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STEAM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作者

赵洁

伊金霍洛旗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中心 017200

为了全面深化我旗初中科学教育课程改革,完善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引导和规范初中科学课程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实施背景

伊金霍洛旗作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的先行者,以深化“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引领,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伊金霍洛旗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计划通过3至5年努力,全旗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学生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质量明显提高,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构建起中小学段纵向贯通、校内校外横向联动的发展格局,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制度创新成果,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科学教育品牌项目,提升伊金霍洛旗科学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总体目标

1.依托名师工作室活动,深化科学课程教学改革,聚焦核心素养导向,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2.做好大中小学段科学教育衔接,打通学段衔接“全链条”,做好大中小学段贯通式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3.深入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探索蕴含内蒙古草原文化的项目式科学课程实践活动,形成体系完整、结构全面的特色科学课程。

4.构建起集“专业开发-学校实践-项目连线-典型培育-示范推广-深度应用”为一体的课程建设联动机制。

三、课程开发原则

1.素养导向原则

课程开发以核心素养的育人目标为遵旨,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标要求,对课程目标、内容、学习活动方式以及方法策略等进行合理选择、规划与组织。注重学段衔接与课程一体化设计,新课标强调“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遴选重要概念、主题内容和基础知识,设计课程内容,也可结合学生兴趣爱好设计拓展内容,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整合学科内知识和进行跨学科课程设计,以帮助学生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学习,增强对生活世界的理解。

2.真实情境性原则

课程开发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最大程度的还原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教学环境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探索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3.探究性原则

开发的课程要使学生通过具身的实践体验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在亲身“感受”“考察”“设计”“制作”等实践体验中,获得获得相应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实现全面成长。积极为学生创造能够动手操作实际体验的机会,让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充分互动,通过学生的直接感知、体验和探索,形成创生型、生成性的课程,注重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整合性原则

将不同的学科联系起来,形成以一个中心为主题,促成学习者对于不同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课程。开发的课程除了体现在不同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之上,还体现在学科知识与学生经验、现实世界的联系,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引导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中,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生活的和谐共生。关注学段联系,打通学段衔接“全链条”,做好中小学段贯通式科学教育体系的构建。

四、课程开发内容

1.课程理念顶层设计

研究教育发展趋势,梳理当前学校教育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学校课程发展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根据育人目标、学段贯通与地域资源,找准课程特色,明确课程定位,设计课程名称(品牌);梳理初中科学相关学科课程实践与理念之间的关系,确立我旗科学课程体系化建设的基本原则与核心理念。

2.课程目标科学制定

梳理开发课程目标与国家课程目标、学校办学理念、学校育人目标之间的关系,制定科学合理的学校课程目标;根据学生发展规律,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制定分年段的课程目标及表现性行为指标。

3.课程结构模型建构

梳理课程内容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结合课程目标,设置相应的课程领域、形态和内容,形成开发的课程结构;根据学科的特点、学校课程结构与分年段表现性目标,进行分层、分级、分段的课程设置,建立科学课程开发框架。

4.课程实施评价规划

根据课程类型和特色,对所开发课程的实施策略、学习方式、评价要点等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五、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