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班主任实施个性化德育管理的案例研究

作者

张扬

安徽省阜阳市北城小学翰林苑校区 236000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发布,“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成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而德育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其管理模式的革新显得尤为关键。小学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但传统班主任德育管理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例如统一的行为规范要求、标准化的奖惩制度,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发展需求,致使德育效果欠佳。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个性化德育管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依据学生的性格特点、成长背景、发展潜能制定差异化的德育方案,既能够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又能实现德育与核心素养培育的深度融合。因此,开展此类案例研究,对于丰富小学德育实践、提升班主任德育管理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选取的案例班级为某市实验小学四年级(3)班,该班级共有 42 名学生,其中男生 23 人、女生 19 人。学生家庭背景多样,涵盖双职工家庭、单亲家庭、外来务工家庭等。学生在行为习惯、品德表现方面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学生自律性强、乐于助人,但也有 5 名学生存在课堂纪律差、与同学冲突频繁、责任感薄弱等问题。班主任李老师在接手该班级后,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尝试构建个性化德育管理体系,本研究即对该实践过程进行详细剖析。

二、个性化德育管理的实施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个体差异诊断

在实施个性化德育之前,班主任首先通过多维度评估对学生个体差异进行诊断,评估内容紧密围绕核心素养的三大领域。在文化基础方面,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诚信品质(如作业完成是否独立、考试是否诚信);在自主发展方面,聚焦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如时间规划、情绪调控)、责任意识(如班级事务参与度、家庭任务完成情况);在社会参与方面,则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同理心(如与同学交往中的表现、对他人困难的回应)。评估方式采用“观察记录 + 家校沟通 + 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班主任每日记录学生在课堂、课间、活动中的表现,每周与 3 - 4 名学生家长进行深度沟通,每月组织一次班级“成长交流会”,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与同伴评价。

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诊断,班主任梳理出班级学生的三类典型群体:第一类为“素养均衡型”(约占 35% ),此类学生在三大核心素养领域表现较为良好,需要进一步引导其发挥优势、承担更多班级责任;第二类为“局部薄弱型”(约占 50% ),例如部分学生在文化基础中的诚信品质达标,但在社会参与中的合作能力不足,或在自主发展中的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第三类为“多维度待提升型”(约占 15% ),即前文提到的 5 名学生,他们在自我管理、责任意识、合作能力等方面均存在明显不足,需要重点关注。这一诊断结果为后续个性化德育方案的制定提供了精准依据。

(二)分层设定德育目标与个性化策略

针对不同群体的学生,班主任结合核心素养要求分层设定德育目标并设计差异化的实施策略。

对于“素养均衡型”学生,目标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具体策略包括任命为“班级德育小导师”协助管理班级纪律、指导同伴,每月举办“素养分享会”发挥榜样作用;同时制定“挑战任务”提升核心素养深度。

对于“局部薄弱型”学生,采用“靶向突破,循序渐进”的策略。例如,对于“合作能力不足”的学生,目标是“主动参与,学会协作”,分配“小组合作固定角色”,设计“合作小游戏”;对于“自我管理能力弱”的学生,目标是“学会规划,提升自律”,定制“个性化成长手册”,班主任与家长每周进行反馈。

对于“多维度待提升型”学生,采取“一对一帮扶,小步递进”的策略。以小 A 为例,第一阶段(1 - 2 个月)目标是“遵守基本纪律,减少冲突”,制定“课堂行为公约”,安排“素养均衡型”学生结成“帮扶对子”;第二阶段(3 - 4 个月)目标是“培养责任意识,参与班级事务”,分配“力所能及的班级任务”;第三阶段(5 - 6 个月)目标是“主动合作,关心他人”,引导参与小组合作学习并鼓励帮助同学。

为保障个性化德育管理的推进,班主任构建了动态化德育评价与反馈机制。一方面建立“学生成长电子档案”记录学生的进步,附上评语、反馈与自评;另一方面实行“月度微调 + 学期总结”的反馈机制,每月调整目标与策略,学期末组织“德育成长展”,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形成三方联动闭环。

此外,班主任利用班级文化氛围强化德育效果,设置“核心素养成长墙”,开展“德育小故事”分享会,组织“家校德育共育日”形成家校合力。

三、实施成效与反思

(一)实施成效

经过一学期的个性化德育管理实践,该班级德育效果显著,学生核心素养有了明显提升。从班级整体来看,课堂纪律得到改善(违纪现象减少 80% 以上),学生参与班级事务的积极性提高(主动报名承担任务的学生从 10 人增至 35 人),同学间冲突减少(每月冲突次数从 15次减至 3 次以下);从学生个体方面来看,“多维度待提升型”学生进步突出,如小 A 达到目标且参与班级图书角管理获得认可;“局部薄弱型”学生突破短板,如某学生从拒绝合作变为主动组织讨论;“素养均衡型”学生发挥榜样作用,提升了责任意识与领导力,部分学生带领班级获得“优秀德育班级”称号。

(二)反思与启示

此次实践存在一定不足,例如在诊断学生个体差异时,对学生深层心理需求的挖掘不够深入;在策略实施过程中,对“局部薄弱型”学生的关注不够均衡;动态评价机制虽已建立,但评价指标的量化程度有待提升,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

基于此次案例,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班主任实施个性化德育管理可获得以下启示:一是坚持“以生为本”,以学生个体差异为起点,避免“统一化”;二是紧扣核心素养框架,确保德育目标与培养要求一致,避免内容碎片化;三是构建“家校协同”体系,发挥家长的作用;四是注重动态调整,及时优化德育策略,避免方案僵化。

四、结语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个性化德育管理,是小学班主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路径。本案例研究表明,通过精准诊断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定德育目标、实施差异化策略与动态化评价,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同时也能提升班主任的德育管理水平。未来,小学班主任还需进一步深化对核心素养的理解,结合班级实际不断创新个性化德育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品德基础。由于本研究仅基于单个班级的实践,后续可扩大研究范围,对比不同班级、不同学段的个性化德育实践,总结更具普适性的经验。

参考文献

[1] 张琳琳 . " 核心素养下小学班主任德育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2024).

[2] 吴燕平 . " 核心素养下进行小学德育教育的策略分析 ." { 成长 } 7(2021):1.

[3] 田静 . " 优化班级管理 实施道德教育 -- 浅谈小学班主任工作 ." { 天津教育 } 29(2022):42 -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