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数字媒体艺术在水乡古镇文旅中的应用
姚焕
昆山花桥国际商务城中等专业学校
水乡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然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传统水乡文旅面临着体验形式单一、文化传播有限、游客参与度不足等挑战。数字媒体艺术的兴起为水乡文旅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交互装置、数字投影等技术手段,能够实现水乡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数字媒体艺术与水乡文旅融合的理论基础
(一)数字媒体艺术的概念与特征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融合艺术创意与科技手段的新型艺术形态,其核心特征包括交互性、沉浸性、虚拟性和跨媒介性。与传统艺术形式相比,数字媒体艺术打破了时空限制,能够创造出虚实结合的感官体验,激发参与者的主动探索欲望。
(二)文旅融合发展的理论框架
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核心是通过文化资源与旅游要素的有机结合,实现 "1+1>2" 的协同效应。数字媒体艺术作为连接文化与旅游的重要纽带,能够将水乡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可体验、可传播的数字内容,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统一。
(三)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逻辑机理
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逻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资源的保护与活化,解决传统文旅中文化展示形式单一的问题;二是借助智能技术优化旅游服务流程,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质量;三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把握游客需求,实现文旅产品的精准供给。在水乡文旅中,数字媒体艺术正是通过这一逻辑,实现从 " 看水乡 " 到" 体验水乡" 再到 " 创造水乡" 的体验升级。
二、数字媒体艺术在水乡文旅中的应用场景与实践案例
(一)空间重构:历史场景的数字化再现
空间是水乡文旅的核心载体,数字媒体艺术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水乡空间的重构与拓展,创造出超越物理限制的体验空间。
乌镇作为 " 互联网小镇 ",在空间数字化方面走在前列。其世界互联网科技馆通过 "365 天永不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 " 理念,打造了六大沉浸式体验展区。其中,高达 13 米的书页艺术影像采用柔性 LED 屏幕与联屏感应技术,将 " 中华古籍资源库 " 以流动的书页形式呈现,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视觉融合。
(二)文化转译:传统元素的现代表达
数字媒体艺术为水乡文化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创新手段,通过技术赋能实现传统文化元素的创造性转化。
周庄在文化转译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2022 年海峡两岸中秋灯会期间推出的《周庄灯会 AR 元宇宙》光影秀,吸引了 41.9 万观看人次,转发量突破 4.7 万,成为现象级传播事件。该项目通过 AR 技术将 " 大鱼海棠穿桥而过 " 的虚拟场景与周庄实景结合,让游客在虚实交错中感受水乡文化的魅力。
(三)互动体验:游客参与模式创新
互动性是数字媒体艺术的核心优势,通过构建多维互动场景,能够显著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在福建土楼的 " 数字傩戏" 项目中,游客佩戴 AR 眼镜即可与虚拟傩面人共舞,这种沉浸式互动使年轻游客占比从 18% 提升至 65% ,相关非遗传承人的年收入突破 20 万元。乌镇元宇宙城市体验馆则让游客生成自己的数字人,实现与数字人互动、与未来的自己对话等创新体验,成为数旅融合的新地标。
(四)智慧服务:文旅体验的全流程优化
数字媒体艺术与智慧技术的结合,能够实现文旅服务的全流程优化,提升游客的整体体验质量。
乌镇通过与阿里巴巴、高德地图等合作,打造了无纸化景区导览系统,游客通过地图 APP 或小程序即可享受精准步行导航、明星语音导游、一键找点位等服务,有效解决了以往游客迷路、走错路的问题。
在住宿方面,乌镇的智能化酒店实现了 " 刷脸 " 入住、智能安睡系统等功能,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同时提升了住宿舒适度。
三、数字媒体艺术赋能水乡文旅的成效分析
(一)游客体验品质提升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水乡文旅的体验品质。通过沉浸式装置、互动项目等创新形式,游客从被动观赏转变为主动参与,体验维度从单一视觉扩展到多感官融合。乌镇互联网科技馆的 " 穿越空间和时间距离与圣贤孔子对话 " 项目,让游客在虚实结合中获得独特的文化体验;周庄南湖湾光影秀以 " 南湖秋月 " 为主题,通过诗、书、画与光影技术的结合,让游客沉浸式获取水乡文化的感知和奥妙。这些创新体验使游客的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如福建土楼数字化体验项目使游客停留时间从 2 小时延长至 5 小时。
(二)文化传播范围拓展
数字媒体艺术突破了传统文旅的时空限制,极大拓展了水乡文化的传播范围。绍兴文旅微短剧《穿越千年,寻路古城》播出后半个月内,全网阅读量超过 1500 万人次,点赞量超过 8 万;周庄 AR 光影秀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实现了 41.9 万的观看人次;" 跟着《北上》游运河" 活动借助电视剧传播和数字云平台推广,使运河沿线城市游客量激增40% ,民宿预订量同比暴涨 215% 。这些数据表明,数字媒体艺术能够有效扩大水乡文化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三)经济效益显著增长
数字媒体艺术的应用为水乡文旅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直接经济收益方面,咸亨酒店在微短剧带动下国庆首日营收突破百万元;teamLab 无相艺术馆以 198 元票价在开业 3 个月吸引 20 万人次到访;乌镇通过联票优惠活动和智慧服务提升,实现了旅游收入的稳步增长。在间接效益方面,数字项目带动了二次消费的提升,如福建土楼项目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 58% ,带动周边民宿房价增长 40% ;巴城在《北上》剧播出后工作日日均客流超 1 万人次,相比去年同期增长 566% 。
四、数字媒体艺术在水乡文旅应用中的挑战与对策
(一)主要面临的挑战
尽管数字媒体艺术在水乡文旅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应用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一是技术成本与效益平衡问题,高端数字设备的投入和维护成本较高,对于中小型水乡景区构成较大压力;二是文化失真风险,部分项目过度追求技术炫技,忽视了水乡文化的本质内涵,导致体验流于表面;三是专业人才短缺,既懂数字技术又了解水乡文化的复合型人才匮乏,制约了项目的创新质量;四是产业链不完善,如绍兴面临" 影视资源比较欠缺,缺少专业的影视制作基地 " 等问题,影响了数字文旅产品的持续产出。
(二)发展对策与建议
针对上述挑战,推动数字媒体艺术在水乡文旅中的深度应用需要多方协同发力:
第一,坚持技术与文化融合。数字媒体艺术应服务于水乡文化的表达与传播,在技术应用中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乌镇在数智改造中 "尽可能保留酒店原有建筑风格和样式 ",这种平衡理念值得借鉴。项目开发应建立文化专家参与机制,确保数字内容准确传递水乡文化精髓。
第二,构建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社会资本介入等方式解决资金问题。可借鉴昆山市政府发布《元宇宙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做法,通过政策扶持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同时探索 " 基础体验 + 增值服务 " 的商业模式,提高项目的经济效益。
第三,加强人才培养与引进。建立高校、企业、景区联合培养机制,定向培养数字文旅专业人才;优化人才政策,吸引数字创意、现代设计等领域人才集聚,如苏州平江街道 " 推进 ' 平江文创人才 SOHO' 建设 "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