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学小讲堂:小学数学练习课的转型

作者

李姣姣

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天佑校区 215009

【摘要】练习课作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改变传统的“学生练,老师讲”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本文提出了“数学小讲堂”的教学模式,旨在练习课上鼓励学生学做小老师讲数学,锻炼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学会学数学。

【关键词】 练习课  数学小讲堂  小老师

练习课是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以练习的方式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形成数学能力与方法的一种课型。传统的讲授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即使有个别学生积极发言,那也是优等生的专场。如何改变“学生练,老师讲”的教学模式?为人师者需要深入思考,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有效课堂。

一、“数学小讲堂”的基本内涵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小先生制”的教学理念,即: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地交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数学小讲堂”就是基于“小先生制”的教学理念开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数学小讲堂”是指让学生根据所提供的任务要求,通过自学 、预习、尝试、探索和思考,自己发现新知,借助不同形式的“小讲堂”,以“小老师”的身份讲授知识,并于其他学生进行谈论、释疑,从而达成共识的一种教学模式。

二、“数学小讲堂”的具体特征

1.转变学习观念,体现自主性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教育并不是注入一种东西,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思考。这句名言强调了学生主体地位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即学生应该成为自己学习的主动者和探索者。

“数学小讲堂”鼓励学生学做小老师讲数学,化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尊重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随着教学模式的转变,数学课堂不再是老师唱独角戏,而是学生展示自我、交流互动的平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均得以发展。

2.借助不同形式,凸显发展性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要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渐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数学小讲堂”借助不同形式的“小讲堂”,鼓励学生学做小老师讲数学,给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比如:学生可以上讲台,站在座位上,亦或是在投影仪旁交流展示自己。

3.经历学习过程,追求探究性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怎么做”,更应该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即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的: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数学小讲堂”借助学习任务的形式,鼓励学生自学 、预习、尝试、探索和思考,自己发现新知,在一定程度上给与学生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4.发散学生思维,涵养创新性

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任何的学习都应该从学习模仿中不断地推层出新。

数学是一门严谨而抽象的学科。尽管有些题目的答案是唯一的,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却是多样的。“数学小讲堂”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如果有需要补充的或者有不一样的想法,都可以勇敢地提出来,直至全班达成共识为止。而很多时候,个别学生总能就某一道题目给出新颖的解题方法,不由地赢得满堂喝彩。学生的创新性就在一次又一次的思维碰撞中悄然生长。

三、“数学小讲堂”的模式构建与应用

“数学小讲堂”的模式构建主要经历“课前预习,自主探索—课中讲解,巩固新知—课后反思,学有所获”三个阶段。现已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练习六》第一课时教学为例。

(一)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一节课只有40分钟,时间非常有限。为了课堂上给学生留有更多讲解的时间和空间,所以老师会根据学习的内容布置预习的任务。对于练习课,老师可以以练习的形式复习旧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如果学生可以静下心来,认真完成预习任务,不管自学、思考的程度如何,第二天进入课堂的时候,他都不是一张白纸。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内容,他会积极参与课堂,及时补充或者提问,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对于自己有疑问的地方,他会更加认真地倾听,查漏补缺,学有所获。

每次老师组织学生开展练习课的课前预习时,可以从“问题驱动,激活旧知——尝试练习,查漏补缺——拓展延伸,训练思维”三方面来布置任务。

1.问题驱动,激活旧知

《练习六》课前预习的问题是:本单元,你学习了哪些知识?你有哪些收获?

而学生的回答大致是:本单元,我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知道了周长的含义,会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借助翻阅书本,大部分学生可以具体口述学过的内容。

2.尝试练习,查漏补缺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六》第一课时书本配套的第1-7题。如果练习本身有空白的地方,就在每道题目对应的位置书写答案。如果有些题目空白位置比较小,可以用便利贴书写答案,然后再粘贴上去。如果有些题目不会,可以在题号前打一个问号,上课的时候及时订正。

3.拓展延伸,训练思维

完成书本配套的练习以后,如果你对某些题目比较感兴趣,在家里的教辅资料上看过类似的变式练习,或者有趣的思考题可以把题目摘抄下来,粘贴在书本相应的位置,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交流。

(二)课中讲解,巩固新知

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和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凡是学生能讲的,老师不讲。一位学生没讲明白,就请其他学生及时补充或提问,直到全班达成共识为止。这里的“小讲堂”可以是走上讲台讲解,也可以是站在座位上回答问题。通常每一位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想法以后,都会提问其他学生:“你们同意吗?”或“你们有补充的吗?”以此引发其他学生的思考。如果没有学生补充或者质疑,全班鼓掌欢送这位学生走下讲台或者坐下。如果有学生补充或者提问,该学生可以站在座位上,也可以走上讲台回答问题。如果学生不能完整地讲解整道题目,老师可以及时参与进来,借助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每次老师引导学生进行练习课的课中讲解时,可以从“知识回顾,复习旧知——基础练习,学以致用——拓展练习,活学活用”三方面来组织教学。

