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分析
孙华营
身份证号码:372524197105284093
引言
在能源革命与数字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电力系统正经历从传统集中式供电向清洁化、智能化、互联化转型。自动化技术作为实现电力系统智能调控的核心手段,与继电保护共同构成了电网安全防线。继电保护承担着故障快速隔离的重任,自动化技术则提供实时监测与全局优化能力,二者的协同关系直接影响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与可靠性。
一、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继电保护的理论分析
1.1 电力系统的基本架构与运行特性
电网是能源生产、输送、分配和使用的关键网络,电网系统包括发电、输电、变电、配电和用电五个部分,其中:发电包括传统的化石能源发电,如火电、水电、核电,和风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发电;输电通过送端和受端高压、超高压输电网络将电能大范围输送到用电中心区域;变电使用变电站完成电压的变换任务;配电是将电能配送到终端用户的网络;用电包括工厂、商业以及家庭的用电设备。这种逐级上下阶梯式梯级分层结构将构成庞大的能量网络,各个层级之间联系紧密且互为影响,这使得电力的调度灵活性差、电力系统具有易受扰动的特性以及运行状态的不确定性。由于不能大量存储电能,所以发电、输电、用电必须连续同步。因此对于发、输电的电量和用电量的实时感知和调控需求苛刻。
1.2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内涵与范畴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是主要以计算机、通信和控制技术为基础,对整个系统运行的自动化和高效化。核心含义是应用自动化装置与自动化系统控制与监控电力设备,从而提高系统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自动化技术贯穿整个电力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调度自动化、变电站自动化、配电网自动化等。SCADA 系统将系统运行状态监测的数据如电压、电流、功率等采集并通过远程终端单元(RTU)实时传给控制中心,达到对系统运行状态实时可视化监视。
1.3 继电保护的定义与技术原理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的“警察”,它担负着及时、迅速、可靠地区分故障和非故障、切除故障设备,杜绝事故扩大的责任。继电保护利用对电流、电压、功率等电气量的实时分析,以一定的判据为基础来判断保护是否需要动作。从技术角度,继电保护从最早的电磁式、静态式一直发展到数字式保护。最早的电磁式保护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实现检出故障和跳闸,能够有效实现保护动作,但其功能较单一,可靠性差。静态式保护以晶体管、集成电路等电子技术为基础,提升继电保护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二、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继电保护的关系解
2.1 继电保护作为自动化的核心模块
继电保护是电力系统自动化的最基本底层模块,自动化系统主要完成对电力设备的自动监测、控制,继电保护是保护系统的最后一道保护关。如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智能电子设备(IED)完成保护、测控、计量、保护等各项功能,其中的继电保护部分决定了故障能否及时发现和隔离,系统短路故障后继电保护模块应在极短时间内断开故障线路,以防故障进一步扩展到其他设备或区域。
2.2 自动化对继电保护的赋能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为继电保护注入了新动能。通信技术的革新显著提升了继电保护的性能,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进一步拓展了继电保护的功能边界。通过分析海量历史故障数据,AI 算法能够优化保护装置的整定值,降低误动、拒动概率。在复杂电网环境下,机器学习模型可快速识别故障特征,辅助继电保护做出更科学
的决策。
2.3 两者在系统安全中的联动机制
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继电保护在保障系统安全方面形成紧密的联动机制。当故障发生时,自动化监控系统(如 SCADA)通过分布于全网的传感器实时捕捉电压、电流等参数异常,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中心。控制中心依据预设逻辑初步判断故障类型与位置后,指令继电保护装置动作,切除故障设备。随后,自动化系统启动故障恢复流程,通过配电网自动化的馈线终端单元(FTU)进行负荷转移与供电恢复,同时将故障信息反馈至调度自动化系统,辅助制定后续检修计划。在新能源并网场景中,这种联动尤为重要,风电、光伏的间歇性出力可能引发电压波动或频率异常,继电保护与自动化系统需协同工作,动态调整保护策略与运行参数,确保新能源可靠接入与电网稳定运行,共同构筑起电力系统安全防线。
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分析
3.1 智能变电站中的集成应用
智能变电站作为电力系统自动化与继电保护深度融合的典型场景,依托 IEC 61850标准实现了设备间的无缝通信与协同运作。站内保护装置、测控装置、合并单元等通过数字化网络连接,构建起 “三层两网” 架构。继电保护装置作为核心节点,接收来自电子式互感器的采样值数据,结合自动化系统的拓扑信息,实现精准故障定位与快速切除。
3.2 电网调度自动化与继电保护的协同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与继电保护的协同是保障全网安全运行的关键。调度自动化系统通过 SCADA 实时采集全网运行数据,利用能量管理系统(EMS)进行潮流计算、安全分析与优化调度;继电保护装置则负责故障的就地快速处理。当系统发生重大故障时,两者通过广域通信网络实现信息交互:继电保护动作后,立即将跳闸信号、故障类型等信息上传至调度主站,辅助调度员判断故障影响范围;调度自动化系统则根据电网实时状态,向保护装置下达调整指令,例如在系统解列时协调保护定值切换,避免非同期合闸。
3.3 新能源并网中的保护与自动化适配
随着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大规模接入,电力系统的电源结构与运行特性发生显著变化,对继电保护与自动化技术提出新挑战。新能源发电的间歇性、波动性导致系统短路电流特性复杂,传统保护原理面临适应性问题。通过智能量测装置实时监测新能源电站的输出功率、电压频率等参数,自动化系统动态调整无功补偿与有功控制策略,维持电网稳定。继电保护需采用自适应保护算法,根据新能源接入位置与容量动态调整整定值,例如利用分布式电源故障电流预测模型优化保护动作逻辑。
结语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与继电保护相互依存、协同发展。继电保护作为安全核心,与自动化技术深度融合,共同提升电网运行效率与可靠性。在新能源加速并网、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的当下,三者的协同创新是应对技术挑战、保障能源安全的关键。未来需持续深化融合,推动电力系统向智能化、低碳化迈进,为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参考文献
[1]徐建斌,朱杭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24,31(07):92-93+97.
[2] 陈铭婷, 蒋佳烨.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J]. 自动化博览,2023,40(12):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