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刘佳莉 杜洁 秦津 赵忠宝 曾广娟 崔力拓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河北秦皇岛 066102

摘要:在新工科建设与“双碳”战略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面临培养跨界整合型、创新实践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立足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需求,以产教融合为核心,通过重构人才培养体系、优化课程模式、深化实践育人等路径,探索出一条具有应用型特色的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路径。

关键词:新工科,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河北环境工程学院

1.引言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与“双碳”目标协同推进的时代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支撑专业,其人才培养亟需突破传统工科教育桎梏,转向跨界整合与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新范式。2017年教育部启动新工科建设以来,强调学科交叉、产教融合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性[1-2]。然而,当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仍普遍面临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实践教学资源匮乏、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难以满足绿色低碳经济转型的复合型人才需求[3-4]。

2.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方法

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围绕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价领域、生态规划与设计、生态建设与管理领域以及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领域,通过与企业建立实践基地、自主联合科技攻关与人才培养,与高校与地区实行全方位合作等,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通过严格执行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和拓展能力,使本专业的毕业生在具备基本职业素养的基础上,能够胜任环境保护与管理、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生态环境规划和设计等岗位。

2.1重构人才培养体系

为突出技术技能型本科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先进性特征,切实对接行业用人需求,以职业岗位需求分析为逻辑起点,通过动态监测人才市场趋势与岗位能力标准,系统解构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能力图谱与素质要求。在此过程中,专业聚焦区域环保产业发展需求,通过建立“需求调研-目标定位-体系重构”的闭环机制,持续优化“理论-实践-创新”三阶贯通的课程体系,推进项目化教学与行业真实案例的深度融合,最终形成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动态调整模式,为培养适应生态文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效路径。

2.2优化课程模式

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并依据环境生态工程行业标准,立足我校技术技能型地方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围绕技术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体系设计,联合开发合作课程。通过建立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标准衔接、教学环节与产业操作规范匹配、人才能力与行业升级需求联动的动态机制,打造“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毕业论文实践”的实践体系,强化过程性考核,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从30%提高到41%,设置7门“校企合作”课程,校企合作核心课程比例提高到57%,科研和生产实际类论文数量占比由57.14%增长到71.01%,设计类数量占比由1.14%增长到29.71%;同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企业建立实习实践基地,聘请企业教师参与核心课程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无缝对接,保证了行业企业需求、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之间良好的对应支撑关系。

同时制定《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细则》,建立由校企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重视课程体系的合理性评价。通过走访调研、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已毕业参加工作学生、企业专家和同行专家的意见,为适应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行业性发展,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以学校转型发展为契机,积极深入校企合作、推动产教融合,根据环境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对人才培养方案不断进行修订,学生参与实习实训教学累计66.5周,设置“校企合作”类课程占专业核心课程总数的57.14%,明确校企合作责任单位。

2.3深化实践育人

专业在校内建设有8个实验室和4个实训场所的基础上,还通过校政企三方联动,与河北煜环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9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并在校内建成生产实训基地“河北省有机蔬菜生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参与建设校内4个省级平台和1个市级平台,2021年被河北省科技厅纳入省级科技创新券创新服务提供机构。探索深度校企合模式,建设了土壤生态修复省级教学团队,土壤环境评价与修复技术、生态系统服务与资源环境保护、滨海盐碱地生态修复、有机全产业链生态环境安全四个校级学术团队。

3.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成效

学校骨干建设专业之一,河北省一流本科专业,被评为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校友会2021-2025年连续5年中国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第一;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省级创新创业优秀教学团队2个。

专业建设省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校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立项河北省创新创业课程4门,以企业真实案例建设3个教学案例库,出版校企合作教材1部,在编3部。主持河北省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3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校级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6项。

专业教师立项各级科研项目30余项,授权专利15项,软件著作3项,发表论文30余篇;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开发和技术20余项,为企业提供培训服务百余次,省级科技特派员17人次。

80余名学生参加教师课题10多项;4个创业团队入驻众创空间;学生获得“互联网+”全国铜奖1项,省金奖1项,省银奖2项,挑战杯、创青春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省级20项;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5项,省级24项,校级13项;发表科技论文10余篇,软件著作2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4项。项目均来自企业真实项目及需求。

4. 结语

在新工科建设与生态文明战略的双重驱动下,河北环境工程学院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教学改革实践。未来将继续深化“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建设,拓展产业学院合作维度,探索智能环保技术方向的课程开发,着力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三链融合的培养体系,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输送更多具有系统思维和解决复杂环境问题能力的新工科人才。本研究的实践经验为地方应用型高校环境类专业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参考。

参考文献:

[1]叶嘉,吴运东,昝立峰,等.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以邯郸学院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1(8):80-83.

[2]宋宁宁,范克胜,赵春宇,等.新工科新农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数字农业与智能农机,2023(9):115-118.

[3]朱联东,张战.新工科背景下的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J].大学教育,2024(14):29-32.

[4]李彦娇,程立平,李静婷,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特色培育策略和途径[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1):298-300.

[5]何艳虎,谭倩.新工科理念引领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特色改革思路与实现路径探索——以广东工业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4(30):152-155.

基金项目:河北环境工程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JXYJ202114)

作者简介:刘佳莉 (1986-),女,博士,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