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兴趣为先、素养为基:小学足球训练设计的路径与策略

作者

丁明

泰州市姜堰区淮海小学225500

一、引言

小学阶段是足球兴趣启蒙与运动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培养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因此,小学足球训练需构建以兴趣为动力、以素养为导向的新型训练体系。

二、兴趣激发的多维路径:从“被动参与”到“主动热爱(一)游戏化训练:让技能学习充满趣味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决定了其对游戏化学习的天然亲近。将足球基础技能融入情境化游戏,可有效降低学习门槛,提升参与积极性。例如:

球感训练:采用“踩蘑菇比赛”,将标志盘作为“蘑菇”,学生通过带球停球完成“采摘”任务,在趣味竞争中提升控球能力。

传球练习:设计“给队友送礼物”游戏,要求学生用脚内侧传球(礼物)给指定队友,队友需用停球(接礼物)回应并表达感谢,使技术动作与情感体验深度融合。

体能训练:结合“红军长征”历史情境,设计运球绕障碍、传球接力等任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完成耐力与协调性训练。

(二)分层激励机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根据学生能力差异设计“基础版—提升版—挑战版”三级任务,确保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训练中获得进步体验:

基础版:如低年级学生完成“双脚交替踩球前进10 米”,教师通过即时口头表扬(“你踩球的节奏感越来越好啦!”)强化正向反馈。

提升版:中高年级学生需在“3 分钟内完成20 次脚内侧传接+5 次直线运球绕桩”,达标者可获得“足球小达人”电子勋章 。

挑战版:组织“颠球王”擂台赛,鼓励学生突破个人纪录,成功者可在班级荣誉墙展示照片并分享经验 。

(三)情感联结策略:构建足球情感共同体通过家庭、学校、社区三方联动,营造沉浸式足球文化氛围

家庭参与:设计“亲子足球小游戏”,如“踩球接力”“射门积分赛”,家长通过手机拍摄练习视频并上传班级群,教师给予个性化点评。

文化浸润:建设“馆—廊—墙—场”足球空间文化,如设立足球文化馆、展示球星励志故事、绘制足球主题壁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足球魅力 。

赛事仪式:举办“班级联赛开幕式”,学生自主设计队徽、口号,模仿世界杯流程进行入场式,增强归属感与荣誉感。

三、核心素养的融合培育:从“单一技能”到“综(一)运动能力:夯实体能与技术基础

根据《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不同水平段的要求,分层设计训练内容:

水平一(1-2 年级):重点发展移动性技能(如单脚跳、滑步)、非移动性技能(如平衡木站立)及操控性技能(如脚底拨球),通过“动物爬行”“托乒乓球比赛”等游戏提升协调性 。

水平二(3-4 年级):强化专项运动技能,如“3v3 小场对抗赛”中融入传球、射门、防守等技术组合,同时加入1 分钟跳绳、障碍跑等体能练习,提升心肺耐力 。

水平三(5-6 年级):引入战术意识培养,通过“足球战术研究”课程,让学生运用数学图表分析比赛数据,如传球成功率、射门转化率,将理性思维融入运动实践 。

(二)健康行为:养成科学锻炼习惯将健康教育贯穿训练全过程,培养健康生活

知识渗透:在训练前进行“5 分钟健康微课堂”,讲解运动损伤预防(如“如何处理脚踝扭伤”)、营养搭配(如“运动后补充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性”)等知识 。

习惯养成:开发“阳光健身坊”App,记录学生每日训练数据(如触球次数、运动时长),生成个性化体能报告,家长可实时查看并督促练习 。

心理调适:通过“足球心理剧”引导学生应对压力,如《足球少年的烦恼》讲述主人公如何平衡学业与训练,学会时间管理与情绪控制 。

四、训练设计的创新策略:从“孤立训练”到(一)跨学科主题学习:打破学科壁垒将足球与多学科知识深度融合,实现“一球多

语文+足球:开展“足球故事创作”,学生通过观看世界杯经典赛事,撰写《我的足球梦想》作文;设计“足球诗词大会”,用诗句描绘运动场景(如“绿茵场上展风采,体教融合育新人”) 。

数学+足球:通过测量足球场面积、计算传球距离,巩固长方形面积公式;在“战术分析课”中用图表统计比赛数据,培养数据分析能力 。

艺术+足球:美术课上制作粘土足球、设计队徽;音乐课中创编足球主题啦啦操,用《Hayya Hayya》等世界杯主题曲编舞,提升节奏感与创造力 。

(二)课内外一体化:拓展训练时空构建“课堂—大课间—社团—家庭”四维训练网络

课堂训练:采用“小组循环练习”提升密度,如 4 人一组设置“脚底拨球绕圈”“脚内侧传接”等站点,每5 分钟轮换,确保每人每分钟触球 。

大课间活动:开发“足球韵律操”,将颠球、传球等动作与音乐节奏结合,形成30 分钟趣味运动组合 。

社团进阶:组建“种子队”与“卓越队”,每日晨训夯实体能,周末开展战术解析课,寒暑假进行实战集训,衔接校园联赛与校外赛事 。

家庭任务:设计“家庭足球挑战赛”,如“亲子颠球 PK”“射门积分打卡”,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成果,形成家校联动。

五、协同逻辑与实践案例:兴趣与素养的双向促 (一)协同逻辑:构建“兴趣—素养”闭环

1.兴趣驱动素养发展:通过游戏化训练激发参与热情,在持续练习中提升运动能力;通过团队竞赛培养协作意识,促进健康行为与体育品德的养成。

2.素养反哺兴趣维持:运动能力的提升带来成就感,增强训练动力;健康行为的养成保障长期参与;体育品德的塑造赋予足球更深层的精神价值。

(二)实践案例:“生态足球”模式,理念构建育人体系:

课程设计:开发《快乐足球》校本课程,低年级通过“赶小猪”“射门闯关”培养球感,高年级通过“足球战术研究”提升思维能力,实现学段融贯 。

资源整合:联动社区共享体育馆足球场,邀请足球名宿指导训练;成立家长足球队,参与“亲子足球嘉年华”,形成校家社协同网络 。

成果转化:2017 年获得全国足球精英赛小学女子冠军、男子季军。从2015 开始夺得数十座省市足球比赛冠军。向省市及相关俱乐部输送几十个优秀足球人才。,实现“以球健体、以球促智、以球育人”。

六、结论

小学足球训练应以兴趣为“引擎”、素养为“方向盘”,通过游戏化设计激发参与热情,通过跨学科融合拓展育人维度,通过科技赋能提升训练效能。未来需进一步完善“兴趣激发—素养培育—评价反馈”的闭环机制,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深化校家社协同,让足球真正成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载体。正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强调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这正是小学足球训练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周伟华. “核心素养”下小学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策略研究[J].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2025(3):1-12.

[3] 范小妹. 培养小学生足球兴趣的有效策略研究[J]. 维普期刊,2025(3):7103481610.

[4] 石冰冰. 球感和游戏教学相结合的初设[J]. 江苏智慧教育云平台,2021(9):16756.