1.知识回顾,复习旧知

练习课正式上课的起初,老师请学生开火车式地分享和介绍本单元已经学习过的内容,也就是学生自主展示课前预习的“知识回顾”部分。一位学生分享完自己的收获以后,会提问“还有要补充的吗?”借此请下一位学生继续交流介绍,直至全班没有学生举手为止。

2.基础练习,学以致用

由于学生提前预习了书本上配套的练习,所以在学生说完“知识回顾”部分以后,老师就请学生到讲台上做小老师讲解每一道题目。以《练习六》第2题为例(如图1),小老师读完题目,介绍了做标记数一数的方法以后,有学生举手介绍了不一样的解题思路。第一幅图的周长和边长为4厘米的正方形的周长相等,所以求周长可以列式为:4×4=16(厘米);第二幅图的周长和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所以可以列式为:6+4=10(厘米)10×2=20(厘米);第三幅图的周长和长6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的周长相等,所以可以列式为:6+5=11(厘米)11×2=22(厘米)。

正当学生们为这种不一般的解题思路热烈鼓掌时,又有一位学生举手想要分享。小老师请他上来的时候,他的手里拿着数学书。一旁的数学老师帮忙切换到投影仪进行展示。原来他的第2题解题思路和刚才第二位学生是一样的,并且他还给出了一道变式练习(如图2)

变式题在投影仪上展示出来不久,底下的学生纷纷举手抢答。出题者请一位学生回答。“小老师”解答道: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道题里面的图一和图二,周长都可以看做是长6、宽4的长方形的周长,而图三比长6、宽4的长方形的周长多两条短竖线。说着,“小老师”不由地走上讲台,在投影仪上用手比划着多出来的两条短竖线。此时,出题的“小老师”和底下的学生,不由地鼓起了热烈的掌声。

《练习六》第2题的整个讲解过程,老师都在一旁默默地看着,心里为学生们的精彩表现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数学的学习,尤其需要这样思维的碰撞!

3.拓展练习,活学活用

学生讲完课前预习的练习以后,便进入了拓展提升的环节。这个环节老师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觉得有趣的思考题。如果学生没有,老师再展示自己事先准备的拓展练习,如图3。

要想正确回答这道题目,学生需要画出示意图,实际地动手描一描,比一比。不一会儿,便有学生举手抢答。只见,第一位“小老师”走上讲台,借助课件的图画功能,用不同颜色分别描绘出了甲、乙两部分的周长。通过观察比较,乙部分的周长比甲部分的周长长。而第二位“小老师”补充道:甲、乙两部分的周长比较时,相同长的部分可以不看。说着,也走上讲台,手指着相同的上下两条边是一样长,中间的不规则线是公共的,主要比较甲部分右边这条边的长度,和乙部分左边这条边以及右边这一条边长度的和,明显乙部分比甲部分要长。如此找相同、比不同的方法,又一次赢得了满堂喝彩。

(三)课后反思,学有所获

温故而知新。课后反思与课堂小结部分的反思略有不同。课堂小结部分的反思时间短,一般只有2-3分钟,学生之间的思考和回答亦步亦趋。而课后反思拓宽了学生反思的时间和空间。不同的学生因为课前预习和课中学习的程度不同,所以反思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课后反思一般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对于课前预习中自己感到困惑的地方,课后需要反问自己是否真正弄懂了。另一方面是对于课中学习过程中自己感觉吃力,或者和别的小朋友想法不一样的地方,课后需要复盘,自主地再疏通一遍。

具体来说,学生可以通过思考这样的两个问题来反思这节练习课。问题1:课前预习,我的疑问弄懂了吗?如果课前学生有疑问,而现在弄懂了,可以把之前打的问号圈掉。对的,这里是圈掉,不是擦掉!圈掉的话,下次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复习的时候,学生可以把之前圈掉的题目挡住答案,在白纸上重新做一遍,及时复习和巩固所学的内容。问题2:课堂上,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如果学生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内容,可以记录在书本空白的位置,并且打上五角星。下次复习的时候,也可以多关注这些内容,温故而知新。

结语

“数学小讲堂”改变了传统练习课“学生练,老师讲”的教学模式,以学生讲解为主、老师组织和引导为辅,很好地锻炼学生数学综合学习能力,从“要我学”慢慢地转变为“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这是小学数学练习课的一次转型。期待有更多的老师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讲数学,学做课堂学习的真正小主人。

参考文献:

1.姜桂敏.小学生深度学习中“小先生制”的价值及其实现[J].教学与管理,2021(32):19-21.

2.李吓琴.陶行知“小先生制”解读[J].福建陶研,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