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到“深”:高质量复习课的维度分析
陈冬梅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实验中学
【摘要】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创新驱动发展”主题为例,从复习课常态化实施的六个纬度出发,探讨如何通过分层目标设计、情境任务驱动、知识体系重构、活动开展真实等实现复习课从浅层记忆到深度学习的转变,达到高质量复习课目标。研究结合教学实践案例,提出“知识梳理—问题探究—价值内化—行动生成”的复习路径,为初中道法复习课提质增效提供策略参考。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高质量复习课;创新驱动发展;纬度分析
新课标强调核心素养导向,要求道德与法治课程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的统一。传统复习课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问题,难以适应“双减”背景下的提质需求。本文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例,探索复习课从浅层记忆到深度学习的转化机制,为初中道法复习课提供可操作的常态化实施框架。
一、目标定位由“浅”到“深”:从“三维目标”到“素养进阶”
从三维目标到素养进阶的学理演进体现了课程改革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的范式转型。三维目标框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解构传统知识体系,构建了立体化课程目标体系,但其分项表述仍存在割裂风险。素养导向的课程建构则通过整合性学习任务设计,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结构化、思维可视化和能力迁移化。课程实施需要重构"教学评"一致性模型,实现从碎片化训练到整体性建构的转变,尤其要关注高阶思维能力的螺旋式发展,使学习过程成为认知图式迭代升级的动态系统。
“创新驱动发展”的复习为例,复习目标设置如下:政治认同:通过典型案例剖析,深刻理解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核心地位,增强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政治认同与价值认同;通过科技创新成就举例,感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科技发展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与制度自信。道德修养: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创新精神,树立尊重创造的道德观念;以王兴兴作为学习榜样,汲取成长的力量。法治观念:通过案例分析和资料卡分析,了解知识产权保护,树立法治意识,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健全人格:培养批判性思维与抗挫能力,理性看待科技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学会接纳多元观点,培养开放包容心态。责任意识:明确青年在创新强国中的使命,树立“科技报国”的志向;通过课外实践任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
二、情景选择由“浅”到“深”:从“片段隔离”到“主线情境教学”
该模式以真实性、整合性为原则,选取具有认知张力与社会价值的“核心情境”作为教学锚点,通过“情境链”的连续性建构(导入情境—探究情境—迁移情境—评价情境),实现知识逻辑、认知逻辑与生活逻辑的三维统整。其本质是通过情境推动问题进阶的设计策略,推动学习者在持续的问题解决中完成素养的螺旋式建构,最终形成“情境—任务—知识—素养”的深度学习闭环。
“创新驱动发展”的复习为例,主线情境设置如下:本课复习以2025年春晚创新节目为导出复习主题,通过科技赋能传统文化的生动案例,创设沉浸式学习情境。利用机器人技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科技元素,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探究欲望,同时巧妙衔接“建设创新强国”主题,为后续复习奠定情感共鸣和思维基础。
围绕机器人跳舞这一事件,自然引出后三则材料:材料一:2025年2月17日,民营企业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座谈会上,6位民营企业负责人代表先后发言,王兴兴是其中一位。他在发言中说:“我们的企业和我们自己,都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总书记勉励他说,“你是这里面最年轻的。国家的创新需要年轻一代贡献力量。”材料二:从上学时内向、偏科,到逐步发现对机器人的热爱并专注于此;从公司早期研发机器狗迟迟无法获得融资,到推出春晚扭秧歌的人形机器人而走红······有人赞叹他的“开挂”“逆袭”人生,但无法忽略的是他从未放弃梦想,始终拼搏进取。他在采访中说道:“因为科技的发展,原本遥不可及的技术,已经走进了寻常百姓家,我们是为了把每一天的美好留在生活里,更是为了民生所需,点亮一棵又一棵人类的科技树!”材料三:宇树科技在成立之初,就确定了“技术至上”的企业文化。机器人身上的关键核心零部件以及高性能感知及运动控制算法等均为宇树科技自研。目前,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0余项,授权专利150余项,并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家获得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称号的四足机器人企业。
最后播放王兴兴《我相信》的演讲视频,让学生谈谈由此汲取到的成长力量。这样的情景选择一气呵成,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高质量的完成了相关知识的复习。
三、任务设计由“浅”到“深”:从“单任务”到“任务群”
在教育教学领域,任务设计的层次性、一体化构建是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重要路径。基于认知负荷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观,本研究提出"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任务设计范式:初期通过单一任务的独立训练,聚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形成,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继而通过任务难度的递进式增加,引导学习者进行深度加工和意义建构,形成知识的内在联结。当个体认知图式趋于完善时,转向任务群的设计实施,通过设置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复合型任务系统,促进跨知识点整合、多维度能力迁移及高阶思维发展。
“创新驱动发展”的复习为例,活动设计如下: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王兴兴及宇树科技的“成功密码”。2、观看结束后,有同学高兴地赞叹:“我国创新成果斐然,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没有必要了,因为我国已经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说明理由。3、有同学提出,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科技竞争,我们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创新中还存在诸多短板。请针对资料卡中的问题,为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献计献策。4、2025年3月10日,人民日报新媒体发布王兴兴的《献给春天的演讲:相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王兴兴的演讲内容对青少年的启示。变式:结合演讲内容,从王兴兴身上,我们能够汲取哪些成长的力量。5、假如你受邀为常州市政府建言献策,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设计一份微提案。
四、知识建构由“浅”到“深”:从“零零散散”到“有机整合”
知识建构是从离散的信息单元到系统性认知体系的动态演进过程,其本质在于通过批判性思维与元认知策略对碎片化知识进行深度加工与重组。这种建构机制不仅体现于个体认知结构的重塑,更在学术共同体中表现为范式转换与学科交叉的创新突破。当零散的经验数据经过系统性编码后,其价值实现从描述性事实到解释性理论的质变,为复杂问题解决提供可操作的认知脚手架。当前跨学科研究范式的兴起,正是知识建构从机械累积转向有机整合的典型例证。
“创新驱动发展”的复习为例,知识复习用题目贯穿起来,在不知不觉中复习巩固。常州作为全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基地,已形成以光伏、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为核心的产业集群。但目前仍面临核心技术依赖进口、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高端人才短缺等问题。为助力常州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某班开展“科技创新·强市有我”主题探究活动。任务要求:假如你受邀为常州市政府建言献策,请围绕“以科技创新推动常州市新能源之都建设”设计一份微提案,学生在写提案过程中就构建复习了知识。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S]. 2022.
2. 钟启泉. 《深度学习》[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3. 李松林.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J]. 课程·教材·教法, 2017(3).
4. 案例参考:深圳市某中学“校园创新实验室”实践报告(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