,需升级数据分析算法,引入机器学习技术(如随机森林、神经网络)优化模型,通过海量历史数据训练提升预测精度。同时,需关注新技术应用,如利用边缘计算实现设备数据实时处理,降低云端传输延迟;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构建虚拟电站模型,模拟极端工况下的安全风险。技术升级需结合实际需求,避免盲目追求先进性而忽视适用性。例如,在偏远地区可优先部署低功耗传感器,降低运维成本。此外,需建立技术迭代评估机制,定期对升级效果进行验证,确保技术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平衡。通过持续技术迭代,可构建智能化、自适应的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结论
电力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从设备管理、人员培训、应急预案、环境管理及智能化建设等多维度入手。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完善考核机制、优化应急响应流程,可显著降低事故发生率。未来,随着新能源占比提升及电网智能化发展,安全风险防控需进一步融合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风险动态识别与精准防控,为电力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孙显杰 , 万井江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安全管控措施探讨 [J]. 劳动保护 , 2024, (12): 88-89.
[2] 齐小雪 , 吴成效 . 电力建设安全管理网格化体系规划与信息化应用[J]. 电力安全技术 , 2024, 26 (07): 21-26.
[3] 程绍强 . 电力建设工程安全风险预控系统设计 [J]. 电力安全技术 ,2023, 25 (08):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