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故障中的诊断与对策研究

作者

魏少伙

身份证号码:350125198204010411

引言

在现代工业与社会生活中,电气工程作为能源传输与分配的核心,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电气设备故障频发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传统基于人工经验和简单仪器检测的故障诊断方式,存在效率低、准确性差、响应滞后等缺陷。

一、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的重要性

1.1 提高故障诊断效率

智能化技术显著提升了电气工程故障诊断效率。传统人工巡检方式受限于人力与时间,难以实现对电气设备的高频次、全覆盖监测。而智能化技术借助传感器与物联网,能够对电气设备的电压、电流、温度等关键参数进行 24 小时实时监测。一旦设备参数出现异常波动,系统可在毫秒级时间内捕捉到故障信号,并立即触发预警,通知运维人员,相较于人工巡检,故障发现速度大幅提升。

1.2 提升故障诊断准确性

智能化技术通过强大的数据分析与处理能力,极大提升了故障诊断准确性。在电气设备运行过程中,会产生海量数据,传统方法难以从中精准提取故障特征。而智能化技术中的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算法,可对设备历史运行数据、实时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模式识别、特征提取,建立精确的故障诊断模型。

1.3 增强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

智能化技术为电气工程系统的可靠性与稳定性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持续分析,智能化诊断系统能够提前发现设备潜在故障隐患。例如,当监测到电机轴承温度缓慢上升、振动频率异常变化时,系统可基于历史数据和算法预测轴承可能在未来某段时间出现故障,从而提前发出预警,运维人员可据此安排检修计划,更换轴承,避免故障的突然发生。

1.4 降低运维成本

智能化技术有效降低了电气工程的运维成本。通过实时监测与自动诊断,减少了人工巡检的频次和工作量,降低了人力成本支出。传统人工巡检需要大量运维人员定期前往各个设备点进行检查,而智能化系统可替代大部分人工巡检工作。精准的故障诊断使维修工作更具针对性。运维人员能够依据诊断结果,提前准备好所需的维修配件和工具,避免盲目维修导致的资源浪费,优化了维修资源配置,缩短设备停机时间,减少因设备故障造成的生产损失。

二、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面临的问题

2.1 数据质量问题

数据质量是智能化故障诊断的基石,但在实际应用中,数据准确性与完整性常难以保障。电气设备运行环境复杂,高温、潮湿、强电磁干扰等因素易导致传感器信号失真,采集到的数据存在偏差。数据采集设备故障、通信链路中断等情况,会造成数据缺失或记录不完整,无法全面反映设备运行状态。数据噪声与干扰问题突出,电气系统中的谐波、电磁脉冲等干扰源,会在采集数据中混入大量无用信息,干扰故障特征提取。

2.2 设备兼容性与集成难度

电气工程中设备种类繁多、品牌各异,新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与融合困难重重。老旧设备普遍缺乏数字化接口和通信协议,难以与现代智能化诊断系统对接。例如早期的变压器、断路器等设备,不具备智能监测功能,需加装额外的监测模块进行改造,但改造过程中常面临设备空间不足、电气参数不匹配等问题。不同品牌设备之间的数据交互与协同也存在障碍,各厂商采用的通信协议、数据格式不同,导致数据无法直接共享与整合。

2.3 专业人才短缺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的应用,对专业人才提出了跨学科知识要求。从业者不仅需精通电气工程原理、设备结构与运行特性,还应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

物联网等智能化技术。企业内部人才培养机制也不完善,缺乏针对智能化故障诊断的系统培训,员工难以快速掌握新技术、新方法。在人才市场上,具备电气工程与智能化技术复合背景的专业人才稀缺,企业招聘难度大,且引进成本高。

三、解决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中问题的对策

3.1 数据处理与优化策略

做好数据清洗预处理,保证数据质量是实现智能化故障诊断的基础。数据预处理可以结合统计学和机器学习的方法识别和过滤掉异常数据,如通过 3σ判断数据离群点,去除数据的噪声干扰,如中值滤波、高斯滤波等算法降低电磁谐波的影响等;对于缺失数据利用多重填补法、随机森林插值法依据设备运行趋势和历史数据进行适当补齐,保证数据完整性。

3.2 算法改进与创新

升级优化算法是解决故障诊断瓶颈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构建融合几种算法的诊断模型,发挥多种算法的优势。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作用,而长短时记忆网络(LSTM)则长于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将其应用于电气设备振动数据、电流波形等数据的分析,将复杂故障的模式进行有效识别,通过专家系统利用知识进行推理和机器学习模型算法,将专家经验性的知识纳入到规则库中进行规则查询、分类和排除,辅助机器学习的决策,使故障诊断变得更加可靠。

3.3 设备集成与兼容性解决方案

智能化故障诊断落地的前提是设备高效率的集成和兼容。规范接口和协议是首要条件,行业协会和企业可以协同制定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和通信协议,规范电气设备和智能化诊断系统之间的数据交互格式,中间件技术可以使设备集成不再困难,通过部署数据转换中间件,实现将不同设备异构数据转换到统一的数据格式,实现数据无缝衔接,采用消息队列中间件实现数据传输的稳定与实时,使故障信息实现即时与准确的传递。

3.4 人才培养与团队建设

建设专业人才队伍,是促进智能化故障诊断发展和应用的强有力保障,将智能化相关技术向电气工程领域融入和传递,应用至电气设备和故障领域。在高等院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调整、结合高校教育特点,建立智能化技术类电气交叉融合课程,如设置“电气设备智能监测与诊断”“电力大数据分析”等课程,并且鼓励高校与企业联手合作,校企共建实验室,组织学生到实验室进行实习、实训,学习并掌握智能化故障诊断相关技术;企业自身建立人才培养机制,鼓励员工通过参加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培训课程培训,邀请外部行业专家进行智能化新技术和故障诊断技术的讲座和技术讲解,共享前沿的科研成果或工作经验,建立企业内部的创新奖励机制,以奖励先进,激活大家学习和创新的动力。

结语

智能化技术为电气工程故障诊断带来革新,在提升诊断效率、准确性等方面成效显著,有力增强了系统可靠性与稳定性,降低运维成本。尽管面临数据、设备、人才等方面的挑战,但通过针对性的优化策略与创新实践,这些问题正逐步得到解决。随着技术的持续进步与完善,智能化技术将在电气工程故障诊断领域发挥更大价值,推动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参考文献

[1]刘永豹,田宇,王婷.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设备监控与故障诊断中的应用探究[J].时代汽车,2024,(07):148-150.

[2] 张艳军. 机械电气设备维修中的故障诊断和解决措施[J]. 中国设备工程,2023,(18):172-175.

[3]马海彬.设备电气故障诊断与维修探讨[J].中国设备工程,2021,(19):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