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对策研究
李建杰
天津市城市道路桥梁管理事务中心道路第三分中心 天津 300384
引言
在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处于如火如荼的发展阶段,而相应的后期维修管理工作却长期落后,出现了许多问题。城市道路是城市管理系统中最主要的一环,它的养护状态对居民日常交通的安全性以及城市运行的有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深入剖析城市道路养护管理中的不足之处,探寻可行的改善途径,对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的综合管理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城市道路养护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设施监管职权不明确
目前,我国城市市政设施管理制度是一个由多个部门组成,带有较强的公共性、服务性等特点的综合性制度,但是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在该体系内,任何一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有赖于各功能单位的有效配合。目前,城市道路养护工作主要采取的是分级管理模式,尽管管理权限相对清晰,但是监督责任分散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就造成了实践中职能交叉,权责不明的问题。城市与地区以及不同的地区,往往在管辖、执法上有不同的管辖权,很难形成合力。由于城市道路自身的特殊性,使得它的治理需要多个部门的协同合作。作为道路维修的主体,城管部门的工作机制还不够完善,很多职能很难在现有法规下得到很好的贯彻,从而影响了整个管理的效能。
1.2 精细化管理能力不足
当前,大量破损道路未进行维修,不但严重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年限,还严重影响了机动车、行人的正常通行,降低了人们的出行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道路养护管理机构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了管理手段落后、主动性不足、维修措施不能满足目前道路养护管理的实际需要,维修响应速度慢、施工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从市民问卷中得知,市民对道路养护管理工作的满意程度尚处于“基本及格”的水准。由此可以看出,有关部门迫切需要提高对道路维修工作的认识,提高其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交通需要。
1.3 数字化管理水平较低
随着我国交通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城市道路交通管理也逐步走向智能化、数字化,大量的工程技术人员投入到了相应的软件开发中。但是,受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制约,当前开发的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数字化、智能化程度还不够高。目前,在道路信息显示方面,存在着简单、平坦等问题,缺少真实感、直观的视觉分析能力。另外,目前已有的管理体系还不能实现定期维修预测和维修效果评价,制约了其智能化管理水平的提高。要使智能管理体系真正发挥其功能,就必须对现行制度进行改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其智能水平,使之更好的支撑城市道路的高效经营与养护。
1.4 养护维修资金短缺
在道路的养护和维修中,一般都是将资金优先投入到急需修缮的重损坏路段。这样就造成了部分轻微破损路段由于经费不足而不能进行维修,从而造成了病害的累积。养护经费紧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管理部门向精细化、智能化养护方向发展。预防性维修是指在路面发生严重破坏前,对路面进行预先保护,以达到提高路面服务年限的目的。一般来说,市政当局会在 10 到 15 年之间进行一次大型养护。然而,若能在 3-8 年之内对路面进行科学系统的预防性维修,则可大幅提高路面的耐久性和服务效能。但是,由于缺乏维修经费,道路的预防性维修工作很难进行,从而导致道路早期损坏的几率增大。如果这一现象持续下去,将会引起一系列的维修和管理问题,从而导致“小病不治,大病”的恶性循环。
2 管理模式优化及对策
2.1 完善养护与管理体制
城市道路养护涉及三类主体:政府、事业单位和外部服务商。在分权改革中,应根据各方特点,建立市、区两级政府主导的管理体系,并纳入市场化维修企业,形成更清晰的管理结构。总体来看,道路维修由城管执法局统筹监管,市级负责整体管理,区级负责辖区内具体养护。第三方维修企业通常通过公开招标引入,承担实际施工。这种三级管理模式要求各部门明确职责、推动制度调整,以保障养护工作的持续开展。
2.2 创新养护管理模式
随着城市道路养护管理模式的转变,养护方法的创新已成为关键。采用科学高效的养护手段,不仅能延长道路使用寿命,也有助于完善管理体系,保障整体服务水平。当前,应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如交通 GIS系统,实现城市道路空间信息的三维可视化,为管理与施工提供精准数据支持。在施工方式上,机械化操作能显著提升养护质量。本项目拟融合机械、电子、液压等多领域技术,研发具备自动控制功能的养护设备,优化作业流程,提升安全性和操作便捷性,更好地满足我国道路养护的实际需求。
2.3 强化信息化平台建设
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建筑信息模型(BIM)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城市规划方法。通过制定科学的养护计划,并利用养护车辆定位等手段整合关键信息,实现数据的集中管理与高效应用,从而对整个养护流程进行全过程、可调控的管理。系统在突发情况下也能快速响应,合理调度施工车辆,提高养护效率。同时,应不断完善监测体系,拓展数据采集类型,提升监测覆盖范围。特别是在桥梁养护方面,应提前在关键结构部位布设监控设备。通过分阶段、系统化的建设,不断优化数据采集与处理流程,推动监测系统向智能化、全面化方向发展。
2.4 完善定额体系建设
要推动城市道路养护市场化,首先应以提升服务质量为核心目标,并辅以健全的监管机制。目前我国在道路养护方面面临资金不足、信息化水平低、设施陈旧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建立科学、高效、可操作的市场运作和竞争机制。建立合理的维修评估体系尤为关键,应综合考虑道路病害特点和施工成本。同时,还应制定符合财政预算、便于标准化管理的运行规范和资金限额,以实现对维修质量和资金使用的双重控制。我国城市道路通常按10 至20 年规划,维修周期一般为5 年。应基于路面实际状况,科学估算各周期养护费用,并将其细化为年度任务和资金安排,以保障养护工作的持续性和合理性。
结束语
作为一种新型的城市基础设施,城市道路能否健康可持续地发展,将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道路养护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关系到城市运营效率和城市综合竞争能力的提高。针对目前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工作中,监督职能不明确的现状,研究建立了一套三层责任管理系统,并对其进行了治理。它通过对各方面的责任进行界定,从而提高了监督的有效性和执行力。通过该系统的应用,使道路养护工作的规范化运作得到了进一步的保证,为提高城市道路的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其上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王哲 . 石家庄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对策研究 [D]. 大学 ,2008.DOI:10.7666/d.y1518783.
[2] 吴赞阳 . 基于 GIS 的南京市城市道路养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D]. 东南大学 ,2006.DOI:10.7666/d.y1038444.
[3] 袁学文 , 甄芳洁 . 北京地区城市道路行道树养护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J].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