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老旧水利工程设施运维管理成本优化与效益提升策略研究

作者

杨多柱

金塔县鸳鸯灌区水利水保所 甘肃省酒泉市 735000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保障国家水安全、促进农业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进步的关键基础设施,在长期运行过程中,部分早期建设的水利工程设施逐渐步入“老龄化”阶段。这些老旧水利工程设施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受当时技术、资金等条件限制,加之多年运行损耗,存在设备老化、设施损坏、功能退化等诸多问题。这不仅导致运维管理成本大幅增加,还使得工程设施的效益难以充分发挥,无法满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保障的新需求。因此,研究老旧水利工程设施运维管理成本优化与效益提升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1 基层水利工程设施管理与利用的思路和原则

(1)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结合的创新思路。以问题导向为原则,聚焦水利工程管理中的短板和薄弱环节,通过系统梳理和精准诊断,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措施,切实增强管理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目标导向则立足于新发展阶段,着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科学规划基层水利事业的发展蓝图,分步骤、分阶段谋划推进,以目标带动基层水利工程管理水平的整体跃升。问题导向为目标导向提供现实依据和切入路径,目标导向为问题导向提供方向指引和动力支撑,二者相互交织、辩证统一,共同构成推动基层水利工程高质量发展的思路创新和根本遵循。(2)遵循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水利工程的自然禀赋、功能定位、建设历史、运行现状等差异显著。因地制宜强调立足这种差异性,充分考虑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经济社会条件、生态环境特点,探索契合实际、行之有效的管理利用模式,防止“一刀切”“齐步走”。综合治理则要求统筹兼顾水利工程的防洪、灌溉、供水、水土保持、水环境改善等综合功能,在发挥主导功能的同时,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工程设施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二者相辅相成,为基层水利工程管理利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2 老旧水利工程设施运维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设施老化损坏严重

我国大量水利工程兴建于上世纪 60-70 年代,历经长期运行,许多设施出现严重老化现象。例如,一些水库的坝体出现渗漏、变形,输水渠道衬砌破损,导致大量水资源在输送过程中渗漏损失;水闸的金属结构锈蚀,闸门启闭设备故障频发,影响水闸正常运行与调度。像卫贤镇坷垃缝电灌站,始建于1977 年,运行四十余年后,4 台主水泵报废、控制系统失修,严重影响农田灌溉效率。这些老化损坏问题不仅增加了日常运维工作量,还使得维修成本不断攀升。

2.2 运维管理技术落后

当前,部分老旧水利工程设施的运维管理仍依赖传统人工巡检、经验判断等方式,缺乏先进的监测技术与信息化管理手段。在巡查过程中,难以实时、精准发现设施内部隐蔽性缺陷,如大坝内部的细微裂缝、管道的暗漏等。相比之下,现代先进的水利工程已广泛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进行实时监测与智能运维。老旧水利工程在技术应用上的滞后,导致运维效率低下,无法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问题,增加了设施突发故障风险,进而造成更高的维修成本和效益损失。

2.3 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

老旧水利工程设施管理涉及多个部门和层级,存在管理职责不清、协调不畅等问题。不同部门对工程设施的管理侧重点不同,缺乏统一规划与协同配合,导致管理效率低下。例如,水利部门注重工程安全运行,而农业部门关注灌溉效益发挥,在实际管理中易出现矛盾与冲突。同时,部分水利工程设施产权不明晰,管护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存在“有人用、无人管”或“管不好”的现象,影响了设施的正常维护与效益提升。

2.4 运维资金短缺

老旧水利工程设施的除险加固、日常维修养护等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然而,受地方财政压力等因素影响,基层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资金普遍不足,存在较大经费缺口。一些小型水利工程甚至因缺乏资金,多年未进行有效维护,设施损坏情况愈发严重。部分水利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经费保障不足,对于供水、灌溉等非公益性功能,其经营收入也往往难以覆盖管理支出,进一步加剧了运维资金短缺困境,制约了工程设施的正常运行与效益发挥。

3 老旧水利工程设施运维管理成本优化策略

3.1 建立设施巡查、维修、养护的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设施巡查、维修、养护的长效机制,是保障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的必然要求。基层水利工程普遍存在设施老化失修、管护不到位等问题,应建立常态化的管护机制。其一,制定巡查、养护、维修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明确管护人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流程,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工具材料,确保管护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其二,创新管护模式,推行专业化、社会化维修养护,培育一批技术精湛、服务规范的管护队伍。鼓励采用物联网、无人机等技术手段,实现设施运行的实时监测和远程诊断,提高管护的智能化水平。同时,加大管护资金投入,完善工程维修养护经费保障机制,建立管护准备金制度,为设施良性运行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撑。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物资储备标准,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3.2 完善管理体制,提高运行效率

相关部门首先要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工程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加强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如成立专门的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由其负责工程的日常管理、维护和运行调度;其次要运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建立科学的管理流程和制度,提高管理效率;最后要加大管理经费投入,满足工程维护和设备更新的资金需求。

3.3 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1)改善水生态环境。通过实施生态补水、河道清淤、岸坡整治等措施,改善水利工程周边的水生态环境。例如,对一些因长期淤积导致生态功能退化的河道进行清淤疏浚,恢复河道的行洪和生态功能;通过生态补水,增加河流、湖泊的水量,改善水体流动性和水质,为水生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2)发挥生态服务功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设施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功能。例如,水库可以调节区域气候,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的发生频率;湿地型水利工程能够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提升水利工程设施的生态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结语

老旧水利工程设施作为我国水利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水利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运维管理成本高和效益低下的双重挑战。通过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优化、资金合理利用等成本优化策略,以及功能拓展、服务质量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效益提升策略的实施,能够有效改善老旧水利工程设施的运行状况,提高其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 段润生 . 农田水利工程基础设施现代化建设与管理探讨 [J].粮油与饲料科技 ,2024(8):195-197.

[2] 葛佳伟. 水利工程管理安全生产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水上安全 ,2024(15):31-33.

[3] 张珂 , 沈芳芳 , 李星仪 , 等 . 水利工程建设领域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落实研究 [J]. 水上安全 ,2023(13):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