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
孟佳怡
通榆县第二小学校137200
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通过阐述字理识字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分析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操作方法、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为提高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质量提供参考,以促进学生识字能力与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识字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础任务,传统的识字教学方法往往侧重于机械记忆,学生虽能暂时记住字形,但对于汉字的内在含义、构造规律缺乏深入理解,导致识字效果不佳,遗忘率较高。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字理识字教学的内涵
字理即汉字的构造原理和演变规律。字理识字教学是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运用汉字形义联系的特点,通过对汉字的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义,从而更好地记忆字形,掌握字音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例如,在讲解“日”字时,教师可展示甲骨文的“日”字,其形状像一个圆形,中间的一点表示太阳的光,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日”字所代表的含义,并记住其字形。
(二)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论基础
认知心理学理论: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字理识字教学让学生参与到对汉字构造和意义的探索过程中,符合学生主动认知的心理特点。通过对汉字形义关系的理解,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的认知结构建立联系,有助于知识的长期存储与提取,提高识字的效果。
汉字学理论:汉字是音、形、义的统一体,且具有独特的构造规律。字理识字教学以汉字学理论为依据,深入剖析汉字的造字法,揭示汉字形义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汉字,避免孤立地记忆汉字的音、形、义。
二、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的实践操作
(一)象形字识字教学
对于象形字,教师可利用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资源,展示汉字从实物到甲骨文、金文、小篆,再到现代汉字的演变过程,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汉字的形义联系。例如,教学“山”字时,先呈现一幅山峰连绵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山峰的形状,然后展示甲骨文的“山”字,其形状就像三座山峰,让学生通过对比,理解“山”字的字形与实际事物的相似之处,从而轻松记住字形和字义。
(二)指事字识字教学
指事字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符号来表示意义。在教学指事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指示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如“本”字,是在“木”字的根部加上一横,表示树根的位置。教师可通过动画演示,先展示“木”字,然后在根部突出显示一横,让学生明白“本”的意思是树根,同时也记住了字形。
(三)会意字识字教学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其意义是各部件意义的综合。教学会意字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各个部件的含义,让学生通过想象和推理,理解会意字的整体意义。例如,“休”字,由“人”和“木”组成,一个人靠在大树旁,表示休息。教师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想象自己在劳动后靠在树上休息的情景,从而深刻理解“休”字的含义,并记住字形。
(四)形声字识字教学
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比最大,由形旁和声旁组成。形旁表示意义范畴,声旁表示读音。在教学形声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利用形旁来理解字义,通过声旁来推测字音。如“清”字,形旁“氵”表示与水有关,声旁“青”表示读音。教师可让学生列举其他带“氵”的字,如“河”“江”“湖”等,帮助学生理解形旁的表意作用,同时通过“青”的读音,让学生掌握“清”的读音。
三、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的优势
(一)提高识字效率
字理识字教学通过揭示汉字的构字规律,让学生理解性地识字。学生不再是死记硬背字形,而是通过对汉字形、音、义关系的把握,更加轻松地记住汉字。例如,在学习一组形声字时,学生只要掌握了形旁和声旁的规律,就能快速认识多个汉字,大大提高了识字效率。
(二)激发识字兴趣
字理识字教学将枯燥的汉字学习转化为有趣的探索过程。通过展示汉字的演变历史、讲解汉字背后的故事,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汉字,增强了学生主动识字的意愿。
(三)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字理识字教学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了解汉字的起源、演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四)培养思维能力
在字理识字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推理等思维活动来理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和意义。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四、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实践中面临的挑战
(一)教师字理知识储备不足
部分教师自身对汉字的字理知识掌握不够系统和深入,在教学中难以准确地运用字理知识进行识字教学。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汉字学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字理素养,以更好地开展字理识字教学。
(二)教学资源有限
字理识字教学需要丰富的教学资源,如汉字演变的图片、动画、视频等。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校教学资源匮乏,教师难以获取到合适的教学素材,限制了字理识字教学的开展。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同时教师也应积极利用网络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源。
(三)教学时间安排紧张
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繁重,教学时间有限。字理识字教学相对传统识字教学而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来讲解汉字的构字原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如何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既完成字理识字教学任务,又不影响其他教学目标的达成,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挑战。
五、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实践案例分析
以某小学三年级的一节识字课为例,教师在教学“木”字旁的一组汉字时,采用了字理识字教学模式。首先,教师通过展示“木”字的甲骨文图片,讲解“木”字的象形意义,让学生理解“木”字代表树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林”字,让学生分析其组成部分,学生发现“林”字是由两个“木”字组成,从而理解“林”表示很多树木聚集在一起的意思。然后,教师教学“森”字,让学生通过与“林”字对比,思考“森”字的含义,学生很快明白“森”表示树木更多、更茂密的森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利用动画展示了“木”字旁汉字的演变过程,并让学生举例说出其他带“木”字旁的字,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木”字旁汉字的理解。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不仅认识了“木”字旁的多个汉字,还掌握了利用字理识字的方法,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六、结论
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模式基于汉字的构字规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在提高学生识字效率、激发识字兴趣、加深对汉字文化理解以及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虽然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教师字理知识储备不足、教学资源有限、教学时间紧张等挑战,但通过教师自身的学习提升、学校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以及教学时间的合理规划,这些问题可以逐步得到解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积极推广和应用字理识字教学模式,不断探索创新,提高识字教学质量,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黄亢美.小学语文字理教学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8(5):72-77.
[2]李学红.字理识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14):59-61.
[3]张光璎.字理识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语文教学,2020(18):45-47.
[4]王宁.汉字构形学讲座[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独家注明:白城市教育规划课题+小学语文字理识字教学的实验研究+BJKYKT244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