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肾病别慌!做好这5 件事,帮你科学护理肾脏
左春蓉
三台县人民医院
当体检报告上出现蛋白尿、血肌酐升高等异常指标,或确诊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肾脏疾病时,患者往往会陷入恐慌。事实上,肾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即便部分肾单位受损,剩余肾单位仍能维持基础生理功能。临床研究表明,通过规范管理, 70% 以上的早期肾病患者可有效延缓疾病进展。接下来,我们从五个关键方面,系统阐述肾病科学护理策略。
1. 精准饮食管理:构建肾脏友好型膳食结构
饮食干预是肾病管理的基石,需遵循“优质低蛋白、控盐限钾、平衡磷钙”三大核心原则。蛋白质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需经肾脏排泄,过量摄入会加重肾脏负担,而优质低蛋白饮食可在保证营养供给的同时降低代谢负荷。根据《慢性肾脏病患者膳食指导》标准,非透析患者蛋白质摄入量应控制在 0.6-0.8g/(kg·d),其中 50%以上为鸡蛋、牛奶、瘦肉等优质蛋白。以 60kg 患者为例,每日蛋白质摄入总量应控制在 36-48g,相当于 1 个鸡蛋(约 7g 蛋白)、200ml 牛奶(约6g 蛋白)、50g 瘦肉(约 10g 蛋白)的组合。
钠摄入过多会引发水钠潴留,加重高血压和水肿症状。肾病患者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 3-5g,相当于半啤酒瓶盖的量。需特别注意隐形盐的摄入,酱油(每 10ml 含 1.5g 盐)、腌制品、膨化食品都是高盐“重灾区”。对于高钾血症患者,应避免食用香蕉(钾含量 256mg/100g)、橙子( 159mg/100g )等高钾水果,采用水煮去钾法处理蔬菜,即将蔬菜切碎后浸泡 1 小时,再沸水焯煮 3 分钟,可去除 40%-60% 的钾离子。
磷代谢紊乱是慢性肾病常见并发症,需严格控制磷摄入( <800mg/d )。加工食品、饮料中的磷酸添加剂是隐形磷的主要来源,而天然食物中,坚果(磷含量 430-900mg/100g )、内脏( 300-500mg/100g )属于高磷食物,建议采用磷结合剂配合饮食控制。近年来,新型植物性蛋白补充剂如大豆分离蛋白,因其低磷、低钾且富含异黄酮的特性,逐渐成为肾病患者蛋白质补充的新选择,研究显示其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微炎症状态。
2. 规范药物治疗:遵循个体化用药方案
肾病治疗强调“精准用药”,需在专科医生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降压药是肾病治疗的基石,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药物,如培哚普利、氯沙坦,除降压外,还具有独特的肾脏保护作用,可降低蛋白尿水平,延缓肾小球硬化进程。研究显示,合理使用 ACEI/ARB 类药物可使蛋白尿降低 30%-50% ,肾脏事件风险减少 20%-30%。
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是治疗肾病综合征、狼疮性肾炎等免疫介导性肾病的重要药物。以泼尼松为例,初始剂量通常为1mg/(kg·d),晨起顿服,需严格按医嘱逐渐减量,突然停药可能引发病情反跳。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他克莫司,需定期监测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避免肝肾毒性。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肾病患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布洛芬、阿司匹林)、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庆大霉素)等肾毒性药物。感冒发热时,优先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并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随着药物基因组学的发展,通过检测患者药物代谢相关基因,如CYP2C9、VKORC1,可精准预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实现“量体裁衣”式用药。例如,携带特定 CYP2C9 基因突变的患者,使用华法林时出血风险显著增加,需调整用药剂量或更换药物。
3. 科学运动管理:制定分级运动处方
适当运动可改善肾病患者代谢状态,增强免疫力,但需根据肾功能情况制定运动方案。肾功能代偿期(肾小球滤过率≥ 60ml/min/1.73 ㎡)可选择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速度 6-7km/h )、游泳、骑自行车,每周 3-5 次,每次 30-45 分钟。运动时需监测心率,控制在最大心率(220- 年龄)的 60%-70% 。
肾功能失代偿期(肾小球滤过率 30-59ml/min/1.73m2 )应降低运动强度,选择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功法,或进行低强度的拉伸、平衡训练。透析患者可在透析间期进行床上抬腿、坐位脚踏车等简易运动,每次15-20 分钟,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运动过程中需注意补充水分,避免脱水导致肾脏灌注不足。建议运动前后测量体重,若体重下降超过 1kg,需及时补液。合并严重水肿、心力衰竭的患者,应暂停运动,待病情稳定后再逐步恢复。最新研究表明,结合阻力训练(如弹力带练习、哑铃训练)可有效增加肾病患者肌肉量,改善代谢综合征,尤其适用于肌肉减少症患者,但需在专业康复师指导下进行,避免因过度用力导致血压骤升。
4. 心理调适:构建身心同治模式
肾病作为慢性病,长期治疗易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研究表明,合并心理障碍的肾病患者,其治疗依从性降低 40% ,疾病进展风险增加 3 倍。患者可通过正念冥想、深呼吸训练缓解心理压力,每天练习 15-20 分钟,配合渐进性肌肉松弛法,可有效降低皮质醇水平。
家庭支持系统对患者心理状态至关重要。家属应学习疾病知识,理解患者治疗中的不适,避免过度保护或指责。参加肾病患者互助小组也是有效途径,通过分享治疗经验、交流生活心得,可获得情感支持和实用信息。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或精神科医生帮助,采用认知行为疗法改善负面思维模式。
在 数 字 化 时 代, 心 理 健 康 管 理 APP( 如 冥 想 类 应 用Headspace、情绪追踪软件 Daylio)为患者提供了便捷的心理调节工具。
5. 定期监测与随访:建立动态管理体系
定期监测是评估肾病进展的关键,需建立“实验室指标 + 症状监测”的双重评估体系。实验室检查包括尿常规(重点关注蛋白尿、红细胞)、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肾小球滤过率)、电解质(钾、钠、钙、磷)、甲状旁腺激素等,建议每月检查 1 次,病情稳定后可延长至每 3 个月 1 次。家庭自我监测方面,需每日记录尿量、体重变化,每周测量血压3-4 次,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随访管理强调个体化,根据疾病类型和分期制定随访计划。原发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每 3-6 个月进行肾穿刺活检评估病理变化;糖尿病肾病患者需每 3 个月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监测微血管病变进展。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完整记录检查结果、用药情况和症状变化,有助于医生动态调整治疗方案。
随着可穿戴设备(智能手环、连续血压监测仪)和家用检测设备(便携式尿液分析仪)的普及,患者可实现实时健康数据采集。通过医疗信息化平台,医生能够远程分析数据,及时发现病情波动,如夜间血压异常升高可能提示肾性高血压控制不佳,需调整用药。这种“居家监测 - 云端分析 - 远程干预”的新型管理模式,显著提高了肾病管理的及时性和精准性。
面对肾病,科学护理是对抗疾病的有力武器。通过饮食、药物、运动、心理和监测五个维度的系统管理,可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每个患者都是独特的个体,护理方案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制定。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策略,才能实现肾病的长期稳定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