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温高湿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与心腐病协同防控技术及品种抗性评价

作者

杨开能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 666100

一、引言

高温高湿地区独特的气候条件,为玉米生长提供了相对充足的水热资源,但同时也成为多种病原菌滋生和繁衍的理想环境。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与心腐病在该区域呈频发态势,对玉米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弯孢霉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病斑扩展会破坏叶片光合组织,降低光合作用效率,进而影响玉米干物质积累;心腐病则侵袭玉米心叶和茎基部,致使植株维管束系统受损,水分和养分运输受阻,严重时可导致植株死亡。两种病害常混合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病害危害程度和防控难度。开展高温高湿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与心腐病协同防控技术及品种抗性评价研究,对于保障玉米安全生产、维护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温高湿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与心腐病协同防控技术

(一)农业防治

1.优化种植制度

合理轮作是农业防治的重要手段。摒弃玉米连作模式,推行玉米与大豆、小麦等非禾本科作物轮作。不同作物对土壤中养分的吸收存在差异,轮作可有效改善土壤养分结构,打破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生存循环,显著降低土壤中病原菌基数。例如,大豆等豆科作物具有固氮作用,能增加土壤氮素含量,为后续玉米生长提供更丰富的养分,同时减少病原菌滋生环境,降低病害发生几率。

2.加强田园管理

玉米收获后,及时彻底清理田间病残体是切断病原菌传播途径的关键措施。将病残体集中焚毁或深埋,防止病原菌在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减少初侵染源。对于玉米秸秆,可进行高温堆肥处理,利用堆肥过程中产生的高温杀死其中的病原菌,实现秸秆的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同时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

3.科学施肥管理

科学平衡施肥对增强玉米植株抗病能力至关重要。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可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为玉米生长提供全面、持久的养分供应。合理搭配氮、磷、钾化肥,根据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需肥规律精准施肥。在玉米生长前期,适量增施氮肥促进植株生长;在中后期,注重磷、钾肥的施用,增强植株茎秆强度和抗病性。严格控制氮肥施用量,避免因氮肥过量导致玉米徒长,降低植株对病害的抵御能力。

4.合理密植

依据玉米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状况及当地气候条件,科学确定种植密度。合理的种植密度能够保证田间通风透光良好,降低田间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原菌生长和传播的环境。一般来说,株型紧凑、耐密植的品种可适当增加种植密度;而株型松散的品种则需适当降低密度,以确保植株个体生长健壮,提高群体抗病能力。

(二)化学防治

1.种子处理

播种前对玉米种子进行包衣处理是化学防治的首要环节。选用咯菌腈·精甲霜灵等高效种衣剂,按照规定的药种比例进行包衣。种衣剂在种子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既能阻止病原菌侵染种子和幼苗,又能在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过程中缓慢释放药剂,持续发挥防病作用,为玉米苗期生长提供良好的保护。

2.药剂喷雾防治

在病害初发阶段,及时进行药剂喷雾防治是控制病害蔓延的有效措施。针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可选用苯醚甲环唑、戊唑醇等三唑类杀菌剂,这类杀菌剂能抑制病原菌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破坏病原菌细胞膜结构,从而达到杀菌效果。对于玉米心腐病,可选用噻菌铜、中生菌素等杀菌剂,噻菌铜能在植物表面形成保护膜,阻止病原菌侵入,中生菌素则通过抑制病原菌蛋白质的合成发挥杀菌作用。在使用杀菌剂时,要注意交替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剂,避免病原菌对单一药剂产生抗药性。

(三)生物防治

1.有益微生物菌剂应用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施用含有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的生物菌剂,可有效抑制病原菌生长。枯草芽孢杆菌能产生抗生素、细胞壁降解酶等物质,直接抑制病原菌生长;同时,通过与病原菌竞争生存空间和营养物质,降低病原菌在土壤和植株表面的定殖数量。木霉菌则可通过寄生作用、抗生作用和诱导植物抗性等多种机制,对玉米弯孢霉叶斑病和心腐病病原菌起到抑制作用。将有益微生物菌剂与有机肥混合施用,还能进一步提高菌剂的活性和作用效果。

2.生物农药使用

推广使用井冈霉素、春雷霉素等生物农药防治玉米病害。生物农药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特点,对环境友好,符合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要求。井冈霉素能干扰病原菌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病原菌死亡;春雷霉素可抑制病原菌菌丝伸长和孢子萌发,有效控制病害发展。生物农药的使用不仅能有效防治病害,还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风险,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三、玉米品种抗性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田间发病情况:在玉米生长关键时期,定期调查田间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统计发病叶片数量、病斑面积等指标,直观反映品种对病害的抗性表现。

2.生理生化指标:测定玉米植株体内的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防御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等生理生化指标。防御酶活性高、MDA 含量低的品种,通常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

3.产量损失率:收获时,对比不同品种在发病与未发病情况下的产量,计算产量损失率,评估病害对品种产量的影响程度,作为品种抗性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评价方法

1.田间自然发病鉴定:在病害常发区设置试验田,种植不同玉米品种,不进行人工接种病原菌,依靠自然发病条件,观察记录各品种发病情况,进行抗性评价。该方法能真实反映品种在实际生产环境中的抗性水平。

2.人工接种鉴定:在可控环境下,采用人工接种病原菌的方法,对玉米品种进行抗性鉴定。通过控制接种病原菌的浓度、接种时间和接种方式等因素,可更准确地评价品种的抗病性,缩短鉴定周期。

四、结论

高温高湿区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与心腐病协同防控需综合运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等多种技术手段,从种植前的种子处理到生长过程中的田间管理,形成一套完整的防控体系。同时,科学合理的品种抗性评价有助于筛选出抗病优良品种,从源头降低病害发生风险。在实际生产中,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种植习惯和病害发生规律,灵活运用防控技术与品种抗性评价结果,实现玉米弯孢霉叶斑病与心腐病的有效防控,保障玉米产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段鹏飞. 河南夏玉米主要病害发生特征及其与气候生态因素关系[D]. 河南:河南农业大学,2010. DOI:10.7666/d.y1728554.

[2] 杨俊伟,王建军,温胜慧,等. 2016-2023 年山西省玉米品种大斑病抗性分级及评价数据集[J]. 农业大数据学报,2025,7(1):107-111. DOI:10.19788/j.issn.2096-6369.100009.

[3] 王永芳,马继芳,刘佳,等. 不同夏玉米品种对主要虫害的抗性评价[J]. 农业灾害研究,2025,15(1):28-30. DOI:10.3969/j.issn.2095-3305.2025.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