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远海环境下换流站风浪与疲劳损伤协同优化研究
张瑞康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山东济南250013
一、引言
在 “双碳” 目标驱动下,深远海新能源项目蓬勃发展,对电力传输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深远海换流站长期承受复杂环境荷载,其中风浪荷载引发的周期性应力易致结构疲劳损伤,据统计,因风浪导致的疲劳失效占工程总故障超 35% 。传统设计将风浪抵抗与疲劳防护割裂,存在成本高、难以整体优化的问题。因此,开展风浪与疲劳损伤协同优化研究,构建 “荷载控制 - 结构响应 - 损伤防护” 一体化体系,对提升换流站安全性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意义重大。
二、风浪与疲劳损伤协同优化的关键技术
2.1 风浪荷载的主动控制技术
风浪荷载的主动控制是协同优化的基础,通过降低风浪荷载对结构的作用强度,从源头减少疲劳损伤的产生。目前可行的技术路径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是风荷载控制技术。通过优化换流站上部结构的气动外形,减少风致振动。例如,将设备舱的外形设计为流线型,降低风阻系数,同时在结构表面设置导流板与减振装置,削弱湍流风对结构的激励作用。此外,还可采用主动风振控制技术,在结构上安装传感器与电磁作动器,实时监测风振响应,并通过作动器输出反向控制力,抵消风振荷载的作用,该技术可使风振响应幅值降低 40% 以上。
二是波浪荷载控制技术。针对桩基础的波浪荷载,可采用消波结构设计,如在桩基础周围设置浮式消波堤或沉箱式防波结构,通过消波堤的阻挡与破碎作用,降低波浪的能量,减少波浪对桩基础的冲击。同时,优化桩基础的布置方式,采用群桩基础替代单桩基础,通过桩间的相互干扰效应,削弱波浪荷载的作用,群桩基础的波浪荷载可较单桩基础降低 25%-30% 。2.2 结构抗疲劳性能的优化设计
在控制风浪荷载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结构设计提升抗疲劳性能,实现 “荷载控制” 与 “结构防护” 的协同。具体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一是材料选择与优化。优先选用具有高疲劳强度与抗腐蚀性能的材料,如耐候钢、不锈钢复合板等,这些材料在高盐雾环境下的疲劳寿命可较普通钢材延长 1.5-2 倍。同时,对关键部位的材料进行表面强化处理,如喷涂防腐涂层、进行喷丸强化,提高材料的抗腐蚀与抗疲劳能力。
二是结构几何与节点优化。避免关键部位出现尖锐的转角与截面突变,减少应力集中现象。例如,将桩基础的顶部设计为圆弧过渡形状,将焊接节点的坡口形式优化为 U 型坡口,降低焊接残余应力。此外,采用柔性连接替代刚性连接,如在设备与平台之间设置橡胶减振垫或弹簧阻尼器,通过柔性连接的变形吸收部分振动能量,减少应力循环幅值。
三是结构刚度的合理匹配。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换流站整体结构的力学模型,分析不同刚度分布下结构的动态响应。在保证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前提下,适当降低非关键部位的刚度,使结构的固有频率避开风浪荷载的主要激励频率,避免共振现象的发生。例如,通过调整支撑结构的截面尺寸,使结构的固有频率远离波浪荷载的频率范围(通常为 0.1-1Hz ),可有效降低共振导致的疲劳损伤。
2.3 全生命周期的监测与维护优化
协同优化不仅需要在设计阶段进行统筹规划,还需要在运行阶段通过监测与维护实现动态优化,确保换流站长期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一是建立疲劳损伤在线监测系统。在换流站的关键部位(如桩基础、焊接节点)安装应变传感器、振动传感器与腐蚀传感器,实时采集结构的应力、振动与腐蚀数据。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监测数据上传至云端管理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疲劳损伤进行实时评估,预测结构的剩余寿命。当监测数据超过预设阈值时,系统自动发出预警信号,提醒运维人员采取措施。
二是制定基于损伤状态的维护策略。传统的定期维护方式存在维护不足或过度维护的问题,基于损伤状态的维护策略可根据在线监测系统评估的疲劳损伤程度,确定维护的时间与内容。例如,当某一焊接节点的疲劳损伤达到设计寿命的 70% 时,安排人员进行现场检查与加固;当腐蚀速率超过 0.1mm/ 年时,及时进行防腐涂层的修复。这种维护策略可减少不必要的维护成本,同时避免因维护不及时导致的安全事故。
三、协同优化方案的实施路径与应用效果
3.1 实施路径
深远海换流站风浪与疲劳损伤协同优化方案的实施需遵循 “设计- 建设 - 运维” 全流程统筹规划:设计阶段,借助协同优化设计平台,集成风浪荷载分析、结构有限元分析与疲劳损伤评估软件,实现多学科数据共享与协同计算,依据海域风浪参数计算荷载,建立结构力学模型分析响应,根据疲劳评估优化结构设计,以满足双重性能要求;建设阶段,严控施工质量,重点关注关键部位焊接与材料性能,使用自动化焊接设备减少缺陷,严格检验进场材料,并在施工中通过应力传感器实时监测桩基础应力,避免产生额外疲劳损伤;运维阶段,依托在线监测数据定期评估疲劳损伤,动态调整维护计划,每年全面评估结构状态并优化次年方案,同时积累历史数据,为后续设计优化提供依据。
3.2 应用效果
以某深远海换流站项目为例,该换流站位于我国南海海域,海域最大风速为 35m/s ,最大波高为 12m 。在采用本文提出的协同优化方案后,应用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抗风浪性能显著提升。通过优化上部结构的气动外形与桩基础的布置方式,换流站在极端风浪环境下的最大水平位移从 0.8m 降至0.4m ,结构的振动幅值降低了 50% ,有效避免了结构的过度变形。
二是疲劳寿命大幅延长。采用高疲劳强度材料与节点优化设计后,关键部位(如桩基础焊接节点)的疲劳寿命从 20 年延长至 35 年,超过了换流站 30 年的设计使用年限,降低了结构疲劳失效的风险。
三是全生命周期成本降低。通过主动控制风浪荷载与基于损伤状态的维护策略,换流站的建造成本降低了 10% ,运维成本降低了 20% ,全生命周期成本较传统设计方案降低了 15% 。
五、结论
本文针对深远海换流站风浪与疲劳损伤问题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风浪荷载的强随机性与耦合效应是引发换流站疲劳损伤的核心因素。通过风浪荷载主动控制、结构抗疲劳优化设计及全生命周期监测维护的协同配合,能有效提升换流站抗风浪性能与抗疲劳能力,显著延长结构疲劳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为深远海换流站安全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参考文献
[1] 陶建根,陈怡,黄博远 . 海上风电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J].能源工程 .2023,43(4),1-9.
[2] 何紫薇,朱阳,何畅 . 不同材料对特高压 GIS 套管抗振性能的影响研究 [J]. 高压电器 .2022,58(8):15-22.
[3]林梓,李丹,徐建源.800kV GIS高压开关设备抗振性能分析[J].高压电器 .2015,51(5):8-13.
[4] 隋艳微 . 风电信息化建设中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的研究 [J].能源工程,2020,40(6):44-50.
[5] 杨勇,史方颖,潘巧梅 . 海上风电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开关设备抗振可靠性研究 [J]. 电气技术 .2022,23(8):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