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层建筑施工中的安全技术措施与管理策略

作者

陈月

身份证号码:210711199010174424

引言

高层建筑施工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垂直作业面达数十至上百米,立体交叉作业密集;混凝土浇筑、钢结构安装、幕墙施工等工序高度依赖机械化设备;深基坑支护、高支模体系、大型起重机械等危大工程占比超过 40% 。这些特征导致安全风险呈现 "前期累积性、中期突发性、后期连锁性" 的演化规律,传统安全管理模式难以适应技术迭代与管理精细化需求。

、高层建筑施工安全风险特征与成因分析

1.1 施工阶段安全风险分类

高层建筑施工过程因工序复杂、立体交叉作业密集,安全风险呈现显著的阶段性特征:基础施工阶段:深基坑支护与地下作业是核心风险领域,可能因地质勘察不细、支护方案不当导致坍塌、滑坡,或因降水措施失效引发地下水突涌。桩基施工中,机械操作不规范易引发设备倾覆或人员伤害,地下障碍物探测不足可能导致管线破坏。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高空作业风险集中体现,脚手架搭设不规范、附着式升降架运行故障、模板支撑体系失稳是主要隐患,易引发高处坠落或物体打击事故。起重机械安装拆卸及运行过程中,塔吊基础沉降、施工电梯防坠装置失效等问题,可能造成设备倾覆或轿厢坠落。

1.2 风险成因分析

专项施工方案不切合项目实际,不根据工程项目制定有针对性的专项方案。新型技术应用中,编制与其相匹配的安全技术规范过时,其施工工艺及管控风险点不清,安全技术措施不落地。项目安全责任制度不全,不明确参建各方职责,过程监管缺乏。施工企业在安全投入上意识缺乏,专职人员配备不到位,监理对施工现场未执行旁站,危大工程项目验收制度不严,安全隐患问题隐患排查整改不到位,缺乏闭环。

二、高层建筑施工安全技术措施体系构建

2.1 基础工程安全技术

深基坑施工安全控制,结合实际地质和深度情况合理确定支护类型,例如排桩-内支撑形式、地下连续墙等,使支护结构能够承受相应的荷载;在地下工程施工中配备止水帷幕的同时还需配置一定的降水工程,有效保障周围建筑物不发生沉降问题,并且自动化监控设备确保现场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位移变化和地下水水位不发生异常状况变化,确保施工过程基坑不坍塌;桩基础施工安全控制:在进行桩基施工时一定要提前勘察出地下管线的位置,在安装大型机械设备后使用防倾覆支架,泥浆池设置栏杆以及警示灯。

2.2 主体结构施工安全技术

模板支撑系统,高支模施工前进行专项设计、荷载验算,立杆水平间距、立杆步距满足规范要求,使用可调托撑时控制螺杆伸出长度,在混凝土浇筑前需检查其稳定性,并严禁超载堆载,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应派专人进行看护,并对支模架进行巡视检查,发现问题立即停止继续浇筑。

2.3 专项工程安全技术

用电管理,实行三级配电、两级保护、临时用电配电箱设置接地保护,电缆应架空或穿管保护,严禁私搭乱接电线,每一台用电设备都要求设置一个开关箱,开关箱的电源必须配置漏电保护器,要定期检查漏电保护器电线的绝缘层有无损坏等现象,潮湿场所要用安全电压,谨防触电,禁止人员私拉乱接电线。消防安全管理:易燃材料分别放置于防火隔离区,放置适当的灭火工具,材料的堆放必须距离 5m 远,动火作业按规定办理动火审批手续,要有专人监护,备好灭火工具。

三、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策略创新

3.1 全周期管理体系构建

事前管理,危大工程的专项方案实行编制以及专家论证制度,前期施工在进行详细技术交底。对安全施工的措施做相应的落实工作,施工组织适时优化,改变施工的组织,完成好施工场地的搭建以及工艺过程的合理安排,确定相关安全操作空间,降低和减少危险性。事中管理,建立巡检日常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隐患排查制度,落实隐患检查的台账,明确责任落实责任人的时间,确保隐患问题解决,并进行循环。强化施工工序,相关上道工序的不合格,必须完成好安全操作空间,完成好下道工序。要对脚手架搭设以及支撑体系检查等进行重点关注,确定验收工作的重要性。

3.2 管理机制创新

梳理工作责任体系,细分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对安全生产的责任,认真落实一岗双责,把安全生产目标分解到各个岗位,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通过责任绩效考核督促和落实责任的承担。实现过程受监督,奖惩有依据。奖优罚劣,充分调动班组和职工对施工安全工作责任感。工序交接单,工序交接单是上工序完工后,下工序正式施工前,由交接双方按照安全达标标准进行核对验收填写,明确前序班组和后序班组的安全责任,落实前道工序的交底和验证,形成后序工序对前序工序管理监督的工作机制。标准件,确定标准件实施导则,明确临边作业防护措施、设备使用规范、材料规范放置等内容,规范技术性做法,开展标准工艺样板引领,确保施工和使用过程的一致性,降低人为因素带来的影响,使各生产环节体现标准化施工要求。

3.3 信息化技术应用

BIM 应用,在施工前通过 BIM 模型进行施工模拟,预判脚手架施工、大型机械操作等运行路径,前置排查空间冲突和风险隐患。在施工过程中通过 BIM 平台对应进度数据,直观反映各区域安全生产和防护现状,安全可视化管理和风险预测。智慧安全工地平台:基于安全数字化应用场景,包括人员定位管理、设备监测、环境监测等平台,通过人员佩戴智能安全帽,远程掌握人员工作位置,识别危险位置人员滞留情况;实时采集塔吊载重量、施工电梯运行实时信息,现场一旦超过额定运行量就自动预警和停止运作;环境传感数据实时监测大气温湿度、风速等现场情况,恶劣气候条件自动预警提示。数据化管理,搭建安全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后台数据分类梳理隐患问题、整改及验收成果,运用数据分析各项目安全隐患问题、薄弱节点,有针对性进行改进。

3.4 人员能力建设

三级安全教育,对进场工人实行三级安全教育,主要掌握高处施工安全、机械设备等相关安全知识并经考试后上岗;特种作业人员进行专项培训,按规定要求复训并取得资格证,不允许无证作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安全管理培训,学习最新的安全规范及相关突发事件处理手段。安全教育,举办安全教育培训活动,举事故分析会、模拟应急演练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在施工现场建立安全墙报并展示安全警示标志、安全操作规程等营造安全第一的施工作业环境。

结语

针对不同建筑时期的特点,在开展施工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应当科学、全面的技术措施和相关管理方案有机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风险阶段安全有效的管控,建立体系健全的全过程安全技术管理方案,创新、应用各类管理模式,结合信息技术,培养人的相关综合能力等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施工安全管理质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许 德 农 . 高 层 建 筑 施 工 中 的 安 全 技 术 措 施 与 管 理 策 略 [J]. 中 华 建设,2025,(05):175-177.

[2]赖锦华.高层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中 BIM 技术运用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