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蔡方松
身份证号码:370921199112100918
一、引言
在现代社会,人们约 90% 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工作效率以及生活品质。随着人们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对健康理念的愈发重视,深入研究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成为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优质的室内环境不仅能提升使用者的满意度,还对降低疾病发生率、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二、影响室内环境质量的因素剖析
1.热湿环境:室内温度过高或过低、湿度过大或过小都会使人感到不适。夏季高温高湿,人体散热困难,易引发中暑、疲劳等问题;冬季寒冷干燥,可能导致皮肤干裂、呼吸道感染。不合理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空调系统设计与运行,是造成热湿环境不佳的主要原因。
2.空气质量:包括空气污染物浓度、新风量等。室内装修材料释放甲醛、苯等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家具、设备散发异味,以及人员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微生物等,若通风不畅,会使空气质量严重恶化,危害人体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引发头晕、咳嗽、过敏等症状。
3.采光照明:自然采光不足,依赖人工照明时,若灯具选型、布局不合理,会造成照度不均匀、眩光等问题,影响视觉舒适度,长期处于不良采光照明环境还可能引发眼部疲劳、近视等视力问题,降低工作效率与学习效果。
4.声学环境:交通噪声、设备运行噪声、人员活动噪声等传入室内,若建筑隔音措施不到位,室内吸声材料缺乏,会导致室内声环境嘈杂,干扰正常交流、休息与工作,引发烦躁、焦虑情绪,增加心理压力。
三、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体系
1.温湿度调节技术:
建筑围护结构优化:选用隔热保温性能良好的墙体材料、门窗系统,如采用聚苯板保温的外墙、断桥铝中空玻璃门窗,减少室内外热量交换,降低空调系统负荷,稳定室内温湿度。
空调系统智能控制:应用变频技术的空调机组,能根据室内温湿度传感器反馈信号自动调节制冷制热功率、送风量,实现精准控温除湿,配合新风系统,引入适量室外新风,调节室内湿度,营造舒适热湿环境。
1.空气净化技术:
通风换气系统强化:合理设计通风管道,确保新风均匀送至各房间,采用高效过滤器,如 HEPA 滤网,过滤空气中的 PM2.5、花粉、细菌等颗粒物,去除率可达 99% 以上;同时,设置排风热回收装置,回收排出空气中的热量,提高能源利用率。
空气净化设备配置:室内摆放活性炭吸附净化器,利用活性炭多孔结构吸附甲醛、VOCs 等有害气体;光催化氧化净化器,借助紫外线激发催化剂,分解有机污染物,协同作用净化空气,保障室内空气质量优良。
1.采光照明优化技术:
自然采光设计:建筑布局时充分考虑朝向,增大南向采光面积,采用采光中庭、采光井等形式引入自然光;室内设置反光板、导光管,将光线反射、引导至室内深处,提高自然采光均匀度,减少人工照明使用时间。
人工照明智能调控:选用 LED 节能灯具,依据室内照度传感器数据,通过智能控制系统自动调节灯具亮度、开关,避免过度照明,实现照明节能与视觉舒适的平衡。
1.声学环境改善技术:
隔音构造设计:外墙采用双层墙体结构,中间填充隔音棉,有效阻隔外界噪声;门窗选用密封性能好、隔音玻璃的产品,如夹胶玻璃门窗,降低交通噪声传入;楼板增设隔音垫,减少上下楼层间的声音干扰。
吸声材料应用:室内墙面、顶棚装饰吸音材料,如矿棉吸音板、穿孔吸音铝板,吸收反射声能,降低室内混响时间,营造安静声学环境。
四、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各阶段要点
1.设计规划阶段:
综合考虑当地气候、朝向、周边环境等因素,进行建筑整体布局与功能分区规划,优化自然采光与通风条件。如在南方地区,设计通风廊道促进空气流通;寒冷地区,注重建筑保温与太阳能利用。
依据不同功能空间需求,精准确定温湿度、照度、噪声等环境指标,选择适配的设备与材料,如医院手术室对空气质量、温湿度要求极高,需配备专业净化空调、无影灯等。
1.施工建设阶段:
严格把控材料质量,对保温材料、装修板材、涂料等进场检测,确保其环保性能、热工性能等指标符合设计要求,防止有害物质释放污染室内空气。
按照设计方案施工,保证空调通风系统、采光照明系统、隔音构造安装精度,如通风管道连接处密封严密,防止漏风影响通风效果;灯具安装位置准确,避免眩光。
1.运维管理阶段:
建立定期巡检制度,检查空调、新风系统滤网清洁度,及时更换堵塞滤网,确保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效果;测试照明灯具照度,调整智能控制系统参数,维持良好采光照明。
加强室内环境监测,实时采集温湿度、空气质量、噪声等数据,通过物联网技术上传至管理平台,分析数据变化趋势,发现异常及时排查处理,保障室内环境长期稳定达标。
五、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的保障体系
1.法规标准保障:政府完善相关法规政策,明确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要求,将其纳入工程竣工验收环节考核;制定详细标准规范,细化各项环境指标限量值、检测方法、设计施工准则,如规定室内甲醛含量不得超过 0.08mg/m3 ,为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提供法律依据。
2.技术研发保障:加大科研投入,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攻关关键技术难题,如研发高效低耗的空气净化新材料、智能自适应的温湿度调节系统;搭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加速技术成果转化应用,持续提升室内环境控制技术水平。
3.人才培养保障:高校建筑工程、环境工程等专业增设室内环境质量控制课程,涵盖热湿学、声学、光学、空气污染控制等知识,培养跨学科专业人才;开展在职人员培训,通过案例分析、实操演练提升从业人员技能,打造精通室内环境技术的人才队伍。
六、结论
建筑工程室内环境质量控制技术研究是打造高品质建筑的关键环节,虽面临技术融合、成本效益、认知不足等诸多挑战,但凭借科学技术体系、严谨实施要点、完备保障体系,借助法规护航、技术攻坚、人才助力之力可突围。持续深耕该领域,将重塑室内环境生态,为使用者营造健康、舒适、高效的室内空间,推动建筑行业迈向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樊娜,刘聪,黄衍,等. 我国健康建筑中 VOC 污染控制研究进展及思考[J]. 科学通报,2020,65(4):263-273. DOI:10.1360/TB-2019-0495.
[2] 臧春新. 城市综合体噪声影响预测与控制技术研究[D]. 安徽:合肥工业大学,2016. DOI:10.7666/d.Y3028849.
[3] 苏 宝 珠 . 智 能 照 明 系 统 控 制 技 术 研 究 [D]. 山 东 : 山 东 大 学 ,2012.DOI:10.7666/d.Y218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