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发展阶段体适能训练促进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路径

作者

刘钰鑫

德阳科贸职业学院 618300

在高等教育朝着高质量发展快速迈进的阶段,高校体育教育正经历着从技能导向向素养本位的方向转变,面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波动、运动参与不足等情况,以往更加注重项目技术教授的方式早已无法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而体适能训练作为连接生理机能提升和心理健康发展的桥梁,急需提升自身的科学性与系统化特点,为重构体育课程价值体系带来帮助。只要将体适能训练相关理念渗透到高校体育课程中,不止能推动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获得快速发展,还可以借助数字化赋能或者是资源整合等方式,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

一、体适能训练的概念和特点

(一)体适能训练的概念

体适能训练是如今健康科学领域的重要内容,代表着一种全方位和系统化的能力提升方式,从专业角度来看,体适能训练主要是借助科学合理的运动方案,逐渐增强个体适应环境需求、应对生理压力以及高效完成日常活动的能力体系。该种训练理念挣脱了以往单一维度训练的局限性,更加注重个人身体机能系统的协同发展,如心肺耐力的优化肌肉力量的增强、关节活动与柔韧的升级、体脂率的严格控制等等[1]。

(二)体适能训练的特点

首先是全面性特点,和以往专项运动训练存在一定区别的是,体适能训练更加注重多维度评估体系的共建,保障学生心肺功能、肌肉适能、柔韧素质、身体成分和协调能力等重要指标都获得显著提升,这一全面性较强的训练理念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更均衡的身体机能储备,为后续阶段的日常生活和特殊情景提供有力的身体保障。其次是个性化特点,根据运动生理学和生物力学原理,专业的体适能训练应该结合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如基础代谢率、肌纤维类型分布乃至于关节活动限度等较多的生理性特点,或者是学生运动史与伤病史等个性化影响因素。这种个性化较高的训练设计不止能达成最大化的效益,还可以防止出现运动风险,避免学生受到不必要的影响。最后是渐进式特点,要求教师遵循运动适应理论来进行,通过阶段性训练设计、科学调控训练量和训练强度等指标,对学生产生某种训练刺激,以循序渐进的方式确保训练效果优良,并为身体提供充足的适应和恢复时间。

二、体适能训练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价值路径

(一)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体适能训练的价值在于其有着较高的个性化特点,这一特点需要教师对所有学生的体能情况、运动习惯以及生理状态等进行了解,将其当作根本制定出完善的训练方案,如对于体能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来说,应加强“阶梯式”训练策略的应用,先从低强度、短时间的适应性训练开始,组织学生完成慢跑和基础的拉伸动作,直到学生体能逐渐增强以后,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循环训练;对于体能基础较强的学生而言,则要设计包含高强度间歇性训练和功能性训练的内容,如全力冲刺和恢复循环训练,该种个性化的分层教学可以帮助教师掌握重点与难点,让所有学生都能在自己舒适区内收获到良好的训练效果。

(二)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体适能训练能够构建起科学、合理的健康促进体系,借助多维度干预优化学生的生理机能,尤其是在心血管健康方面,开展有氧训练课程,在固定时间组织学生参与到中等强度跑步中,可以增强他们得到心肺耐力;而力量训练模式则更加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以深蹲和硬拉等特定抗阻训练,促进学生肌肉维度的不断增长;柔韧性训练融合了动态拉伸与特定技术,能够有效改善学生关节的活动度 [2]。最为关键的是,这些训练效果能产生良好的协同作用,如心肺功能的改善会提升力量训练的表现,肌肉量的增加又会促进有氧运动能力,所以学生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以后,他们的体脂率会逐渐下降,肌肉耐力却会增加,其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三、新发展阶段体适能训练促进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的策略

(一)构建智能化的体适能训练课程体系

在新发展阶段,高校体育教学正迎来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机遇,以往的体育课程体系往往偏重于运动技能的传授与考核,而现代体适能训练则更加注重学生基础身体机能的系统性提升,这包括心肺耐力、肌肉力量、柔韧性和平衡能力等多个维度的协调发展,通过引入智能穿戴设备、AI 运动监测系统和云端数据分析平台,体育教师可以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实现对学生运动表现的精准把握和科学指导。以智能心率监测手环为例,教师可以实时获取学生的心率变异性数据,准确评估其运动负荷强度,既避免了过度训练带来的运动损伤风险,又能防止训练不足导致的锻炼效果打折 [3]。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运动监测系统能够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训练建议报告,帮助教师为不同体质特征的学生制定差异化的训练方案,如针对体能基础较弱的学生,系统会推荐循序渐进的适应性训练计划;而对于体能优异的学生,则会自动匹配更具挑战性的进阶训练内容。这种智能化教学模式实现了三个重要突破,首先通过量化指标实现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其次借助数据分析实现了教学方案的个性化;最后利用技术手段培养了学生的健康管理能力,这不仅显著提升了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了科学的运动认知,培养了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二)建立多元化的体适能评价机制

