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神经病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谭娟 林虹宇 王立珍
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 四川南充 637100
引言
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强调立德树人,课程思政由此成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关键举措。神经病学作为临床医学的重要学科,不仅承担疾病诊疗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任务,还需引导医学生树立“大医精诚”的职业精神,增强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1]。面对人口老龄化和神经系统疾病高发的现实,课程思政在神经病学中的融入,既是新医科建设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的重要途径。本文将围绕育人目标的确立与实现路径,以及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展开探讨,以期为新时代医学人才培养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参考。
一、明确育人目标与途径
(一)育人目标的多维定位
神经病学课程既承担专业知识传授,也承载育人功能,目标应从价值、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明确。在价值层面,通过讲述医学典范和中国故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使其在面对疾病与生命时坚守仁心、担当责任。在知识层面,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神经系统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与防治,形成完整的知识框架,并理解医学发展的科学逻辑与实践意义。在能力层面,注重培养临床思维、医患沟通与自主学习,使学生在临床实践中兼顾诊疗与人文关怀,具备综合素养。三维目标相互支撑,形成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
(二)课程思政目标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体现
神经病学教学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课程思政需贯穿教学各环节。通过案例教学强调“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学精神,引导学生关注患者心理与社会困境,增强人文意识。结合老龄化和脑疾病高发的现实,使学生认识医学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强化责任感与使命感。学习中强调知识更新,树立自主与终身学习观念,使其未来能够承担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职责。
(三)教学途径与实践路径
育人目标需通过科学路径落实。课程内容上,应结合基础知识与社会现实,如以中风、帕金森病等为切入点,联系公共卫生与社会治理,拓展视野。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驱动、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学生在临床场景中感受患者痛苦、体会医患关系复杂性,提升人文关怀与职业责任感。课程评价则突破单一知识技能导向,将价值观、职业精神和学习态度纳入考核,形成知识、能力与价值并重的体系。通过多维实践,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实现立德树人。
二、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实践
(一)深度挖掘思政资源,构建课程思政内容体系
神经病学课程蕴含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只有系统梳理并提炼其中的价值元素,才能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以脑卒中、帕金森病、癫痫等重大疾病为切入点,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卫生挑战和社会治理难题,从而理解医学事业与国家战略的紧密关联。结合“治未病”的中医理念和现代循证医学成果,既能彰显中西医结合的独特优势,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在课程中引入医患关系案例和医学伦理探讨,则能够使学生在分析临床困境的同时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和人文关怀精神,真正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重目标。
(二)教学方法与模式创新
思政教育在神经病学课程中的有效嵌入需要依托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课堂模式。情景教学中,通过标准化病人(SP)模拟诊疗环节,让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中感受患者的痛苦与需求,培养共情能力和人文素养。案例驱动的教学方式则以真实临床实例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分析病因和诊治策略的过程中,将“医学的真”与“善和美”的价值追求相统一。跨学科融合能够帮助学生从医学史、预防医学和社会学的角度理解神经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形成生命全周期和大健康理念[2]。通过互动式和趣味化的课堂活动,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轻松氛围中增强其对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接受度。
(三)教师队伍建设与教学相长
教师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价值的引导者。神经病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在思想政治理论、医学人文素养以及教育学方法上的综合能力,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合理地融入思政元素。通过课程实践,教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专业成长,也在观察与反思中实现自我提升,逐步形成“专业精湛、德才兼备”的教育者形象。教师在教学中既是“设计师”,为学生规划学习路径,也是“引路人”,在价值观层面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引,实现教与学的双向促进。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机制的优化
完善的考核与评价体系是保障课程思政成效的重要环节。神经病学课程应在传统的知识与技能考核之外,增加对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职业精神的评价。课堂讨论、情景模拟和案例分析可以作为观察学生价值观表达和人文关怀能力的重要方式;临床实习与社区服务中的表现能够反映其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小组汇报和课程论文则可全面检验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与价值认同三方面的综合达成度。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课程思政能够实现由外在要求向内在自觉的转化,使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强化专业认知与价值追求的统一。
三、结语
课程思政在神经病学课程中的融入,实质上是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结合。通过确立价值、知识与能力一体化的育人目标,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与评价机制,能够有效培养具备临床能力、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感的医学人才。在新医科与健康中国战略的背景下,这种探索不仅关乎医学教育质量的提升,更关乎未来医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课程思政需进一步推动跨学科融合,拓展教学模式的创新空间,强化师资队伍的综合素养,以实现医学人才培养的高质量发展与医学教育的长远进步。
参考文献
[1] 崔国红 , 刘建仁 . 课程思政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探讨与实践[J].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3,15(02):25-30.
[2] 王立珍 , 蒲圣雄 , 李晓敏 , 等 . 新医科背景下神经病学混合式教学的创新与实践 [J]. 中国卫生产业 ,2024,21(10):195-201.
作者信息:
第一作者:谭 娟,出生年月1985.10. ,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四川省南充市。研究方向: 神经系统相关疾病诊疗及教学,致力于教研教改及课堂教学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