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措施
李杨
身份证号码:370302199212201116
引言
随着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持续扩大和技术的不断升级,机械设备已成为保障工程顺利推进的关键要素。从超高压输电线路架设到智能变电站建设,各类大型、精密机械设备的应用愈发广泛。当前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普遍存在粗放化、非标准化问题,导致设备故障率高、资源浪费严重、施工安全隐患突出。这些问题不仅增加工程成本,还严重影响电力工程建设质量与进度。探索并实施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措施,对提升电力工程建设管理水平、保障工程安全高效运行、推动电力行业可持续发展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
一、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的重要性
1.1 提升施工效率与质量
标准化管理通过制定统一操作规范,确保设备高效运行。以输电线路架设中起重机操作为例,标准化操作可使每次吊运精准高效,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的时间浪费,大幅缩短施工周期。标准化的设备维护流程保证设备始终处于良好状态,减少故障发生,保障施工质量。在某变电站建设项目中,实施标准化管理后,设备故障率降低,工程质量验收一次性通过率显著提高。
1.2 保障施工安全
明确的安全标准与操作规程是预防事故的关键。标准化管理要求对设备进行定期安全检查,及时排除隐患。在电力施工现场,对各类电气设备接地保护实施标准化检测,确保接地可靠,有效防止触电事故。对特种设备操作人员进行标准化资质审查与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与操作技能,降低人为失误引发的安全风险。
1.3 降低成本
从设备采购环节,标准化管理依据工程需求制定合理采购标准,避免盲目采购。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标准化维护降低设备维修成本。标准化的设备调配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闲置浪费。电力工程通过标准化管理,设备采购成本和维修成本降低,整体成本得到有效控制。
二、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管理现存问题
2.1 设备采购与配置不合理
设备采购环节缺乏科学规划,是当前电力工程建设的一大弊病。部分企业在采购前未深入调研工程实际需求,导致采购设备与施工任务脱节。设备选型过程中存在盲目追求低价的现象,部分企业过度关注采购成本,忽视设备性能与质量,引入故障率高、能耗大的设备。这些设备在投入使用后频繁出现故障,维修成本居高不下,反而大幅增加了工程整体支出,同时对施工安全也构成潜在威胁。
2.2 人员管理问题
人员管理方面,操作人员技能不足问题尤为突出。许多施工人员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对机械设备的操作规范、安全规程知之甚少。在操作复杂设备时,常因错误操作引发故障甚至安全事故。如在塔式起重机作业中,部分人员未按规定流程进行吊装,导致重物坠落,不仅损坏设备,还危及现场人员生命安全。设备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与管理经验,在设备调配、故障处理等工作中难以发挥有效作用。企业培训与考核机制不完善,培训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2.3 设备维护管理不到位
设备维护管理方面,维护计划缺乏科学性。部分企业未依据设备类型、使用频率、运行状况等因素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存在过度维护与维护不足并存的现象。对于一些关键设备,因维护不及时,小故障演变成大问题,导致设备长时间停机,严重影响施工进度;而对部分设备的过度维护,则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维护技术手段落后,多数企业仍依赖传统的人工检查与维修方式,缺乏对智能诊断、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的应用,难以快速准确地诊断设备故障,维修效率低下。设备维护记录不完整、不规范,缺失关键维护信息,使得设备维护工作缺乏连续性和可追溯性,为后续故障排查与维修带来极大困难。
2.4 设备信息化管理滞后
在设备信息化管理中,多数企业信息化平台功能单一、不健全,既不能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预警,也不能对设备的状态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利用,大部分设备运行数据没有被企业所有效利用,企业不能具备数据挖掘及专业分析能力,无法从海量的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无法提前预知设备发生潜在的故障,容易错过设备的维护窗口期。同时设备信息在各职能部门之间不能有效地共享,存在信息的孤岛现象。
三、电力工程建设中机械设备标准化管理措施
3.1 构建标准化设备采购与配置体系
合理配备、规范购置是设备管理的基本要求,设备购买前,应组成评估小组,根据工程项目规模、施工工艺、施工工期要求,并借助 BIM 模拟施工,精准测算设备需求指标参数,形成采购设备的标准化要求。编制设备选型的准库,对于选购设备,在性能、能耗、安全等各项指标方面进行规定,对设备厂家的选定引入第三方质量保证体系,对候选设备通过第三方检测,杜绝因价格导向所造成的设备选型错误。
3.2 加强人员标准化管理与培训
人员是设备管理最根本的要素,构建人员标准化管理体系,对操作人员编制内容包括设备操作、安全操作、应急处理的标准化操作手册,实行“理论学习+模拟实操+现场考核”的三阶段培训,做到持证上岗;对管理人员实行持证上岗管理制度,具备设备的全过程的管理知识,定期参加行业内培训。建立员工技能档案,开展定期的技能比武及业绩考核,与薪酬晋档挂钩。
3.3 完善设备维护标准化流程
保证设备平稳运转需要设备维护标准化。分级分类形成设备维护标准,依据设备关键程度、设备运行情况划分维护分级,形成预防性维护清单。运用振动检测、油液检测等状态检修技术,采集设备实时运行信息,通过大数据算法计算故障可能性,即“预防维修”转变成“主动维修”。形成标准化的维护工单,报修、派单、维修、验收程序要有标准,维护人员认真填写故障表现、维修过程、更换件等信息形成追根溯源的维护档案。
3.4 推进设备信息化标准化管理
信息化为设备标准化管理提供技术保障。建设设备管理信息平台,集成设备管理所有管理功能,建立集中统一管理的信息平台,并集成运行监控、维护调度等功能模块,做到设备全生命周期数据统建、统一管理;采用物联网技术给设备装配传感器,实时采集设备运行参数,通过 AI 算法实现异常预警;建设标准化数据接口,打通施工、管理、维护部门的数据接口,实现共享和协同。
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现存问题,针对性提出标准化管理措施,为优化设备采购、人员管理、维护流程及信息化建设提供了系统方案。这些措施有助于提升设备管理效率、降低成本与风险。但研究在新技术应用深度、跨区域管理适配性等方面仍有局限。未来需紧跟行业发展趋势,持续完善标准化体系,推动电力工程机械设备管理向智能化、高效化迈进。
参考文献
[1]王洋洋.电力建设工程管理中质量及工程进度管理措施探讨[J].大众标准化,2021,(02):24-25.
[2]匡正,肖璐,刘媛媛.水利工程机电设备标准化管理编码初探[J].上海大中型电机,2024,(02):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