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视域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周玲娣
浙江余姚马渚章村小学 315450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在当前“双减”政策与教育公平不断推进的背景下,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更受到广泛关注。农村地区受经济条件、师资力量与家庭教育水平的制约,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心理缺失、情绪障碍与社会适应性不足等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干预与引导,可能会影响其学习效率、生活态度以及未来人格的健康发展。因此,农村小学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的直接组织者和学生成长的核心陪伴者,必须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重任。
一、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农村小学阶段是儿童心理发展和性格养成的关键期,学生的认知模式、情绪体验、人际关系和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逐渐成型。若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动力不足、社会交往障碍、逆反心理甚至心理疾病,直接影响其学业成绩与成长方向。班主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为其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性。班级管理不仅依靠制度和纪律,更依赖于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心理互动[1]。
二、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掌握学生心理需求,提高自身教育能力
农村小学学生心理问题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要求班主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与专业的教育素养。班主任要通过日常交流、课堂观察、作业反馈以及与家长的沟通,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情感需求。部分学生因学业压力或家庭贫困而表现出焦虑情绪,部分学生因缺乏父母陪伴而显得孤僻,部分学生在同伴交往中容易产生自卑或冲突。班主任只有真正了解这些心理状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班主任自身需不断提升心理教育能力。传统的班主任角色多强调纪律管理与学习督导,而在“以生为本”的教育观念下,班主任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与教育技巧。例如,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掌握识别心理问题的常见方法;学习情绪管理技巧,以便在学生情绪失控时提供科学引导;学习沟通与谈心技巧,提高与学生交流的有效性。班主任应善于利用学校和社会的资源。例如,与心理健康教师、校外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建立心理问题干预机制;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与主题班会,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意识。通过自身能力提升与资源整合,班主任能够形成科学、专业和持续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2]。
(二)提供榜样正面典型,做好心理健康干预
班主任是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重要榜样,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与心理倾向。在农村小学,学生心理尚不成熟,模仿与依赖性极强。因此,班主任应以积极向上的心态示范,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品质。班主任要以身作则,展示良好的心理素质。面对工作压力或突发问题时,班主任若能保持冷静、理性与积极的态度,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也会学习到应对困难的方法。例如,遇到班级矛盾,班主任以包容与沟通的方式解决,学生便能学习如何在冲突中寻求理解与合作。班主任应当善于发掘并宣传学生中的正面典型。农村小学学生个体差异大,班主任若能通过表扬、展示与激励,将积极向上的学生行为树立为榜样,能够在班级中形成“向善、向上”的心理氛围。鼓励互助、分享、合作的行为,弱化攀比、冷漠与排斥的现象。在心理健康干预方面,班主任要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帮助”。当学生出现情绪低落、学习退缩、行为异常等情况时,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了解问题根源,并采取合适的干预措施。对于轻微问题,可以通过谈心、同伴支持、活动引导等方式解决;对于较严重的问题,应及时联系家长或专业心理机构,确保学生得到科学的帮助。
(三)通过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带动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班级氛围是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外部条件,和谐的班级氛围能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与归属感。农村小学班主任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通过制度建设、活动开展与文化引领,构建积极健康的班级氛围。班主任要建立民主、平等、尊重的班级文化。在日常管理中,避免单纯依赖命令与惩罚,而应通过讨论、协商与共建的方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责任感。例如,制定班级公约时可以引导学生共同参与,使其在过程中感受到自我价值与集体归属。班主任要注重开展丰富多样的班级活动。集体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更能有效缓解心理压力。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团队合作游戏、艺术展示、劳动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释放情绪、增进友谊。班主任要注重营造关爱互助的师生关系与同伴关系。班主任应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及时回应其心理需求;同时引导学生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尊重,减少排斥、孤立与欺凌现象。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保障。班主任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日常教学融合,而不是孤立开展。通过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理念,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人物情感,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在劳动教育中增强责任意识,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日常教育的自然组成部分。
结束语
总的来说,在“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班主任不仅要提高自身心理教育能力,深入了解学生心理需求,还应通过榜样示范、正向激励以及科学的心理干预,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同时,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为学生提供安全、积极、温暖的成长环境,是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未来,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应得到更多的制度保障与资源支持,以实现教育公平和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晓燕 . 从班主任的管理视角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J]. 华夏教师 ,2025,(02):33-35.
[2] 黄玲玲 . 班主任转化心理问题学生的策略研究 [J]. 教师教育论坛 ,2024,37(1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