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中历史教学对乡土资源的需求层次与开发模式探究

作者

王显

洛阳市孟津区第一高级中学471100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传统方式渐难满足学生的探索欲与兴趣。乡土资源凭借独特优势,成为教学革新关键要素,其涵盖地域相关的地理、人文、传统文化等内容。将其融入教学,能让抽象历史知识具象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其主动学习,还对提升学生历史素养意义重大,助其理解历史脉络、增强历史感悟与认知能力,故探究其需求层次与开发模式极具现实意义。

一、高中历史教学对乡土资源的需求层次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浅层需求

高中阶段的学生,好奇心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探索欲。历史学科知识繁多且理论性强,传统教学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乡土资源源于学生生活的周边环境,具有天然的亲近感。当地的民间传说、传统节日习俗等,以鲜活的形式呈现,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讲述家乡独特的节日起源,其中蕴含的历史故事可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使他们主动探寻背后的历史真相,为深入学习历史知识奠定基础。这种对学生兴趣的激发,是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最直接、最浅层的需求体现,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改变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刻板印象,开启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大门[1]。

(二)辅助历史知识理解的中层需求

历史教材中的诸多知识抽象复杂,学生理解困难。乡土资源可作为具象化的实例,助力学生理解。学习古代经济发展时,本地古老的商业街道、传统手工艺作坊遗址等,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古代商业活动与手工业发展状况。通过实地考察或资料展示,学生能清晰看到古代建筑格局所反映的商业布局,触摸传统手工艺品,体会古代工艺的精妙,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中关于古代经济模式、生产技术等知识。这种辅助理解的作用,使乡土资源成为连接抽象知识与学生认知的桥梁,提升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加深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在高中历史教学需求层次中处于关键的中层位置,推动学生从表面兴趣向深入知识学习过渡。

(三)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深层需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乡土资源承载着地方独特的历史文化,是家国情怀培养的优质素材。本地的历史遗迹、革命故事等,是家乡发展历程与先辈奋斗精神的见证。学生深入了解家乡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感受先辈为家乡繁荣、国家富强所付出的努力,能在内心深处产生对家乡的热爱与对国家的责任感。参观家乡的抗日纪念馆,了解家乡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事迹,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使他们深刻认识到家国一体的紧密联系。这种从乡土之爱升华到国家之爱的培养过程,是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深层需求体现,对学生价值观塑造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促使学生成为有担当、热爱祖国的新时代青年。

二、高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模式

(一)以教材为基础,融入乡土资源

教材是高中历史教学的基石,教师应依据教材内容巧妙融入乡土资源。以讲解人教版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可从多方面引入乡土资源。在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讲述远古时期中国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的内容时,二里头夏都遗址可作为关键的教学资源引入。教材中虽对夏朝的存在及特征有简要介绍,但文字描述相对抽象。而二里头夏都遗址作为探索夏朝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能让学生直观地触摸历史。​教师可以先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基址、墓葬、青铜器、绿松石器等珍贵文物。引导学生观察宫殿建筑基址的规模和布局,思考其反映出的夏朝政治制度和社会结构特点,如是否存在等级分明的统治秩序。对于出土的青铜器,让学生分析其造型、工艺和用途,探讨夏朝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以及青铜器在当时社会生活中的地位。

组织课堂讨论活动,让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和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现,讨论夏朝是否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证据意识。还可以布置课后探究任务,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学界对于二里头遗址与夏朝关系的不同观点,并撰写小论文阐述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历史研究方法和学术争议的理解。在讲解秦汉时期的历史时,汉光武帝陵为研究东汉历史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教材中重点介绍了东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成就,而汉光武帝陵作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陵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开展虚拟参观活动,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汉光武帝陵的建筑布局、碑刻、石像生等。引导学生分析陵墓的建筑风格和规模,思考其与东汉时期的政治、经济状况以及刘秀个人统治理念之间的关系。例如,陵墓的宏伟壮观可能反映出东汉初期国力的强盛和统治者的威望。

(二)落实乡土资源实践学习

除课堂教学外,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乡土资源实践学习活动。在讲解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乡土文化遗址,如古代墓葬、历史建筑、文化遗迹等地参观考察(计划选取二里头夏都遗址、汉光武帝陵、龙门石窟、魏家坡清代古民居、小浪底工程等本地具有代表性的乡土资源)。学生亲自观察和探索这些遗址,在专业导览的讲解下,了解遗址的地理位置、发掘历史等信息,亲身感受历史的厚重感,深刻理解文化传承的价值与方式。提前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汉光武帝陵景区、龙门石窟管理处、魏家坡古民居保护单位以及小浪底工程相关部门取得联系,沟通参观事宜,确定参观时间、路线和讲解安排。争取获得专业的讲解服务,以便学生能更深入地了解遗址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为学生准备好必要的物资,如笔记本、笔、相机、遮阳帽、饮用水等。同时,考虑到户外活动的安全性,准备急救药品和常用药品。在游览二里头夏都遗址时,引导学生观察遗址的整体布局,包括宫殿区、祭祀区、手工业作坊区、居民区等的分布情况。让学生思考这种布局反映了夏朝怎样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制度,如宫殿区位于中心位置,体现了王权的至高无上。仔细观察出土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分析其造型、工艺和用途。例如,青铜爵的造型独特,反映了夏朝青铜铸造技术的一定水平;陶器上的纹饰则蕴含着当时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观念。。

(三)开展乡土历史知识竞赛

组织学生参与乡土历史知识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积极性与热情的有效方式。竞赛形式可丰富多样,包括答题、演讲、展览等。竞赛题目可广泛涵盖当地的历史事件、名人轶事、传统文化等方面内容。以人教版历史高三《中外历史纲要》上册为例,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与乡土历史相关的知识题目,题目类型可设置为选择题、填空题、解释题等,全面考察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与理解能力。在竞赛组织过程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合作、共同研究、解答竞赛题目。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回答问题,根据答案正确与否获得相应得分,最终评选出得分最高的小组。通过团队合作竞赛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与团队精神。教师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搭建线上或线下竞赛平台[2]。线上平台可设置时间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案;线下平台可在课堂上采用抢答等形式进行得分评定。通过开展乡土历史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对乡土历史的兴趣与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竞争意识,促进学生对乡土历史知识的深入学习与交流。

三、结论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价值,其需求层次涵盖从激发学生兴趣的浅层需求,到辅助历史知识理解的中层需求,再到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深层需求。通过以教材为基础融入乡土资源、落实乡土资源实践学习以及开展乡土历史知识竞赛等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这不仅可以丰富历史教学内容与形式,提升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与积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还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历史综合素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应高度重视乡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断探索创新乡土资源融入历史教学的方式方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更具活力的历史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汲取智慧,成长为有深厚历史底蕴与家国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参考文献

[1] 白莹莹 .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探究 [J]. 宁夏教育 ,2025,(Z1):144-145.

[2] 马国民 . 乡土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J]. 教育 ,2025,(01):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