科学完善的体适能评价机制是增强训练效果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中之重。如今高校体育课程通常有着诸多的挑战与困境,如过于注重技能考核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呈现出学生的体能情况,也很难激发他们对训练活动的热情,所以若想改变这一局面,教师应该构建出完善且多元得到体适能评价体系。理想的评价体系应该包含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体脂率和肌肉含量等基础生理指标,力量、耐力以及柔韧性等运动表现项目,进步幅度的动态追踪通过纵向对比展现个体成长,参与态度评价则考察课堂投入度、训练日志完成质量等主观因素[4]。以引体向上测试为例,除了要完成最基本的次数以外,还应该观察学生的动作是否规范、训练进步的曲线变化和课后自主训练的强度等等,以此来形成对学生的立体化评估。动态评价机制的价值较为显著,教师应借助学期初的基础测试、学期中的阶段性评估以及学期末的总结性考核等,制定出内容详尽的体能发展档案,这不止可以呈现出学生的发展轨迹,更能够帮助教师对教学情况产生深刻了解,以便第一时间结合学生身体素质调整教学方案,如对于耐力提升较为缓慢的学生来说,应增加有氧训练的比重;对于力量素质较强的群体来说,需要增设一定的专项训练,做好因材施教工作。最为关键的是,评价体系有着诸多优势,如能够防止考核为主理念的应用,提供给后进生更多的机会;以数据可视化的优势赋予学生更多训练动力;为个性化教学的开展带来助力等等,确实需要教师加强该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良好习惯。

(三)打造校内外联动的体适能训练平台

推动高校体育教学高质量发展,必须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局限,构建校内外深度融合的体适能训练生态系统。在校内建设方面,高校应当以现代化理念重构体育设施体系,打造集功能性训练区、智能健身区、运动康复区于一体的综合训练中心,配备TRX 悬挂训练系统、壶铃组合、智能阻力带等专业器械,引入体态评估仪和运动表现分析系统,实现科学化、个性化的训练指导。在校外资源整合方面,高校需要建立开放共享的合作机制,与高端健身俱乐部共建 " 校外实训基地 ",引入职业教练团队开展专项指导;联合社区体育中心打造 " 周末训练营 ",组织户外拓展、城市定向等特色活动;更要对接体育产业资源,策划 " 运动嘉年华"" 健康生活节" 等品牌活动,让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应用课堂所学。最后通过校内外资源的有机衔接,让高校体育实现三个维度的跃升,分别是教学空间从封闭走向开放,训练内容从单一走向多元,培养目标从技能掌握升华为习惯养成。这种创新模式既解决了校园体育资源有限的痛点,又搭建了产教融合的桥梁,使体育教育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社会的活力纽带,为培养终身运动者提供系统化支持,当体育教学突破围墙限制,高校就能以更开放的姿态对接社会需求,在资源互补中实现体育教育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结语:

总而言之,通过构建智能化的体适能训练课程体系‌,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好层次划分,并设定科学合理的体适能训练方案,可以让教学工作体现出高度的针对性;接着建立多元化的体适能评价机制和打造校内外联动的体适能训练平台,丰富原有的教学模式与训练模式,确保高校体育教学突破传统理念的禁锢,增强学生的体能和素质。这不止为高校体育教学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巨大助力,还能够促使学生获得快速地学习与成长,让高校培育出越来越多身体素质较强和运动能力优良的人才,推动体育教育领域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蔡琳娜 , 刘华波 . 体适能训练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改革的影响研究 [J]. 体育世界 ,2024,(01):71-73.

[2] 刘源源 , 吴昊 . 游泳体能训练之高校学生体适能指标构建研究 [J]. 当代体育科技 ,2024,14(01):4-6.

[3]易军. 体适能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实验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2,30(03):126-128+242.

[4] 蒋兰 .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引入体适能训练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J]. 青少年体育 ,2022,(02):44-45+52.

本文为德阳市广汉市2025 年度校级教改课题“体育游戏在高职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立项编号:JG2024026Y)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