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跨学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方海燕

闽侯县荆溪关口小学 350000

摘要:本文立足于跨学科背景,探究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创新路径,通过学科知识融通、思维方式激活与视野拓展三个维度构建整体教学框架。本文发现跨学科教学能够有效的突破传统语文教学局限,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多元学习体验。通过实践证明,多元整合模式、深层实践体系与创新评价机制共同构成跨学科语文教学体系核心要素,有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目标。

关键词:跨学科教学;小学语文;教学策略

一、融通学科知识,构建语文教学整合模式

教师应该从文本内容切入,挖掘语文教材中蕴含数学、科学、历史、地理等学科元素,建立知识联结点,促进学科间自然融通。构建主题式教学单元,打破固有学科边界,围绕核心素养展开综合学习活动,如围绕测量与表达主题,引导学生探索数学计量单位演变历史,感受中华传统计量智慧。建立跨学科协作机制,形成教师合作共同体,语文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备课、协同教学,从不同学科视角展开教学活动。运用问题导向学习方式,构建真实情境,设计生活化学习任务,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数字化学习平台,整合多媒体资源,构建虚拟学习空间,汇集各学科优质学习资源,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与学习需求,自主选择学习内容与路径,实现个性化学习目标。

以二年级上册《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为例,教师应当巧妙融入数学、物理、历史多学科知识,构建整合教学模式。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当协同数学教师设计称象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无法直接测量重量问题。导入环节,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称重工具图片,引入历史背景知识,激发学习兴趣。文本解读环节,引导学生理解恰好平衡概念,结合物理学杠杆原理,解释船浮水面高度变化原理。知识拓展环节,设计小小称重师活动,学生分组尝试用不同方法测量难以直接称量物体重量,如使用水置换法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或使用简易天平测量小物件重量,亲身体验曹冲智慧。学生可制作小船模型,通过实验验证等量替代原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课堂延伸环节,引导学生收集整理人类历史上重要测量方法,如古埃及测量金字塔高度方法、我国古代测量井深技术等,编写《奇妙测量史》手抄报。通过跨学科整合教学,学生不仅掌握语文知识,还学习数学计算方法、物理浮力原理、历史文化知识,实现学科知识融会贯通。

二、激活学科思维,深化语文教学实践体系

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分析文本观点合理性,培养严谨思考能力。发展逻辑推理能力,强化语言表达精确性,借鉴数学思维训练方法,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注重论证结构严密性,观点论述清晰性。培养系统观察能力,提升语言描述准确性,结合科学观察方法指导学生进行细致观察,用准确语言描述所见所闻。强化空间想象能力,丰富文本理解维度,融入美术与地理学科空间概念,帮助学生构建文本空间意象。注重历史思维培养加深文化理解的深度,引入历史视角解读古代文学作品,帮助学生将文本置于特定历史背景下理解,感受文本蕴含历史文化内涵。鼓励创新思维发展,拓展语文学习可能性,借鉴艺术创作方法,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改编,培养创新表达能力。通过多元学科的思维方式激活,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将更具深度与广度,学生将形成跨学科思维习惯,提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综合能力。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盘古开天地》的教学为例,教师应该综合激活多学科思维,深化语文实践体系。课前设计环节,教师应该预设思维导图,将中国神话与世界各国创世神话相连接,构建全球文化视野。课堂伊始,引导学生运用历史思维,探讨远古先民创造神话目标与现代科学认知差异,理解神话产生历史文化背景。文本解读环节,运用比较思维方法,组织学生对比《盘古开天地》与古希腊创世神话异同点,发现文化共性与差异,培养跨文化思维能力。结合地理学科空间概念,引导学生想象天地初开混沌状态,通过绘制宇宙形成图解,将抽象概念具象化,深化文本理解。融入科学思维训练,设置神话与科学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现代宇宙形成学说角度审视神话内容,辨别神话想象与科学解释区别,培养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精神。表达实践环节,学生可选择感兴趣角度,开展创世神话新编创作活动,如编写盘古开天地续篇,或创作融合科学知识现代版创世故事,或设计盘古形象变迁多媒体作品,激发创新思维。通过多元学科思维激活,学生不仅理解文本表层意义,更能从文化传承、科学认知、艺术表达等多角度深度解读文本,实现语文学习内涵拓展与思维能力提升。

三、拓展学科视野,创新语文教学评价机制

教师应该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关注学习全过程。采用学习档案袋方式记录学生跨学科学习轨迹,包括阅读笔记、写作作品、研究报告、表演视频等多样化学习成果,全面展现学习进步过程。其次,实施项目化学习评价,考查综合应用能力。设计跨学科主题项目,如传统节日研究家乡变迁调查等,学生需综合运用语文、历史、社会等学科知识完成项目任务,教师从知识应用、资料收集、团队协作、成果展示等多角度进行评价。构建多主体参与评价机制,拓宽评价主体范围。打破教师唯一评价者身份,引入学生自评、互评,家长参评,社会专业人士评价等多元评价方式,形成全方位评价格局。

教师应该采用情境化的实践评价,检验实际运用能力。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如举办小小非遗传承人活动,学生需查阅资料,撰写非遗介绍文稿,制作展示材料,开展现场讲解,教师从中评估学生综合语文能力。还要注重创新表达评价,鼓励多样化呈现方式。接纳学生通过绘画、手工、表演、多媒体制作等非传统方式展现语文学习成果,拓展语文表达边界。最后,建立数字化评价平台,实现智能化评价追踪。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学习数据库,记录分析学习数据,形成学习曲线图为教学调整提供依据。这种教学不但能提高学习兴趣和课堂效率,更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结论:基于跨学科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表明,融通学科知识构建整合模式、激活学科思维深化实践体系、拓展学科视野创新评价机制三方面构成有机整体,共同支撑跨学科语文教学体系。跨学科教学突破传统学科界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综合思维能力,促进核心素养形成。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应进一步加强学科间深度融合,注重思维方式训练,完善多元评价体系,构建更为科学有效教学策略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郝紫欣.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设计研究[D]. 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24.

[2] 巫碧芳. 小学语文跨学科主题教学策略研究[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5(1):155-157.

[3] 李庆臣. 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融合策略探究[C]//教育教学与管理论坛论文集. 202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