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试析特殊教育需要学生语文个性化教学策略

作者

杨玲

全椒县特殊教育学校 安徽滁州 239500

特殊教育需要应对班级中学生因智力障碍、自闭症、脑瘫等身心发展的障碍。为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尤为注重学生在语言理解表达、注意力、记忆力等方面存在的显著差异,并摒弃传统“一刀切”的教学模式,采用个性化的教学策略[1]。根据班级中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制定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内容与方法。这样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特殊儿童达到高质量学习与实践的目的。

一、注重差异教学实践,配置适宜目标任务

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需要结合特殊教育的具体教学要求,针对班级中学生的不同能力水平、学习风格、学习目标等为学生设计分层教学目标以及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够精准定位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需求,随后动态调整教学策略,继而有助于帮助教师达到高质量教学与实践的目的[2]。

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小凌同学存在轻度自闭症,主要是教师观察到该同学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较弱,识字数量不足10个,并且小凌同学对于传统语文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并出现抗拒的学习状态。为此,教师便依据小凌同学的特征,为其制定识字目标。随后教师与小凌同学交流,引导小凌同学每日学习3个高频字词,像是日、月、水等这些常见、常用的生词。之后,教师引导小凌同学通过实物卡片的方式强化记忆,主要是将卡片上的词汇与其语文学习要求配对,继而强化小凌同学的学习记忆。随着小凌同学学习的逐渐深入,教师对其进行提升层的教学,主要是结合现实的生活场景,像是妈妈做饭的场景可以对应“火”“锅”“菜”这样的字。在此基础上,教师注重引导小凌同学用短句描述动作,以提升小凌同学的语言组织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干预,小凌同学的识字质量有所提升,能够独立完成简单句子的书写。由此可见,差异化教学通过分层任务设计的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有利于学生进一步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

二、结合实践情境教学,激发学生运用能力

情境教学方式在具体展开过程中,主要是语文教师通过创设真实或者是模拟的生活场景将语文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帮助学生理解语言,并且提高表达能力。该教学模式的关键所在是场景需要贴合现实生活,并且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性[3]。

例如,教师在绘本阅读课的教学中,因为考虑到班级中的小王同学因脑瘫,导致肢体运动障碍、注意力容易分散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了小王同学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弱。为此,教师在以绘本《小熊盖房子》为教学载体展开教学,在教学中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展开。班级中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扮演,像是小熊、小兔、小猴等,并且用肢体动作模现绘本中的搬木头、搭房屋等方面的情节。在此过程中,教师同步为学生讲解动词“抬”“推”“拉”等方式。这样通过现实情境的教学,小王同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也能够主动复述故事中的关键情节,阅读正确率也有所提升,并且能够将在绘本中学到的词语,像是整理、搬运等词汇运用到日常生活中。由此可见,情境教学的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到具体知识。

三、采取游戏教学模式,提升学生参与动机

游戏教学法是小学语文教师教学实践中不容忽视的教学方式之一,游戏教学致力于将语文知识融入竞赛、角色扮演、拼图、接龙等游戏中,通过趣味性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关注学生的正向反馈,并且指导学生在此过程中展开高质量地学习与实践[4]。

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考虑到班级中的听障学生小张,通过日常观察老师知道其主要是依赖视觉与触觉进行学习。为此,教师设计“词语接龙大比拼”的学习游戏,将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三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需要轮流说出与“自然”相关的词语,小组成员在游戏过程中可以使用电子词典、词语图片或者拼音等进行展示,也可以用手语解释词义。通过这样主动探究游戏的学习方式,小张同学的课堂发言次数有所增加,并且在与他人进行游戏的过程中,也能够主动地学习。由此,教师实现了素质教育所提倡地对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核心素养展开培育与提升的教学目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个性化教学策略主要是为了提升特殊教育与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此过程中,教师注重差异化教学、情境教学以及游戏教学模式等,满足班级中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多通道刺激、强化记忆,继而提升学习的参与感和积极性。这样才是对当前素质教育理念的响应,有利于创新语文教学模式,为语文特殊教学提供更加精准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小鸿 . 试论如何让特殊教育中初中语文教学更加出彩[J]. 新教育 ,2024,(34):54-56.

[2] 向媛 . 特殊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初探 [N]. 科学导报 ,2024-09-03(B03).

[3] 张晓红 . 语文学科特殊生教育中个性化教学的应用分析[J]. 新课程导学 ,2020,(15):95.

[4] 张蓓 . 个性化教学在特殊教育语文课堂上的应用研究 [J].课外语文 ,2020,(13): 63+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