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 双减” 背景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分析

作者

周玲娣

浙江余姚马渚章村小学 315450

“双减”政策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从以往“唯分数”“唯升学”的功利化倾向逐步走向“减负增效”的发展新阶段。农村小学作为基础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资源、家庭支持以及社会关注度方面常处于弱势,而“双减”政策为其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在农村教育生态中,班主任不仅承担教学与管理职责,更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的重要桥梁。家校共育的有效开展,既能够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能缓解教育资源不足带来的问题。本文立足农村小学的教育实际,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分析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价值与意义,并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策略。

一、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价值

班主任是农村小学教育管理的核心人物。相较于城市学校,农村地区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编制紧张、学科师资缺乏等问题,导致班主任往往承担着多重角色,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更是学生生活与心理成长的引导者。在“双减”政策下,学生学习时间减少,课外辅导受到限制,家庭教育的责任凸显,而家长教育能力参差不齐,迫切需要班主任在家校之间发挥桥梁作用。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有助于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农村家庭普遍存在教育理念滞后、家长外出务工频繁、监护缺位等问题,许多孩子由祖辈抚养,家庭教育质量较低。班主任通过与家庭的积极沟通和指导,不仅能传递科学的教育观念,还能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人目标,从而提升家庭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保障。政策要求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强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家庭教育水平。在农村小学,学生课后学习与生活缺乏有效指导,如果班主任不能发挥引领作用,极可能导致“双减”政策在基层执行中流于形式。通过家校共育,班主任能够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1]。

二、“ 双减” 背景下农村小学班主任开展家校共育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深化家校合作意识

在“双减”政策下,农村小学班主任需要首先转变自身的教育观念,将家校共育视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非附加任务。传统的教育模式中,班主任往往重视课堂成绩管理,对家长的育儿理念和方式缺乏关注,导致家校沟通停留在“通报成绩”层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共育,班主任需要树立“合作共赢”的教育理念。班主任应当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两者只有相互配合才能发挥最大效用。通过与家长分享教育方法和理念,班主任能够促进家长积极参与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强化“育人优先”的观念转变。在“双减”背景下,教育目标不仅仅是提高成绩,更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班主任要主动引导家长从关注分数转向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增强“责任共担”的意识。农村家庭在教育中存在明显短板,班主任需要主动引导家长承担起应有的教育责任,而不是将孩子的成长完全交由学校。通过共同分担责任,可以形成合力,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问题[2]。

(二)使用信息技术扩充家校共育模式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普及,班主任可以借助多样化的工具实现家校互动的高效化和便利化。在农村小学,虽然部分地区网络条件有限,但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家校沟通平台已具备可行性。建立信息化交流渠道。班主任可以利用微信、钉钉、家校通等平台,建立家长群或学习交流群,及时发布学校通知、学生学习任务及教育资讯。通过这种方式,家长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孩子在校表现,并获得教育指导。运用数据化管理方式。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的学习进步、课堂表现、心理状态等信息记录并定期反馈给家长,帮助家长全面掌握孩子的成长情况。数据化管理不仅增强了沟通的科学性,还能让家长感受到教育的透明度与公正性。推动“线上 + 线下”相结合的家校互动。对于外出务工的家长,班主任可以通过视频会议、线上家长会的方式加强联系;对于留守家庭,则可以通过电话沟通和定期家访补充交流。信息技术的灵活应用能够有效弥补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短板,实现家校共育的均衡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宣传。班主任可以通过推送微课堂、教育文章、视频讲解等形式,向家长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和家庭教育方法,从而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三)建立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机制

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于沟通,而沟通是否有效,取决于机制是否健全。班主任在农村小学开展家校共育,应重点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沟通合作机制。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班主任需要制定明确的沟通计划,如每月召开一次家长会、每周进行一次家校联系,确保沟通的及时性与规律性。同时,要避免沟通的片面化,既要传递学生成绩,也要分享学生在品德、习惯、兴趣等方面的表现。构建民主化合作机制。班主任在与家长互动时,应尊重家长的意见和建议,鼓励其参与学校教育事务。例如,可以建立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和活动策划,从而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归属感。注重个性化沟通与差异化指导。农村学生家庭背景差异较大,班主任应根据不同家庭情况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对于留守儿童家庭,需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对于学习困难学生家庭,需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对于成绩优异学生家庭,则需关注其心理压力和全面发展。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班主任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家校合作家庭”等方式,表彰积极配合学校工作的家长,以榜样力量带动更多家庭参与共育。同时,对长期缺席或消极的家长,班主任要耐心沟通,逐步引导其参与。

结束语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不仅是对教育负担的减轻,更是对教育方式和理念的深度革新。在农村小学教育实践中,班主任作为学校与家庭沟通的桥梁,其在家校共育中的作用尤为关键。通过转变观念、利用信息技术和建立沟通机制,班主任能够有效提升家校共育的实效性,推动学生在学业、品德和心理上的全面发展。未来,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农村小学的家校共育模式必将更加完善,班主任的育人价值也将在实践中不断凸显,从而为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和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娟涓 , 何毅梅 .“双减”背景下家校共育的问题及策略 [J].教育科学论坛 ,2021(34):77-80.

[2] 胡芳 . 我国中小学家校合作的问题及对策 [J]. 现代教育论丛 ,2019(02):2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