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白玉秀
天祝藏族自治县大红沟镇初级中学
摘要:本研究聚焦农村小学,旨在探索信息化背景下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创新策略。通过分析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信息化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相关创新策略及其实施路径。研究发现,运用信息化手段可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教育公平,推动农村教育现代化进程。本研究成果为农村小学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参考,有助于农村小学更好地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校本课程。
关键词:信息化;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
一、引言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领域,重塑教育生态(Smith&Johnson,2019)。农村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关键一环,却在信息化进程中面临诸多困境。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不足也制约着农村小学教育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下,探索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意义重大。
二、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当前,众多研究关注农村小学教育信息化与校本课程。在信息化方面,研究指出农村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教师信息化能力参差不齐,制约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上,农村小学存在规划缺乏系统性、内容与实际脱节、管理方式落后等问题。在二者结合领域,虽有研究探讨利用信息化工具设计课程、构建管理平台等,但整体系统性研究仍不足,有待进一步探索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
三、农村小学教育现状与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可借助信息化实现创新。一方面,构建功能一体化的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课程规划、资源管理、教学评价等功能。教师能在平台制定课程计划、便捷管理资源,平台还能自动收集分析评价数据,辅助教学决策。另一方面,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管理流程,如借助移动学习技术,教师可随时随地管理课程;依靠教育云平台实现数据安全存储与共享;借助智能教学系统,依据学生学习情况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提升管理效率与教学质量。
四、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创新策略
4.1基于信息化的课程设计
信息化为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设计带来新契机。借助在线课程设计平台,教师能够突破地域和资源限制,将丰富的多媒体资源融入课程。例如在设计乡土文化课程时,可整合当地民俗活动的图片、视频,以及民间故事的音频资料,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教育大数据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分析学生日常学习数据,能精准把握他们的兴趣点和知识薄弱环节。若发现学生对自然科学类知识兴趣浓厚但理解困难,教师可在课程设计中增加相关趣味实验和案例,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如此一来,既提高了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又能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让校本课程更好地服务于农村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4.2信息化资源整合
农村小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与校本课程进行有机融合。例如,引入知名在线教育平台的优质课程作为补充,像数学思维拓展课程、英语口语训练课程等,让农村学生能够接触到与城市学生相近的优质教育内容。同时,积极整合数字图书馆资源,将丰富的电子书籍、学术期刊等引入校本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学校应鼓励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多媒体制作与编辑技术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文化特色,制作如“家乡的传统手工艺”系列视频,详细展示剪纸、编织等手工艺的制作过程;或者创作“民间故事动画集”,将当地流传的故事以生动有趣的动画形式呈现出来。这些资源不仅丰富了校本课程内容,还传承和弘扬了地方文化。
五、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管理创新策略
5.1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
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是农村小学校本课程高效管理的核心。平台需具备多维度功能,在课程规划上,为教师提供可视化模板,方便设定教学目标、安排进度,还能在线协同备课,促进教师间交流合作。资源管理方面,支持多种格式资源上传,按学科、年级分类存储,教师可快速检索下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教学评价功能更是关键,借助大数据技术自动收集学生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数据,生成直观图表和详细报告。教师据此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如某些知识点学生理解困难,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校本课程教学质量。。
5.2利用信息化技术优化管理流程
借助信息化技术能显著优化农村小学校本课程管理流程。移动学习技术赋予教师更大便利,他们可通过手机、平板上的教学APP随时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还能及时发布课程通知,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提高管理效率。
教育云平台为课程管理数据提供了安全稳定的存储和共享环境,教师可随时随地获取教学资料,分享教学经验。智能教学系统则根据学生学习数据进行精准分析,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计划,推送个性化学习内容,实现因材施教,有力推动校本课程管理向智能化迈进。
六、创新策略的实施路径
6.1需求分析与调研
需求分析与调研是推动农村小学信息化校本课程建设的基石。通过分层设计问卷,全面收集数据。针对学生,了解其信息获取习惯、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期待;面向教师,掌握其信息化教学的应用现状、困难及培训需求;对学校管理层,则聚焦学校信息化发展规划、校本课程建设方向等。
除问卷外,实地考察必不可少。深入教室观察教学,与师生互动交流,直观感受信息化教学的实际场景。例如,发现部分学校因网络不稳定,影响线上教学资源的使用。综合问卷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运用数据分析工具进行深入剖析,精准定位农村小学在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中的真实需求,为后续策略制定提供可靠依据。
6.2教师培训与支持
教师培训与支持是农村小学信息化校本课程发展的关键环节。针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实际情况,邀请教育信息化领域专家开展培训,内容涵盖教育云平台使用、课程资源制作与应用、智能教学系统操作等核心技能。
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教师能灵活参与学习。培训中注重实践操作,组织教师制作信息化教学课件、运用智能教学系统开展模拟教学,让教师在实践中熟练掌握技术应用。
此外,建立专门的技术支持团队,为教师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当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遇到技术难题时,技术支持团队可通过电话、网络远程协助等方式,及时解决问题,帮助教师消除使用信息化工具的后顾之忧,推动信息化教学顺利开展。
6.3持续改进与优化
建立有效的持续改进与优化机制,对农村小学信息化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多种渠道收集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反馈意见,例如在学校官网、信息化管理平台设置反馈专区,定期开展问卷调查、座谈会等。
基于这些反馈,对课程和管理策略进行针对性调整。若学生反映校本课程内容难度过高,教师可利用教育大数据重新评估学生水平,简化内容、增加趣味性案例;若教师提出管理平台操作不便,技术团队应及时优化界面设计、简化流程。
同时,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将新的技术和理念融入其中。如引入虚拟现实、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教学方式,不断提升校本课程的质量和管理效率,更好地满足农村学生的学习需求。
七、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表明,基于信息化的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创新策略成效显著。通过实践,这些策略提升了校本课程质量,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与参与度,推动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了农村教育公平。然而,研究仍有拓展空间。未来应聚焦新兴技术的深度应用,如探索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技术在教学中的创新实践,打造更具沉浸感和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同时,要强化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研究,确保创新策略长效实施,持续为农村小学教育注入活力,提升教育质量。
本文为武威市市级科技计划项目《运用信息化提高农村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的有效性研究》(项目编号:WW24B01SF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