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白内障术后并发症治疗中藏西医结合的机制研究

作者

普华太

日喀则市藏医院,西藏日喀则市857000

引言

白内障手术是治疗白内障的主要方式,但术后易出现角膜水肿、前房炎症、黄斑水肿等并发症,影响手术效果与患者视力恢复。西医治疗以抗炎、抗感染、对症处理为主,虽能快速控制急性期症状,但部分患者存在疗效反复、药物不良反应等问题。藏医学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注重整体调节与辨证施治,可弥补西医治疗的局限性。藏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并非简单的疗法叠加,而是基于两者理论体系的有机融合,通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协同增效。深入研究其结合机制,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藏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优势

(一)多维度干预提升疗效

藏西医结合治疗从不同维度对白内障术后并发症进行干预,形成疗效叠加效应。西医通过精确的病理诊断,采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快速控制感染与炎症,针对角膜水肿、眼压升高等症状进行靶向治疗,起效迅速且作用明确。藏医学则从 “三因” 理论出发,认为术后并发症与 “隆”“赤巴”“培根” 失衡相关,通过藏药内服调节机体整体平衡,配合外治法疏通眼部经络、改善局部循环,从根本上减少并发症的复发风险。这种多维度干预既解决了急性期的症状问题,又兼顾了机体的长远调理,相比单一疗法能更全面地提升治疗效果。

(二)降低不良反应与耐药性

藏西医结合治疗可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与疗程,从而降低不良反应与耐药性风险。西医治疗中,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引发眼压升高、角膜上皮损伤等副作用,抗生素的滥用易导致病原菌耐药性增强。藏医学采用天然药物组方如仁青芒觉、拉美丸、十六味杜鹃丸、琼阿丸,三味甘露丸等对症给药、药性温和且注重配伍平衡,在辅助控制炎症的同时,可减轻西药的毒副作用,如部分藏药能缓解激素引起的胃肠道不适。此外,藏医外治法如精准穴位放血、足底涂药、眼部熏蒸等,可减少全身用药剂量,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长期治疗提供安全保障。

二、藏西医结合治疗的病理认知基础

(一)西医对术后并发症的认识

西医认为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与手术创伤、炎症反应、个体差异相关。手术过程中角膜内皮细胞损伤可导致角膜水肿,虹膜刺激引发前房炎症反应,房水循环障碍则可能引起眼压升高。此外,患者自身的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或免疫功能低下,会增加黄斑水肿、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其病理机制涉及氧化应激、炎症因子释放、血管通透性增加等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临床诊断依据裂隙灯、OCT 检查、眼底检查、眼压监测等精确手段,为针对性治疗提供精准的检测依据。

(二)藏医对术后并发症的阐释

藏医学将白内障术后并发症归为 “拉念病”范畴,其发病与 “三因” 失衡而代谢障碍相关。手术创伤被视为 “外邪入侵”,导致眼部 “隆”因紊乱,净液通道障碍,导致眼压升高,眼部发胀、发痒、疼痛等症状;“赤巴”为热性偏盛则引发局部炎症、发红、充血,畏光等症状;“培根”为寒性,其积聚可导致水肿、分泌物增多,视物不清等症状。诊断上注重望问切,还有尿诊等观察局部与全身症状,判断 “三因”和局部津浊之液的失衡等类型,为辨证施治提供理论基础。

三、藏西医结合治疗的具体机制与实践路径

(一)急性期以西医干预为主,藏医辅助增效

在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急性期,以西医治疗快速控制症状,同时辅以藏医手段增强疗效。对于术后前房炎症反应与前节感染,西医采用局部滴用抗生素与糖皮质激素滴眼液,必要时全身给药,迅速抑制炎症反应与病原菌繁殖。藏医在此阶段配合清热解毒、清浊补津类藏药内服,如琼阿丸、三味甘露丸、古琼丸、十六味杜鹃丸、七味红花丸等,减轻体内 “热毒”;同时采用藏药眼部熏蒸,通过药物蒸汽刺激眼部经络,促进各组织排浊吸津而改善局部组织清洁。这种结合方式既发挥了西医快速控制炎症反应的优势,又通过藏医调理局部环境的清洁,减少炎症对眼部组织的损伤,缩短急性期病程之效。

(二)恢复期藏医调理为主,西医巩固疗效

进入恢复期后,治疗重心转向藏医整体调理,辅以西医手段巩固疗效。此阶段并发症症状虽已缓解,但机体 “三因” 失衡与眼部功能尚未完全恢复,藏医通过辨证施治,总体从脾胃入手促进营养的吸收;调和肝肾平衡。如对于具体症状给予以理气通络,祛浊消肿等调理本质机能。同时,西医根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减少药物剂量,持续监测术后各项指标,防止症状的持续和反复。

四、藏西医结合治疗的保障策略

(一)建立规范化的诊疗体系

规范化的诊疗体系是保障藏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基础。需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与疗效评价体系,结合西医的客观检查指标与藏医的辨证分型,明确不同并发症的结合治疗方案。例如,对于角膜水肿,规定西医用药指征与藏药使用时机,避免治疗混乱。同时,建立多学科协作机制,眼科西医与藏医医师共同参与病例讨论,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确保治疗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规范治疗流程与用药剂量,减少人为因素对疗效的影响。

(二)加强藏西医互补融合研究

培养藏西医跨学科型人才,推动深入研究藏西医学的融合点,为结合治疗提供科学支撑。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研究方法解析藏药中有效成分,明确具有抗炎、促进角膜修复作用的藏药成分及其靶点,阐明藏医外治法对眼部微循环的影响。同时,用藏医学理论阐释西医治疗的作用原理,如将糖皮质激素的抗炎作用归为 “抑制赤巴偏盛”,促进两者理论的互认互补。开展临床对照研究,比较藏西医结合与单一疗法的疗效差异,为结合治疗的有效性提供实证依据,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五、总结

藏西医结合治疗白内障术后并发症,通过多维度干预、降低不良反应、兼顾局部与整体等优势,展现出独特的临床价值。其机制建立在两者病理认知的互补性基础上,通过急性期西医主导、恢复期藏医调理、长期康复阶段养生与预防结合的路径实现协同增效。建立规范化诊疗体系、加强理论融合研究、提升医师跨学科能力,是保障治疗效果的重要策略。未来应进一步深化藏西医结合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优化治疗方案,为白内障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更有效的方法,助力患者实现更好的视力预后。

参考文献

[1] 泽仁达瓦 , 仁青江村 , 多吉次仁 , 索朗扎西 . 传统藏医眼部穿刺术在现代白内障颞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及疗效评价 [J]. 西藏科技 , 2024, 46 (04): 60- 64.

[2] 史乾 , 冯亚兰 , 史力军 , 鲍晨雨 , 谢田华 , 林云志 . 超声乳化仪行微切口手术治疗对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及效果的影响分析[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 2023, 29 (20): 49- 51+ 73.

[3] 扎西次措 , 向巴桑邓 , 才绒草 , 仁青吉 , 晋美 . 藏医药对白内障术后诊疗方法及临床现状 [J]. 亚太传统医药 , 2023, 19 (07): 74-77.

[4] 张秀艳 , 齐美华 . 研究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效果 [J]. 中外医疗 , 2023, 42 (07): 78-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