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作者

刘尧

山东英才学院 创新创业学院,山东省济南市,250100

摘要:在数字化技术飞速发展与教育质量持续提升的双重驱动下,培养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适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入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重要举措。本文旨在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实施路径,为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培养符合数智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数智技术;创新创业;培养模式;高校教育

随着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已全面迈入数智时代。这一变革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数智技术不仅重塑了传统教育模式,更为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全新的工具与平台。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各地应着力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培养适应时代需求的实用型、复合型和紧缺型人才。数据显示,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187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在此背景下,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仅是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关键举措,更是实现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1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当前,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他们的创业能力。然而,部分高校在创新创业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过于偏向理论化,与实际创业项目的紧密结合程度远远不够。在当前的教育体系中,一些创新创业课程过分侧重于创业理论、市场分析、商业模式等理论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将这些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重要性。学生虽然能够在课堂上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实际创业项目时,往往感到无从下手,缺乏将理论转化为实践的能力,这使得理论与实践之间出现了严重的脱节。这种偏重理论的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还难以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创新创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领域,需要学生具备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中的能力,而单纯的理论教学显然无法满足这一需求。同时,双创课程在教学模式上也往往沿用传统的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过分侧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和参与性,使得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主动思考和实践的机会。学生兴趣不高,教师照本宣科,课堂缺乏互动和活力,极易形成所谓的“水课”,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2 当前高校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1教育滞后性

教材和案例作为创新创业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更新速度却远远落后于实际市场。许多教材中的内容还是基于几年前的市场环境和行业状况,参考案例也往往是过时的、不再具有代表性的。这样的教材和案例,对于学生来说,不仅无法提供有效的学习参考,反而可能误导他们对当前市场环境的认知,使得他们所学到的知识难以应用于当前的实际市场中。更为严重的是,当今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本身也相对滞后。在数字化时代,创新创业已经不再仅仅是开设几门课程、举办几次讲座那么简单,它需要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许多高校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上,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这使得当前的双创教育难以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2.2理论与实践脱节

在当前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脱节问题显得尤为严峻。尽管一些高校已经意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尝试设置了各种“创新实践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但遗憾的是,这些实践环节往往流于表面,缺乏足够的深度和广度。例如,有的项目仅仅要求学生提交一份创业计划书,或者参加一场创新创业比赛,而这些活动往往侧重于形式而非实质,学生参与度低,缺乏深入的自我思考和探索。更有甚者,一些学生完全依赖指导教师的指导,没有真正投入到创业实践中,无法亲身体验到创业的艰辛与成功带来的喜悦。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现象,既严重阻碍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也限制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全面发展。学生们在毕业后,往往难以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导致他们在创新创业的道路上步履维艰,成功率较低。同时,高校也难以培养出真正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无法满足社会对这类人才的迫切需求。

2.3考评结果性

当前,高校在评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时,仍然倾向于采用结果性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传统的考试成绩、提交的创新创业计划书以及在各类大赛中的排名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成效。然而,这种评价方式具有显著的局限性,且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并非一蹴而就,不是一次成绩可以衡量,单次成绩作为衡量标准显得过于片面和局限。创新创业是一个持续探索、不断试错、逐步成长的过程,它要求学生具备持续学习的能力、勇于尝试的勇气、面对失败的韧性以及不断创新的思维。

这样的评价方式未能充分体现出学生在学习及实践过程中的全面表现,容易忽略学生在实践中所展现的价值观变化、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提升,从而难以对学生的学习质量进行全面而准确的评价。

3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实施路径

3.1 更新教育内容,融入数智化理念

高校应当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内容,确保所选用的教材和案例具有时效性、前沿性。为此,高校需积极拥抱数智化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行业发展动态进行深入剖析,准确把握最新趋势和需求,并结合不同学科的专业特点和教学需求,将这些前沿信息融入到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之中。通过数据分析、智能决策等课程扩充内容,培养学生的数据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高校还应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从单一知识传授向全面能力培养转变,注重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

3.2 强化实践环节,促进理论与实践融合

高校应进一步强化实践环节,建立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设立创新创业实验室、创业孵化器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同时,高校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参与真实的创业项目,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应注重引导学生的自我思考和探索,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思维。此外,还可以将校企合作项目、导师科研项目进行转化,结合学生的当前水平和兴趣方向,让他们承担相应的项目内容。通过在实际工作环境中锻炼,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行业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3 改革考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

针对考评结果性的问题,高校应改革传统的考评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除了传统的考试成绩和创新创业计划书外,还应考虑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团队协作能力以及沟通技巧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可以通过设立项目评审、路演展示、同行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同时,高校还应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将他们的创新成果和实践经验纳入考评体系,以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和创业动力。

4 结束语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教育内容、实践环节和考评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和创新。通过融入数智化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改革考评方式等措施,高校可以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培养出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未来,高校应继续探索和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模式,为国家的创新发展和经济繁荣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泓辰.基于共创模式的创客团队构建方案探讨[J].时代经贸,2024,21(03):190-192.DOI:10.19463/j.cnki.sdjm.2024.03.008.

[2]黄晓燕,肖和伟,卢帮,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体育人才产教融合培养路径探析[J].体育视野,2024,(09):152-154.

[3] 吴澎,周涛,李大鹏,等.中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对比分析及思考[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2019(7):325-327.

[4]李美,陈金伟,吴建材.“双高”背景下高职工科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高分子材料智能制造技术专业为例[J].高教学刊,2025,11(05):63-67.DOI:10.19980/j.CN23-1593/G4.2025.05.015.

[6]黄铭诗,周惠平,韩玺.数字经济背景下经管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5,8(02):124-126.

[7]张林,赵致如.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课程以赛促教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探索[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5,27(01):65-68.DOI:10.20127/j.issn1671-0517.2025.01.015.

[基金项目]

本文系2024年度校级科研课题创新创业教育专项(项目编号:YCKY2415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刘尧,1999年8月,女,汉,山东临沂人,讲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