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作者

王艳芳

南昌市第二中学 江西南昌 330038

数学文化包含了数学思想、精神、历史以及和社会关联等内容,它是高中数学发展核心素养和增强人文底蕴的主要载体。新课标呼吁数学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多元价值,而真正的融入却流于形式,缺乏系统的评价,难以测量育人成效。新课标突出了“教学—学习—评价”的一致性,建构科学的可操作评价体系至关重要,研究这一举措对于完善评价和实施育人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价值

新课标的背景之下,高中数学文化评价体系的建设有很多方面的价值,在教育目标上,有利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充分落实。数学文化涉及到数学史、数学思想方法以及数学和社会之间的关联等诸多方面,借助评价体系可以指导教师对数学文化内涵进行深度挖掘和教学,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促进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发展。比如理解数学史上数学家们解决困难的历程,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逻辑思维,这一评价体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学生意识到数学不只是一门课程,而是人类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开阔了学生的文化视野并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1]。

二、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数学文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方法

(一)将数学史纳入课堂设计评价维度

将数学史纳入课堂进行评价要从几个维度进行,主要有数学史相关知识引入是否准确,数学史内容和教学内容之间是否具有关联性,学生对于数学史兴趣是否被激发,学生通过数学史研究得到思维启发。通过这几个维度来综合考虑教师将数学史融入课堂所取得的成效,推动数学史教学高效发展[2]。

当教师教授“数列”这一部分时,教师在课堂上融入斐波那契数列的历史背景,精确地引入斐波那契数列,其来源为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对兔子繁殖的研究,符合数学史知识引入精度的层面。同时把斐波那契数列及数列通项公式和递推关系的教学内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反映其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在上课时,教师通过讲一个关于兔子繁殖的趣味故事来激发学生对斐波那契数列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也主动参与到讨论中来。在接下来的作业和课堂表现阶段,许多学生能够从斐波那契数列的研究方法中找到灵感,尝试运用相似的递推思维来解决其他数列问题,实现了向数学史学习要思维启发这一维度[3]。通过这类教学,经过评价确定对数学史进入课堂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数学美育渗透的教学效果量化指标

渗透数学美育的教学效果可以用若干量化指标进行测量,比如学生感知数学美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可以用问卷或者课堂讨论所表达数学美的量和质进行评价等。

例如“圆锥曲线”教学中教师要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在阐述椭圆定义及性质的同时,突出椭圆对称性之美,并指导学生观察坐标系下椭圆对称特征,之后请学生设计与椭圆有关的图形,通过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进行的问卷调查,可以观察到学生对于数学之美的喜好从课程开始前的 60% 增加到了课程结束后的 85% ,这表明学生对于数学之美的欣赏态度发生了正面的变化。从这些量化指标中我们可以发现本次教学对数学美育的渗透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三)跨学科项目的数学文化素养练习

跨学科项目中学生数学文化素养评价的做法要注重项目中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能力,以及是否能把数学思想融入到其他学科知识之中,以及对于数学运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认识深度等等。以跨学科项目为载体全面提高学生数学文化素养。

在“城市规划数学应用”这一跨学科项目中,学生需要将地理、物理等学科的知识与数学的知识相结合,以进行城市交通的规划。学生利用数学上的函数关系、地理上的城市区域划分以及物理上的车辆行驶速度来构建交通流量模型。在项目过程中,学生能够将数学的建模思想与地理、物理知识有效融合,例如根据不同区域的人口密度和车辆通行能力,精确地利用数学函数,计算各路段之合理车流量。在课题的总结报告中,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数学在城市规划这一跨学科领域里的运用,既意识到数学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意义,还可以明确地描述数学是如何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的。这说明在这个跨学科项目中学生数学文化素养已经有了切实地践行和提高。跨学科项目实践过程中也可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例如,在“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数据分析”这一跨学科的项目中,学生们进行分组合作,其中数学基础扎实的学生主要负责数据的建模和分析,而对生物学有深入了解的学生则负责提供生态相关的数据。学生在交流和研讨的基础上,探索数学方法是怎样准确地反映生态变化的。通过这类跨学科项目的开展,学生在提高数学文化素养的同时,也学会了站在不同学科的角度考虑问题,增强了对复杂问题的综合求解能力,从而为将来满足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

本研究以新的课程标准为基础,聚焦于高中数学文化的教育价值,构建了一个“知识—思想—价值”的三维评价体系,并明确了评价的具体内容、方式与路径,通过实践案例验证了体系的可行性,为解决数学文化评价“没有规范,难以操作”的问题提供了方案。本系统通过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可以客观地测量学生数学文化素养的培养程度,又可以给教师提供教学策略的调整依据,为加深对数学文化的渗透奠定了基础,并进一步充实了评价的维度和途径,使其更好地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服务。

参考文献

[1] 李连川 , 杨万君 . 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变式教学的思考 [J]. 学周刊 ,2025(11):74-76.

[2] 黄晓琳 . 高中数学单元教学设计的探索——以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为例 [J]. 数学通报 ,2022,61(04):37-41.

[3] 刘绿芹 , 李润洲 , 戴扬慧 . 高中数学作业评价的路径模型及其应用 [J]. 中国考试 ,2023(08):4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