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魏良琼

沭阳县陇集中心小学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策略,通过对教学现状的剖析,挖掘存在的问题,进而详细阐述多种创新且行之有效的识字教学策略,包括情境创设、多元感官参与、字理剖析、信息技术融合以及家校合作等方面,并佐以实际教学案例加以说明,旨在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激发小学生的识字兴趣与潜能,为其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教学策略;语文素养

一、引言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石,直接关系到学生阅读、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等多方面能力的发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高效地开展识字教学,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汉字,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长期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教学方式僵化

传统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往往侧重于教师的单向讲授,学生被动接受。课堂上,教师多采用反复领读、机械抄写等方式,这种 “填鸭式” 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导致识字过程枯燥乏味,学生学习效果不佳。

(二)忽视汉字文化内涵

汉字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仅着眼于汉字的字形、字音与字义的简单传授,未能深入挖掘汉字背后的文化渊源、演变历程以及构字规律。这使得学生对汉字的认识仅停留在表面,无法领略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不利于学生对汉字的深入理解与长久记忆。

(三)缺乏系统性与连贯性

识字教学应遵循一定的系统性与连贯性,但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未能充分把握教材编排体系与汉字本身的内在联系,教学内容零散无序。例如,在教授汉字时,未能将同音字、形近字、会意字等进行系统归类与对比教学,导致学生对汉字的认知缺乏整体性,容易产生混淆与遗忘。

三、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情境创设识字策略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将汉字融入其中,使学生在情境体验中学习汉字。例如,在教授 “动物” 相关的汉字时,教师可创设 “动物园之旅” 的情境,通过展示各种动物的图片、视频或模拟动物的叫声,引出 “猫”“狗”“猴”“象” 等汉字。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情境中,不仅能直观地认识汉字,还能更好地理解汉字的含义与用法,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多元感官参与识字策略

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识字过程,提高识字效果。视觉上,让学生观察汉字的字形结构、笔画顺序以及色彩鲜艳的图片、动画等;听觉上,教师范读汉字的读音,或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如儿歌、故事等,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加深对字音的记忆;触觉上,让学生用手指书空汉字,感受笔画的书写顺序与力度;动觉上,鼓励学生通过身体动作来表现汉字,如学习 “跳” 字时,让学生边做跳跃动作边记忆字形。通过多元感官的协同作用,使学生对汉字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感知,强化记忆效果。

(三)字理剖析识字策略

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演变规律进行识字教学。象形字如 “日”“月”“山”“水” 等,教师可展示其对应的实物图片或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形态,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汉字的起源与演变,理解字形与字义的紧密联系;会意字如 “休”“林”“森”“明” 等,通过讲解字的组成部分及其组合所表达的意义,帮助学生领会汉字的内涵;形声字如 “清”“晴”“情”“请” 等,则引导学生分析形旁和声旁的作用,掌握汉字的读音与意义的规律。字理剖析识字策略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汉字的本质,提高识字的准确性与趣味性,同时传承和弘扬汉字文化。

(四)信息技术融合识字策略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丰富识字教学资源与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展示汉字的动画演示、视频讲解、互动游戏等,如通过动画演示汉字的笔画书写顺序,使学生更加清晰、直观地掌握书写规范;利用教育类 APP 开展个性化的识字学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与需求选择相应的学习内容与练习题目;利用电子白板进行互动式识字教学,教师可以与学生实时互动,及时反馈学习情况,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实效性。信息技术的融入为识字教学开辟了新的天地,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五)家校合作识字策略

家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家校合作能够拓展识字教学的空间与时间。教师可与家长沟通协作,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引导孩子识字。例如,家长带孩子逛街时,让孩子认读商店招牌、广告标语等;在家中阅读绘本、故事书时,与孩子一起识字认字;开展家庭识字游戏,如 “汉字卡片接龙”“猜字谜” 等。通过家校合作,将识字教学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积累汉字,巩固识字成果,同时也增进了亲子关系与家庭文化氛围。

四、教学实例分析

以《春夏秋冬》一课为例,教师首先运用情境创设识字策略,通过展示四季的美丽景色图片与视频,创设 “四季之美” 的情境,引出 “春”“夏”“秋”“冬” 四个汉字。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元感官参与识字策略,让学生观察汉字的字形特点,教师范读字音,学生用手指书空笔画,同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不同季节的生活体验,如春天放风筝、夏天吃冰淇淋、秋天赏枫叶、冬天堆雪人等,使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动觉以及情感体验等多方面感知汉字。

接着,运用字理剖析识字策略,讲解 “春” 字的演变过程,从甲骨文的 “”(象草木破土而出之形)到金文、小篆的演变,让学生理解 “春” 表示万物复苏、草木生长的季节含义;对于 “秋” 字,展示其甲骨文 “”(象蟋蟀之形,秋季蟋蟀鸣叫),使学生明白汉字与季节特征的内在联系。

然后,借助信息技术融合识字策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汉字的动画书写演示,让学生跟随动画规范书写汉字;同时,推荐相关的识字教育 APP,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巩固练习,并通过 APP 中的互动游戏与测评功能,及时反馈学习情况。

最后,倡导家校合作识字策略,布置家庭作业让家长与孩子一起制作四季主题的识字手抄报,在制作过程中,家长引导孩子收集与四季相关的汉字、词语、诗句等,并进行书写与装饰。通过这一系列的教学策略实施,学生在《春夏秋冬》一课的识字学习中,不仅高效地掌握了汉字,还深入理解了汉字文化内涵,提高了学习兴趣与综合素养。

五、结论

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且富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对当前识字教学现状与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了情境创设、多元感官参与、字理剖析、信息技术融合以及家校合作等多种识字教学策略,并结合具体教学实例进行了详细阐述。这些策略旨在打破传统识字教学的局限,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注重汉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借助现代信息技术与家庭力量,全面提升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语文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与创新识字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以适应新时代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需求,助力学生在识字学习的道路上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 崔峦。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展望 [J]. 课程。教材。教法,2012, 32 (2): 39 - 43.

[2] 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 [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巢宗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4] 周一贯。小学语文文体教学大观 [M]. 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5] 吴忠豪。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6] 钱梦龙。导读的艺术 [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7] 余映潮。余映潮的小学语文教学主张 [M].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

[8]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C]. 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本文系教育部中国智慧教育督导“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子课题“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多元化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HY162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