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探讨
张颖 刘敬尧
身份证号码:372330198410083344 身份证号码:370303198712297048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机器人技术在工业生产、医疗服务、智能物流、国防军事等众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从汽车制造生产线中的焊接机器人,到医院里协助手术的医疗机器人,再到智能仓库中实现自动化搬运的物流机器人,机器人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并拓展了人类的工作能力边界。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是决定机器人性能优劣的关键环节,它将机械设计与电气控制技术深度融合,使机器人具备精准的运动控制、稳定的工作性能和灵活的操作能力。通过合理的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能够优化机器人的结构布局、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增强系统可靠性,从而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对机器人的多样化需求。因此,深入探讨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理念
机械电气一体化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技术,它强调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在机器人设计中,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理念贯穿始终。机器人不再是简单的机械结构与电气设备的拼凑,而是通过对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进行整体规划、协同设计,使两者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实现功能的最优化。例如,在设计机器人的关节结构时,不仅要考虑机械结构的强度、刚度和运动灵活性,还要结合伺服电机、编码器等电气元件的安装空间、驱动能力和反馈精度,确保关节能够实现精准、稳定的运动控制;在电气系统设计中,要根据机械系统的运动要求,合理规划控制策略和功率分配,使电气系统能够为机械系统提供高效、可靠的动力支持和控制信号。
三、机器人机械系统设计要点
3.1 结构设计
机器人的结构设计需根据其应用场景和功能需求进行。对于工业生产线上的搬运机器人,为了实现大负载、高速度的物料搬运,通常采用多关节串联式结构,通过优化关节的连杆长度、关节角度范围和结构布局,提高机器人的工作空间和运动灵活性;而对于医疗手术机器人,为了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的操作,多采用并联式结构,利用并联机构的高刚度和低误差特性,确保手术操作的精准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中,还需考虑材料的选择,优先选用高强度、轻质的材料,如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以减轻机器人的重量,降低能耗,同时提高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3.2 传动系统设计
传动系统是将动力源的运动和动力传递到机器人各执行部件的关键部分。常见的传动方式包括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丝杠传动等。在机器人关节传动中,常采用谐波传动或 RV 传动,这两种传动方式具有传动比大、精度高、结构紧凑等优点,能够满足机器人关节高精度、高扭矩的传动需求。例如,谐波传动通过柔性齿轮的弹性变形实现运动传递,其传动精度可达角秒级,非常适合用于对精度要求极高的机器人关节;RV 传动则具有高刚性、高可靠性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业机器人的重载关节。在设计传动系统时,需综合考虑传动效率、传动精度、承载能力和噪声等因素,确保传动系统能够稳定、高效地运行。
3.3 运动学与动力学设计
运动学设计主要研究机器人各关节的运动关系,通过建立运动学模型,确定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姿态与关节变量之间的数学关系,为机器人的运动控制提供理论基础。动力学设计则分析机器人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力和力矩,建立动力学方程,研究机器人的运动特性和动态性能,如加速度、惯性力等,以便优化机器人的驱动系统和控制策略,提高机器人的运动稳定性和响应速度。
四、机器人电气系统设计要点
4.1 控制系统设计
控制系统是机器人的核心部分,它负责接收传感器反馈的信息,根据预设的程序和控制策略,向执行机构发出控制指令,实现机器人的精准运动和功能操作。现代机器人控制系统多采用基于 PLC、工业计算机或专用运动控制器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架构。PLC具有可靠性高、编程简单的优点,适用于实现逻辑控制和顺序控制;工业计算机则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的软件资源,可用于复杂的运动规划和算法实现;专用运动控制器能够提供高精度的运动控制功能,如多轴联动控制、轨迹插补等。
4.2 驱动系统设计
驱动系统为机器人的运动提供动力,主要由电机和驱动器组成。常见的电机类型包括直流伺服电机、交流伺服电机、步进电机等。直流伺服电机具有响应速度快、控制精度高的特点,适用于对动态性能要求较高的机器人;交流伺服电机具有功率大、可靠性高、维护方便等优点,在工业机器人中得到广泛应用;步进电机则常用于对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成本敏感的简易机器人系统。驱动器的作用是将控制信号转换为电机所需的驱动电流和电压,实现对电机转速、转矩和位置的精确控制。
4.3 传感器系统设计
传感器系统用于实时采集机器人的运行状态信息,为控制系统提供反馈数据,实现机器人的闭环控制和自主决策。常见的机器人传感器包括位置传感器(如编码器、光栅尺)、速度传感器、力传感器、视觉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位置传感器用于检测机器人关节的位置和角度,实现精确的位置控制;力传感器能够测量机器人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力,使机器人在操作过程中具备力感知能力,适用于装配、打磨等需要力控制的任务;视觉传感器通过采集图像信息,使机器人具备视觉识别和定位能力,广泛应用于机器人的目标检测、抓取和导航等功能。
五、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融合
5.1 接口设计
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之间的接口设计是实现一体化融合的关键。机械接口主要涉及电气元件在机械结构上的安装固定方式,需确保安装牢固、便于维护,同时要考虑电气元件的散热和防护要求。
5.2 协同优化设计
在机器人设计过程中,机械系统和电气系统需要进行协同优化。通过建立机械 - 电气联合仿真模型,对机器人的整体性能进行模拟分析,评估不同设计参数对机器人性能的影响。
六、结论
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核心环节,它将机械设计与电气控制技术紧密结合,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精准的电气控制和有效的一体化融合,实现机器人性能的优化和功能的拓展。尽管在设计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机器人机械电气一体化设计将朝着智能化、轻量化、模块化和集成化方向不断演进,为机器人在更多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推动机器人技术迈向更高水平。
参考文献
[1] 钱炜,樊堂堂. 机器人的机电一体化设计[C]//机械设计与研究 2002 增刊.上海:《机械设计与研究》杂志社, 2002:187-188.
[2] 郑云龙. 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绝缘子清扫与检测一体化机器人研制[D]. 湖南:长沙理工大学,2019.
[3] 张超. 下肢助力外骨骼机器人研究[D].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DOI:10.7666/d.D0133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