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于勤学
身份证号码:370305198405093136
一、引言
土壤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和农业生产的基础。然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量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进入土壤,导致土壤污染问题日益严峻。土壤污染不仅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产品质量下降,还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危害人体健康,破坏生态平衡。生态修复技术凭借其环境友好、可持续等特点,成为土壤污染治理的重要手段,对其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应用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2.1 研究背景
近年来,我国土壤污染状况不容乐观,重金属污染、有机污染物污染等问题突出。工矿企业的废渣废水排放、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城市垃圾的不合理处置等,均是土壤污染的主要来源。传统的土壤污染治理方法,如填埋、焚烧等,存在二次污染风险高、成本昂贵、生态破坏大等问题,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生态修复技术因其对生态环境影响小、能实现土壤生态功能恢复等优势,逐渐成为土壤污染治理领域的研究热点。
2.2 研究意义
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降低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或毒性,恢复土壤的肥力和生态功能,保障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通过修复受污染土壤,可减少污染物向地下水、大气等环境介质的迁移,保护生态环境安全,维护生物多样性。生态修复技术还能促进土壤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土地价值,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3.1 物理修复技术
物理修复技术主要通过物理手段改变土壤中污染物的存在状态或位置,实现污染物的去除或固定。热脱附技术是利用高温将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蒸发分离,使其从土壤中去除;土壤淋洗技术则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淋洗剂,将污染物溶解并随淋洗液迁移出土壤,随后对淋洗液进行处理,从而达到治理污染的目的。物理修复技术适用于污染程度较严重、面积相对较小的土壤区域,具有处理效率高的优点,但存在能耗大、成本高、可能破坏土壤结构等局限性 。
3.2 化学修复技术
化学修复技术是通过添加化学药剂,利用化学反应改变污染物的化学性质,降低其毒性、迁移性或生物有效性。化学固定技术是向土壤中添加固化剂或稳定剂,使重金属污染物与药剂发生反应,形成难溶性化合物,固定在土壤中,减少其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生物可利用性;氧化还原技术则利用强氧化剂或还原剂,将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或使重金属污染物发生价态转变,降低其毒性 。化学修复技术操作相对简便、见效快,但可能引入新的化学物质,存在二次污染风险。
3.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是利用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来降解、转化或固定土壤中的污染物。植物修复技术是利用某些对污染物具有富集或降解能力的植物,将土壤中的污染物吸收、富集到植物体内,或通过植物根系分泌物的作用促进土壤中污染物的降解;微生物修复技术则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有机污染物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无害物质,或使重金属污染物发生形态转化,降低其毒性。生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不破坏土壤结构等优点,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生态修复技术之一 。
3.4 植物 -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植物 - 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结合了植物修复和微生物修复的优势。植物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和氧气,微生物则帮助植物吸收养分、降解污染物,二者相互协作,提高土壤污染的修复效率。例如,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中,某些植物根系周围的微生物能够分泌有机酸等物质,促进植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同时,植物的生长也为微生物创造了适宜的生
存环境,增强微生物对污染物的降解能力。
四、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现存问题
4.1 技术局限性
不同的生态修复技术都有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物理修复技术成本高、能耗大,难以大规模应用;化学修复技术可能带来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技术修复周期长,对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有一定要求,在处理复合污染土壤时效果不佳。
4.2 修复成本较高
生态修复工程从前期的场地调查、技术选择,到中期的修复实施,再到后期的效果监测,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五、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优化策略
5.1 加强技术研发与创新
加大对生态修复技术研发的资金投入,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研发高效、低成本、适用范围广的新型修复技术。针对复合污染土壤,探索多种修复技术的联合应用模式,提高修复效果。加强对新型污染物修复技术的研究,填补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
5.2 降低修复成本
通过优化修复工艺、改进设备和材料,降低生态修复技术的成本。例如,开发低成本的淋洗剂、固化剂等化学药剂;利用农业废弃物等廉价原料制备微生物培养基,降低微生物修复成本。政府可出台相关政策,对土壤污染修复项目给予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支持,减轻企业和社会的负担。
六、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发展趋势
6.1 多技术协同与集成
未来,土壤污染治理将更加注重多种生态修复技术的协同与集成应用。根据土壤污染的类型、程度和场地条件,将物理、化学、生物等修复技术进行优化组合,形成综合修复方案,发挥不同技术的优势,提高修复效率和效果,实现对复杂污染土壤的有效治理。
6.2 智能化与精准化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生态修复技术将向智能化和精准化方向发展。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环境参数和修复过程中的污染物变化情况,利用智能算法分析数据,自动调整修复方案和工艺参数,实现精准修复。同时,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技术,对大面积污染土壤进行快速监测和评估,提高修复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结论
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但目前仍面临技术局限性、成本高、周期长、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等问题。通过加强技术研发、降低成本、缩短周期和强化理论实践结合等优化策略,结合多技术协同集成、智能化精准化、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发展趋势,生态修复技术将不断完善和创新,为土壤污染治理提供更有效的手段,助力实现土壤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保障生态安全和人类健康。
参考文献
[1] 章凯. 生态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效果[J]. 资源节约与环 保,2025(4):75-78. DOI:10.3969/j.issn.1673-2251.2025.04.020.
[2] 王继宇,刘阳. 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中的应用探究[J].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11):101-102,105. 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4-11-35.
[3] 卢铮. 环境工程中微生物修复技术在土壤污染治理的应用[C]//2025 工程技术应用与管理交流会论文集. 202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