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在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
谢耀斌
身份证号码:622224197102211572
引言
在教育公平与特殊教育发展备受关注的当下,聋校教育作为特殊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诸多教学挑战。初中美术欣赏课对于培养聋生审美能力、促进情感表达与社会融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传统教学模式受限于沟通障碍、教学资源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聋生学习需求。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应用分析
1.1 教学资源优化
大数据分析推荐技术能够借助强大的计算和分析功能对数据进行整理推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整合美术欣赏教学资源。在进行教学资源推荐的时候,能利用图像搜索或推荐技术针对计算机所教学目中推荐相关的美术作品、音乐艺术纪录片等教学资源,并且按时间、艺术家、流派等进行分类,来制作适合美术教师使用的美术欣赏教学资源,给美术欣赏课资源推荐系统带来实时的新型资源。人工智能也能够将抽象的艺术知识信息转化成计算机可进行模拟的教学资源,对古代的建筑进行建模,方便聋生在多媒体平台上进行观看,这种教学资源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现建筑艺术的精华,有效弥补课堂教学资源稀缺、图像展示形式单一枯燥的问题,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1.2 教学模式创新
借助于人工智能的赋能,聋校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向智能化个性化教学模式发展。对于个性化学习路径的建设,在学生的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人工智能可以根据学生的进度,智能地改变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的难易程度。通过建立手语翻译软件、虚拟助理等智能化手段,来克服聋生在课堂教学中与老师交流的障碍。虚拟助理可以在线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采用手语手势、图像标示来帮助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利用人工智能互动白板的功能,帮助聋生在课堂上用手势或者是触控的方式参与课堂的学习和交流,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更多参与到课堂的讨论分析中来,由单纯被老师灌输性的教学转为与老师之间的互动交流、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1.3 学习效果检测
人工智能为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堂的学习成绩评价开创了新局面,建立多维、精准、科学的学习成绩评价系统。针对学生课堂注意力、作业学习、绘画成绩等行为表现信息,进行大数据的机器学习、分析、定位,可以对学生掌握的美术知识、美术课堂中的美术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进行测评,并能给学生提供精准有效的评估数据,对学生美术课堂表现的优缺点反馈评价报告,再通过大数据分析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准确的评估反馈,从而为教师“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有效性教学活动提供依据与服务,达到评价教学质量持续提高的目的。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面临的问题
2.1 技术层面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实现的功能中,在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的诸多功能表现上都存在着缺陷。首先,在实现手语翻译上,往往会出现不准确的发音,存在翻译延迟的情况。其次,手语的使用方式是具有一定差异性的,各地之间不同人群的手语存在差异,而美术学科的艺术表达中有大量的抽象概念性语言,因此,利用人工智能手语翻译的软件存在无法准确译述美术学科中的复杂艺术术语与艺术情感,使得美术信息产生的误差比较大。另外,由于人工智能系统的不稳定,可能会因为网络条件和系统的性能造成卡顿或崩溃等现象,在播放虚拟艺术馆、高清晰度艺术影像,可能会出现阻碍整个课程设计教学的现象。
2.2 教学层面问题
教师作为教学实施的关键主体,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方面能力亟待提升。多数聋校教师缺乏人工智能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面对智能教学设备与软件,操作生疏,难以充分发挥其教学优势。传统教学观念根深蒂固,部分教师习惯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对人工智能带来的互动式、个性化教学模式接受度低,担心技术应用会打乱教学节奏,难以把控课堂。
2.3 社会层面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的应用,面临社会资源与支持不足的困境。资金投入方面,相较于普通教育,特殊教育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与设备采购上的资金明显短缺,导致学校难以引进先进的智能教学设备,无法及时更新系统软件。政策法规的不完善也制约了技术发展,缺乏针对特殊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的规范标准,在技术应用安全性、数据隐私保护等方面存在监管空白。
三、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应对措施
3.1 技术优化措施
为提升人工智能技术在聋校美术教学中的适用性,需集中攻克技术难题。在手语翻译系统优化上,应联合特殊教育专家、语言学家与技术研发团队,构建涵盖多地区手语习惯、美术专业术语的动态数据库,运用深度学习算法持续训练翻译模型,提升对抽象艺术概念和复杂美术术语的翻译准确性与实时性,确保教学信息精准传递。针对智能系统稳定性问题,为聋校配备高性能服务器、稳定网络设备,通过压力测试与漏洞修复,增强系统抗干扰能力,保障虚拟艺术展览、高清视频播放等教学功能流畅运行。
3.2 教学改进措施
教学层面需以提升教师能力、革新教学理念为核心,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开展分层分类的教师专项培训,从基础操作技能到高级应用策略,帮助教师熟练掌握智能教学设备与软件使用方法,学会运用智能评估系统分析教学数据,制定个性化教学方案。建立聋校美术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组织专业团队结合聋生认知特点和教学需求,开发优质资源,包括手语解说的艺术作品库、互动式教学课件等,并对资源进行科学分类与整合,形成系统化的教学资源体系,方便教师灵活选用。
3.3 社会支持措施
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体系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聋校美术教学中应用的关键。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特殊教育人工智能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学校采购先进智能教学设备、更新软件系统,以及开展技术研发与试点项目。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特殊教育领域人工智能应用标准,明确技术应用规范与数据安全要求,加强对技术应用过程的监管,保障教学活动安全有序开展。通过媒体宣传、公益活动等方式,提升社会对聋生教育的关注度,鼓励企业、公益组织、高校等社会力量参与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在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广泛应用提供坚实保障。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聋校初中美术欣赏课带来创新变革,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模式与精准评估,显著提升教学质量与聋生艺术素养。但技术适配、师资能力及社会支持等问题仍待解决。需深化技术研发与教育融合,加强多方协同,推动人工智能在聋校美术教育中更广泛、高效应用,助力聋生在艺术世界中绽放独特光彩,为特殊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魏燕珂,周翟.聋人文化视域下聋校学生青春期教育问题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24,44(01):54-56.
[2]龚娜.信息技术与聋校教学的有效整合课题研究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5,(4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