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策略的探究

作者

李雅意

厦门市翔安教育集团中澳城幼儿园 福建厦门 361100

一、引言

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从幼儿园进入小学这一阶段所经历的适应过程,这一过程不仅是学习环境的改变,更是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转变。在这一关键时期,仅靠幼儿园或家庭单方面的努力,难以实现幼儿的顺利过渡,家园共育则成为了推动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家园共育强调家庭和幼儿园在教育过程中的密切配合、协同合作,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因此,从家园共育的视角探究幼小衔接教育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园沟通不畅

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家园之间的沟通是实现共育的基础。然而,当前许多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存在沟通不畅的问题。一方面,部分幼儿园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较为单一,多以家长会、通知等形式为主,缺乏双向互动交流。家长往往只能被动接受幼儿园传递的信息,难以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另一方面,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对幼儿园的沟通不够重视,不及时反馈幼儿在家中的情况,导致幼儿园无法全面了解幼儿的状况,难以制定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二)教育理念不一致

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对幼儿的成长有着直接影响。在幼小衔接问题上,部分家长和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理念存在差异。一些家长过于重视幼儿的知识学习,认为幼小衔接就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拼音、数学等知识,从而给幼儿施加过多的学习压力。而幼儿园教师则更注重幼儿的综合素质培养,强调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的养成。教育理念的不一致使得家园在教育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幼小衔接的效果。

(三)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家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合作形式较为单一,大多停留在幼儿园组织家长参与活动的层面,如亲子活动、开放日等。这些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家园之间的交流,但缺乏深度和系统性。家庭在幼小衔接教育中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不足,没有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同时,幼儿园也没有为家长提供更多参与教育过程的机会和平台,导致家园合作的效果不够理想。

三、家园共育视角下幼小衔接教育策略

(一)构建高效的家园沟通机制

1. 丰富沟通方式:幼儿园应改变单一的沟通模式,采用多种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除了传统的家长会、通知外,还可以利用微信群、电话、入户家访等方式,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园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了解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同时,定期组织家长座谈会,让家长有机会与教师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幼小衔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建立沟通反馈制度:幼儿园应建立健全沟通反馈制度,对家长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及时进行处理和回复。同时,定期向家长反馈幼儿园在幼小衔接方面的工作进展和成效,让家长了解幼儿园的工作,增强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

(二)统一家园教育理念,加强教育经验分享

幼儿园可以组织家长之间开展教育经验分享活动,让家长们相互交流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经验分享给家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三)丰富家园合作形式

1. 开展多样化亲子主题活动:围绕幼小衔接的核心目标,设计系列化亲子活动。例如,开展“小学探秘之旅”,组织家长陪同孩子一起参观小学的校园环境、课堂教学、课间活动等,让孩子亲身感受小学的学习氛围,减少对未知环境的焦虑。举办“模拟小学课堂”活动,邀请小学教师进入幼儿园,按照小学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家长在一旁观察孩子的表现,之后与教师共同分析孩子在适应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开展“时间小主人”亲子实践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间表,模拟小学的作息安排,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

2. 建立家长深度参与的协作机制:设立家长委员会幼小衔接专项小组,由家长代表、教师共同组成,负责策划和组织家园共育活动,收集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家园之间的深度合作。推行“家长助教”制度,鼓励有特长的家长走进幼儿园课堂,结合幼小衔接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如教孩子认识小学的学习用品、分享自己的小学学习经历等,丰富教学形式。

3. 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共育平台:线上搭建专门的幼小衔接家园共育平台,发布小学教育教学动态、幼小衔接指导文章、幼儿心理发展知识等内容,方便家长随时学习。同时,定期举办家园共育工作坊,围绕“如何培养孩子的专注力”“怎样帮助孩子适应集体生活”等具体问题进行研讨和实践指导。

(四)强化幼儿适应能力培养的协同

1. 学习能力培养的协同: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培养孩子的倾听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阅读能力,通过讲故事、小组讨论等活动提升孩子的相关技能。家长则在家中配合,每天安排固定的亲子阅读时间,鼓励孩子复述故事内容,与孩子共同探讨故事中的问题,巩固孩子在园所学的技能。

2.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协同:在一日生活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如自己穿衣、吃饭、洗手等,设置相应的生活技能比赛,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家长在家中不再包办代替,给孩子自己动手的机会,让孩子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摆放碗筷、收拾玩具等,与幼儿园形成教育合力。家园定期交流孩子的生活自理情况,针对孩子存在的问题共同制定改进措施,帮助孩子逐步提升生活自理能力。

3. 社交能力培养的协同:幼儿园通过组织集体游戏、小组合作活动等,让孩子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学会分享、合作、谦让。教师及时引导孩子解决交往中出现的矛盾,教给孩子正确的交往方法。家长则鼓励孩子多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交往,带孩子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让孩子在不同的社交场合中锻炼自己。家园共同关注孩子的社交表现,对于孩子在交往中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给予表扬,对于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引导和纠正,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为适应小学的集体生活做好准备。

综上,幼小衔接是幼儿成长道路上的重要转折点,家园共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构建高效的沟通机制、统一教育理念、丰富合作形式、强化能力培养协同等策略,可以充分发挥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优势,形成教育合力,为幼儿顺利度过幼小衔接阶段提供有力保障。然而,家园共育视角下的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需要家庭和幼儿园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调整教育策略,共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共同为幼儿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郑雅文 . 家园共育背景下幼小衔接的有效策略 [J]. 河南教育(教师教育)(下),2023 (9):95.

[2] 汤芬 . 家园互动,衔接有方——谈幼小衔接阶段家园共育的有效实践策略 [J]. 广东省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2023.

作者简介:李雅意(1999.07-),女,汉学历:全日制专科、自考本科,二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或者从事工作:学前教育(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