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的案例

作者

周莎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七小学 邮编:842000

摘要:在当今教育领域,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和日常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并通过具体案例展示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案例

引言

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单纯的知识传授已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核心素养的提出,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挑战。量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一环,它关乎学生对数量的感知、理解和应用能力,是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量感培养的关键时期,因此,探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显得尤为重要。

1.数据收集与有余数除法的整合教学案例

在"数据收集与有余数除法的整合教学"设计中,本研究构建了"问题驱动-具身体验-模型建构"的三阶段教学框架。以某小学二年级"班级图书角管理"项目为载体的教学实践表明,通过数据收集活动与除法运算的有机整合,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结构化认知。

教学实施分为三个认知进阶层次:首先,创设"图书角座位分配"真实情境,要求学生统计班级图书角共有多少本图书、多少个座位。在数据收集阶段,教师引导学生采用"5本一摞"的实物分组方式整理图书,使学生在触觉操作中建立"5本"的基准量感。当图书总数出现非5的整数倍时,如统计结果为38本图书、7个座位,学生自然产生认知冲突,为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建构提供必要性支撑。

在问题解决阶段,通过阶梯式任务设计实现数学化思维发展。任务1要求用算式表达"每个座位分配几本图书",学生基于实物操作结果列出38÷7=5余3。此时教师引导关注余数的量级属性:"余数3本相对于总数38本是什么量级?是否需要调整分配方案?"学生在讨论中自发提出三种策略:策略A建议将余数平均分配至部分座位(每座+1本),策略B主张添加临时座位容纳余数,策略C提出调整初始分配量。这种对余数量级的分析过程,正是量感培养从精确计算向策略选择迁移的关键节点。

在模型应用阶段,学生需将解决方案迁移至座位轮值管理问题。通过每周座位使用频率统计,要求用有余数除法计算各组使用时长。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处理计算结果中的余数,还需根据问题情境判断余数的现实意义——如余数1天对应的小时段分配,促使学生理解余数的相对量级对方案可行性的影响。教师同步引导学生建立"余数<除数"的数学规则与"余数量级应结合实际情境判断"的双重认知图式。

教学效果评估显示,该整合模式在三个方面成效显著:其一,实物分组的具身操作使100%学生能准确建立"5本"的基准量感,相较于传统教学方法,学生对数量级的直观判断准确率显著提升;其二,在余数处理环节,83%的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两种以上解决方案,表明量感发展已从单一技能训练转向策略性思维;其三,通过前后测对比,学生在涉及非标准单位换算的问题解决中,策略选择的合理性提升明显,特别是在处理非常规量感问题时展现出更强的迁移能力。案例实践证实,将数据收集的具象经验与除法运算的抽象思维相结合,能有效突破量感培养中"数"与"量"的认知割裂问题。

2.万以内数的认识进阶教学案例

在"万以内数的认识进阶教学"设计中,本研究采用"具身感知-生活映射-结构建模"的三阶认知发展模型,以某小学二年级"校园建筑探秘"项目为载体展开实践。教学实施通过构建具象化参照系、建立生活化类比系统、发展结构化数模表达三个维度,有效破解大数量级认知中的抽象化难题。

首先创设"校园建筑高度探秘"情境,引导学生实地测量教学楼不同区域高度。通过分组测量门框(约2米)、楼梯层高(约3米)、建筑总高等多级数据,借助计数器逐级累加建立千位概念。当测量至四层建筑总高接近12米时,教师引入"百层大楼"思维实验:"若每层3米,百层楼有多高?相当于多少座教学楼叠加?"学生在具身经验基础上,通过实物堆叠(积木模型)与数字倍增的同步操作,直观感知"三百米"与"万"的数量级关联。

随后,教学进入"生活映射"阶段,旨在将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与生活场景相关的任务,如"家庭居住楼层高度统计"和"超市商品数量估算"。在楼层高度统计任务中,学生需调查并记录家庭成员所居住楼层,通过楼层数与每层高度的乘积计算总高度,从而理解高度与楼层数之间的量化关系。超市商品数量估算任务则要求学生根据购物清单,估算所需购买商品的总数量,并在实际购物后进行核对,以此加深对万以内数的实际运用能力和估算技巧。

在"结构建模"阶段,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结构化思维与数模表达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构建数量级对比图,将校园建筑高度、家庭成员居住楼层高度、常见物体尺寸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呈现,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数量关系图谱。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数量变化规律,如"随着楼层数的增加,总高度呈线性增长",以及"在商品数量估算中,大件商品数量对总数的影响更为显著"等,以此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

教学实践结果显示,采用"具身感知-生活映射-结构建模"的三阶认知发展模型,有效促进了学生对万以内数的深入理解与应用能力。学生在数量级感知、估算技巧、结构化思维等方面均表现出显著提升。特别是在解决非常规量感问题时,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展现出较强的迁移与创新能力。

结语

通过对上述两个教学案例的深入分析与实施效果的评估,我们不难发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生量感培养路径具有显著的实践价值。数据收集与有余数除法的整合教学,不仅强化了学生对数量关系的结构化认知,还促进了他们从精确计算向策略选择的思维迁移。而万以内数的认识进阶教学,则通过具象化参照系、生活化类比系统以及结构化数模表达,有效破解了大数量级认知中的抽象化难题,使学生的量感得到了实质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吴红艳.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数学量感培养策略[J].《中国科技经济新闻数据库 教育》,2025年第1期041-044,共4页

[2] 曾吐容.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量感的培养路径[J].《漫科学(科学教育)》,2024年第7期134-136,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